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前段時間,一則關於易中天老師點評清朝乾隆皇帝的報道火了。

在鏡頭前,一臉正氣的易中天語出驚人:乾隆皇帝統治中國60多年,我個人認為沒幹什麼好事,他是一個王八×”。對此,努爾哈赤後人愛新覺羅燾赤憤怒起訴。聲稱“如實舉報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易中天,滿嘴髒話、破口大罵我的叔祖。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這場關於乾隆是否真如易中天所說的那麼不堪,至今仍沒有定論。但已有不少人開始批判易中天:乾隆一手構建了“康乾盛世”的宏偉藍圖,其在位期間,經濟、軍事、人口等都處於世界前沿地帶,是不可被詆譭的功績。

但要說起乾隆所鑄就的功績,是延續了康熙的心血,以至於後世將兩朝併成為“康乾盛世”這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乾隆是不是混蛋尚且不知,但作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所作所為肯定是一個混蛋。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何為盛世?國土疆域遼闊,一望無際方為盛世?元朝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所至不下漢、唐,有難以裡數限者矣。但這個把人種分為四等的國家存世不到一百年就沒了;那國家法度嚴苛,軍隊強盛,當為盛世?秦國鐵騎縱橫天下,踐踏六國,戰火叢生,卻在秦二世的手中衰敗。

真正的盛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國家繁榮昌盛、統治集團文治武功到達一定水平的社會現象。 通常表現為對內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對外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就本質上來講,清王朝是一個以暴力征服所建立的王朝,一個採取嚴格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王朝,一個嚴厲實行思想封禁的王朝,一個不顧民力四處開戰的王朝,怎麼稱為盛世?我們能告訴當今與後代,我們繼承的是這樣一個盛世嗎?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作為外族丁鼎中原的征服王朝系統,滿漢關係一直是伴隨清朝統治者的一個尖銳且無法迴避的問題。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更是尤為注重這一點。康熙26年,玄燁就警告過時任皇太子老師的湯斌:一入漢習,即大背祖父明訓,朕誓不為此!”“設使皇太子入於漢習,皇太子不能盡為子之孝,朕亦不能盡為父之慈矣。”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在康熙看來,漢族文化猶如洪水猛獸一般可怕,更是關係到人倫綱常的可怕理論中。又如平定三番的上諭:“幸賴上天眷佑,祖宗威靈,及滿洲兵士之力,逆渠授首,奸黨悉除,地方平靖”說到底,平三藩不過是一場滿人和漢人之間的鬥爭,其在電視劇中冠冕堂皇的“滿漢融合一家親”,不過一謊言罷了。

但歷史總習慣用粉飾的太平去掩蓋背後的罪惡。一場平三藩的背後,後世光記得其功勞,卻忘了被殘害到顛沛流離的百姓:

《清史稿·王騭傳》記載:“四川禍變相踵,荒煙百里,臣當年運糧行間,滿目瘡痍。自蕩平後,修養生息,然計通省戶口,仍不過一萬八千餘丁,不及他省一縣之眾。”

這段話描寫的是康熙十九年平定三藩之亂後,對當地百姓進行了殘忍的屠殺。原本人口密度較大的四川被屠殺到“荒煙百里”的程度,以至於就算經過一番休養生息,人口仍然不足兩萬,還不到其他省的一個縣的人口。

更重要的一點是,即使大清統治了整個江山,仍然沒有放棄對漢人的敵視。滿族臣子自稱的“奴才”區別於漢族臣子的“臣”,兩族之間即使相交數十年都沒有消除隔閡。玄燁對漢人將領說:“自古漢人叛亂,亦惟以漢人剿平,彼時豈有滿兵助戰哉?”而教訓滿洲將領時則說:“又有何人代為爾等破賊耶?”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看看,這就是一心被後世傳唱為聖祖的康熙大帝,那個口口聲聲要借上天五百年的康熙。再給他五百年,滿漢之間的芥蒂還是被無限放大,甚至漢族被取而代之。

平定三藩之後,收復臺灣成了康熙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適逢臺灣內部分化,其中一派願當內應以談和。康熙瞅準機會,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其海軍,之後在臺灣設郡縣隸屬福建,自此,臺灣併入大清版圖,成就康熙一統華夏的美名。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歷史只告訴了我們這些。表面上康熙仁治武功,流傳千古威名。但背後因為這場戰鬥死去的無辜百姓,不知有幾何。

在這場戰鬥前,清政府為了讓臺灣得不到大陸的物資補充,劃定了一個個瀕海範圍(從瀕海三十里左右,到瀕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也就是說,如此的堅壁清野舉動,不過是要將此地打造成一個無人區,以削弱臺灣海軍的作戰能力。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這段悲慘的歷史被改編成一個仁厚君主對百姓的體貼之舉:康熙決定在東南遷界禁海,光榮任務交給了老總督姚啟聖。但老百姓卻不願意離開祖輩世居的土地,連番刨掉姚啟聖祖墳。姚啟聖以大局為重,默默燒掉祖宗的骸骨,又大度放掉了刨他祖墳的百姓。面對百姓們複雜的目光,姚啟聖不顧年邁體衰,當場屈膝一跪,撕心裂肺的表白!

姚啟聖向百姓承諾:朝廷借百姓的地不過三年,三年之後還會還回來的。而搬遷的百姓也不用愁,新地方的土地比原先多了一倍,足夠生活!甚至到最後,姚啟聖獨一人對著百姓哭喊:“

鄉親們,遷界吧,車馬不夠我用軍營的車馬載你們,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用官府的轎子抬著走,鄉親們,聖求你們了!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編劇用心良苦為康熙洗白,以至於我們在看到這一段時都會誤以為康熙的聖明。但真實的歷史卻不會說謊,它詳細記錄了當時沿海遷界的真實情況:

“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鬥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裡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這場浩浩蕩蕩的遷徙運動,從上到下只給了三天的時間。遠處的人通知不到,近處的人知道消息都不相信。但過了兩天時間,官兵就來攆人了,窮人拖家帶口,富人不得放棄財富,以至於從江浙到福建,數千裡土地都變成荒無人煙的疆土。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可以想象,這場遷徙即使放到現在也絕非三天能完成。然而,在統治者的高壓運作下,這群眷戀故土的人不得不被迫搬遷。遷徙過後就是燒,所有東西都付之一炬,“稍後,軍騎馳射,火箭焚其廬室,民皇皇鳥獸散,火累月不熄。

不願意遷徙留下的百姓也有,他們藏在深山老林中,卻被官兵以“許復業”的誘惑騙出來,然後就是無終止的殺戮,“入即殺,無一人幸脫者。復界後,枯骨遍地,土民叢葬一阜”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如此慘無人道的遷徙方式,讓整個國家陷入了白色恐怖中。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遺疏中也說:“臣先在粵,民尚有資生,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為清廷的官吏奴才,這些話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時候,才敢大著膽子寫下來。十不存八九,也就是說,因為一個堅壁清野的舉動,要整個沿海地區的百姓付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口。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如此駭人聽聞的行徑,嚴重摧殘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更對之後閉關鎖國的決策起到一定的影響。可歷史在提到此處的時候,總是喜歡一筆帶過,並且加倍炫耀其收復臺灣的功勞,而對於背後的影響,卻從未提起過。

很多學者在提到歷史評判時,總會說評價一個皇帝,不能因為其殺了多少人,做錯多少事,就把他的功績給抹殺掉。歷史是公平的,也是全面的,他需要人們認識到這個皇帝是否對文化、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有沒有做出貢獻,來綜合性的評價。

所以在後世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我們看到他對治理國家理念的先導思想,也能看到他為一統中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做出的努力。我們也能看到隋煬帝濫用民力、窮奢極欲,但他開闢的隋朝大運河,沿用後世的科舉制度,仍不失為一個合格的開創者。

所以在後世無數人交口稱讚康熙盛世的美名時,我們自然有權力去質疑。究竟他為大清,甚至乃至整個中國帶來了什麼?有人說他平三藩、收臺灣,北征塞外,還驅逐沙俄。但相較於政治、文化、經濟方面發展的貢獻,還真沒有。

文字獄的出現,打壓了天下讀書人的心;政治上沿襲滿清的統治習慣,有真正意義上為滿漢融合做過什麼嗎?經濟上閉關鎖國,為後輩的丟臺灣,丟遼東,丟黑龍江,到了最後就是倆字,丟人。可這一切都比不過後世對其文治武功的青睞,一些清朝的遺老遺少,仍在鼓吹清朝奴役漢族的好處,聽不得一句批評,動輒就是——我要去告你。

康熙是明君還是混蛋?平三藩、收臺灣看似功德無數,背後滿是血淚


縱觀康熙的功績與敗筆,或者說可以籠統到清朝所有的皇帝上,窮其一生都在想著不被漢化,但儒家文化的先驅思想如同附骨之疽一般禁錮著國人,即使貴為一國之主都不能免疫。真正意義上,是漢臣加強了兩族文化的融合和一統,而康熙的所作所為,也真實的表現出一個未開蒙君主對集權思想的固執,更是一個只為青史留名而不顧百姓的自私皇帝。所以說,康熙皇帝的混蛋,是最為真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