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導語

唐朝時期的中國可以說是在諸多方面都到達了封建社會的頂峰,而各個宗教的發展也是如此,鑑真作為唐朝盛世的見證者,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無疑是整個唐朝最好的時期,佛教的興盛發展使得信徒廣佈,而外面的國家也是對佛教崇拜無比,那當年的鑑真為何不顧弟子眾人的反對,堅持要去日本弘揚佛法,他帶走了什麼,一直讓後世之人詬病?

鑑真和尚堅持東渡日本傳佛的原因

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鑑真東渡畫像

因為鑑真和尚是一千多年前中國和日本文化交流的見證者,他在自己的那段歷史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國的佛法也是他完整的帶到了日本並與本土宗教結合將之發揚廣大,那鑑真和尚當年東渡日本的原因和好處利益就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了,畢竟萬里波濤之外,誰也不知道有著什麼樣的艱難險阻。

鑑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最正統的說法是他帶著唐帝國的使命去傳授佛教的,可是從各個方面的資料來說,唐朝政府並沒有明確的支持過鑑真和尚東渡,從一定意義來說,鑑真和尚的這次東渡可以說的上是一次類似於後世的偷渡,這種方式在當時已經現在都是違法的存在,所以鑑真的幾次東渡才會被唐朝政府阻止,並派人捉拿他。

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鑑真和尚與東渡的人

鑑真有不有懷思心我們不知道,但他自己心裡是絕對清楚的,為何要不顧一切的去日本,難道僅僅是為了弘揚佛法嗎?當時唐朝佛教事業發展壯大,在唐朝傳教學佛的人何其之多,鑑真在唐朝諸多佛教寺廟之中不過是一個一般的存在。

他可能在當時認為自己在唐朝競爭壓力太大,不如渡海去未開化的日本,這樣就能夠實現職業地位上面的攀升,不會在唐朝那樣泯然眾人矣,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名和利,寧做雞頭不為鳳尾的道理在鑑真和尚的身上展露無疑。

鑑真東渡日本對於唐文化的利弊分析

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鑑真和尚與日本僧人交流

鑑真和尚在大唐混不下去了,便想著東渡日本去謀求更好的出路,他在大唐只能做一個小寺廟的主持,可是到了日本,他卻能做全日本佛教寺廟的總管,這樣的權力差距不是用物質先進能夠彌補的。這也是我前文總結的鑑真東渡傳佛的原因:不為度人為度己。

讓自己的權力身份得到一個質的提升,再去教化別人,這些才是鑑真東渡的主要原因,而他的這些小心思不僅僅是我能夠猜透,當年鑑真和尚的眾多徒弟們就已經知曉,在鑑真和尚蠱惑他們東渡的時候,他們都是回答的不去,還說我們這輩子有幸生在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日本蠻夷之地受苦呢?您說要弘揚佛法,這些都只是幌子吧。

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鑑真和尚東渡路線

華夏文化作為整個天下的燈塔,日本人如果真心學習一定會派遣專門人士來求學,您這樣不顧一切的去倒貼,所謀一定不小吧!當年鑑真和尚的弟子清一色的拒絕了鑑真和尚的蠱惑,堅持不去蠻夷之地,他們認為大唐的盛世文化一定會吸引其他國家主動來學習,而不是這樣去倒貼。

鑑真和尚最後啞口無言,他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自己弟子索求無果之後,他只能從民間另外尋求東渡人員,因為他行動並沒有向官府報備,最後多次被官府抓起來,可是他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最後歷時十二年,終於來到了他心心念唸的日本,在這裡,他成為了日本天皇口中的上師,而他心中的宏願也得以達成,可是他從大唐帶到日本的諸多文物在當年看來可能沒有什麼,但到後世無疑都是巨大的損失。

鑑真和尚對唐文化故舊的廣泛採集

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後世日本為鑑真和尚所立的雕像

通過歷史的仔細研讀我們就可以發現鑑真和尚的動機是不純度的,他當年東渡的時候就像是抱著要去日本建立國家一樣,這一點可以參考秦始皇時代的徐福東渡,那個時候的徐福也是帶了秦朝的諸多物品和文化種子,這一次的鑑真更是,他所攜帶的物品幾乎包括了整個盛唐的產物,大到唐朝律法和官員任命制度,小到各種民間農作物與耕作技術。

鑑真東渡動機不純,其中最可惜的就是帶走了中原的三千顆舍利子,這三千顆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幾乎是盛唐的所有產物,當年唐太宗時,玄奘和尚從天竺辛辛苦苦取經,結果就這樣被鑑真和尚一手帶到了日本,到最後唐武宗滅佛的時候,中原上國的舍利子便蕩然無存,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損失。而東渡之後的鑑真則是再也沒有回過中國。

從鑑真這一次的東渡結果來看,他的確是沒有回到大唐,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也許會有人說當時航海技術不發達,去日本都是九死一生,鑑真和尚花費十幾年時間才成功那麼一次,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多歲了,他不願意冒這個生命風險,所以鑑真和尚選擇了留著日本。

鑑真東渡:唐朝僧人與日本俗世的權力交換讓後世詬病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所攜帶的銅鏡

這種說法的漏洞其實是很大的,要知道,鑑真和尚當年去日本的時候就已經是六十多歲的高齡了,不顧一起的把大唐各種文化故舊帶到日本,這簡直是所圖非小,也是因為他的這種違法行為,才會遭到當時官府的糾察和弟子們的舉報,因為大唐當時的國法基本規定就是不能夠把中國的制鐵和諸多技藝之法傳授到其他國家,但鑑真和尚的這一次東渡光是各類工匠就是帶來好幾百人,這一次的偷渡行為我不相信這是鑑真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其中必定有著日本舉國之力支持。

鑑真東渡無論是在後世還是在唐朝,這種不經過官府的同意,私自攜帶舉國文化技術就前往他國的行為都是違法的,當年的鑑真和尚七十多歲在日本終於實現了他自己的權力夢想,可是他從中捨棄的卻是盛唐文化的精髓。他的不願意回故鄉實際上是說不通的,古代人的六十多歲和七十多歲早已經被定義為活夠了的年紀,在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思想之中,鑑真和尚既然有六十多歲到日本傳授佛法的勇氣,那他到七十多歲了就一定有迴歸大唐的決心。

結語

當年的鑑真和尚並沒有回來,這一切都只能證明鑑真和尚的東渡並不是宣揚的那麼簡單,更有可能的是鑑真和日本貴族階層的一次交換,以盛唐文化的精髓來換取他在日本的權力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