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皇帝蕭選為了坐穩皇位,虎毒食子、殺功臣、毀名臣……步步算計與心機,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成為了觀眾心目中十足的昏君。
然而,大梁皇帝蕭選真的是一個昏君嗎?話不多說,先為皇帝蕭選喊個冤。皇帝蕭選不僅不是昏君,而且還是個明君。靖王和梅長蘇贏得了儲君之位,而皇帝卻贏得了社稷江山。
為什麼這麼說呢?皇帝是明君的一個最佳例證,則是他絕不能容忍任何阻礙他推行國政,同時也不允許任何威脅皇權的因素存在,尤其是脫離他的掌控,祁王就是因此而死,他始終在為江山社稷著想。
自祁王滿門被滅、百年帥府沉淪,太子和譽王黨爭之勢愈演愈烈,甚至開始爭奪兵權,大梁國力岌岌可危,皇帝需要一個明君來重整朝綱,恢復國力。縱觀所有皇子,靖王絕對是最佳人選。
為保靖王,皇帝首先給了靖王一個身份,讓他長年在外帶兵征戰,拒不加親王銜,好像是被冷落。其實不然,軍方向來不參與黨爭,把靖王放到軍隊中,不僅能夠培養他的人物品格,還能讓他培植自己在軍中勢力。
皇帝深知,朝堂支持只是口舌之爭,而軍方支持,才是他能夠坐穩皇位的根本。最終結果也表明,靖王參與奪嫡的基本班底,就是在軍中隨他征戰的下屬。
而拒不加親王銜是皇帝保護靖王最好的辦法,讓太子和譽王感受不到靖王的威脅,從而放低戒心。而且公道自在人心,靖王長年征戰的功勞,朝臣都看在眼裡,一旦靖王受到攻擊,自會有大臣出來替他說話。這遠比太子和譽王處心積慮獲得的朝堂支持來得更穩固。
由此可見,皇帝一直都是在暗中培養靖王,他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把靖王推入朝臣們的視線,而梅長蘇的出現就是一個機會,這給皇帝的謀劃錦上添花。
很多人都把靖王的成功歸咎於梅長蘇的功勞,其實不然,靖王奪得儲君之位的結局早已註定。皇帝深知太子和譽王都絕非儲君良選,把皇位交給他們,大梁國力只怕更加衰落,為江山社稷著想,儲君之位只能是靖王。
還記得全劇開頭,太子和譽王上琅琊閣爭奪梅長蘇時,皇帝是怎麼說的嗎?皇帝說:“他們去爭一個什麼麒麟才子……朕的天下,豈是他說拿就能拿得去的。”由此可見,皇帝對自己的佈局足夠信心,任太子和譽王如何爭奪,都不可能輕易獲得儲君之位,他在等,等靖王勢成。
所以說梅長蘇的出現,對皇帝來說是錦上添花,讓皇帝在整個靖王奪嫡中起到了一個幕後推手的作用,逐漸把靖王推到人前。
先是讓靖王主審慶國公侵地案,然後在太子和譽王為戶部尚書之位爭得不可開交之際,把戶部尚書之位交給沈追。
皇帝這個看似心血來潮地決定,是為了避開了黨爭,其實他已經開始組建忠誠的朝堂班底了,為未來的儲君鋪路。此後,太子和譽王的勢力被無限削弱,而靖王則是平步青雲。
由此可見皇帝是個明君,他為江山社稷在下一盤大棋,成為了真正的大贏家。靖王和梅長蘇雖然贏得了朝堂,但是卻淪為皇帝手中的棋子。
那麼,梅長蘇這麼聰明的人,是怎麼淪為棋子的呢?其實梅長蘇初入京,皇帝早就把他查了個底掉,尤其是在太皇太后喊出林殊之後,以皇帝對朝堂和後宮的把控,這事只怕早就傳到皇帝的耳中。即便不能確定梅長蘇是誰,但是他不在乎,他有絕對的自信能夠掌控。
同時,自梅長蘇入京後,靖王開始嶄露頭角,太子和譽王相繼失勢。以懸鏡司的實力,皇帝又怎能不知道梅長蘇就是靖王的人呢?他只是看破不說破罷了!
而且,既然確定了梅長蘇就是靖王的人,所謀之事和皇帝不謀而合,同是為保靖王上位,同是為大梁江山。所以皇帝選擇了放任自流,甚至在幕後默默地推一把。
從這點上看,皇帝為保江山社稷,甘願揹負罵名,所以他不失為一個明君。只可惜,靖王和梅長蘇始終看不破這個局,你們認為呢?歡迎評論、轉發和點贊哦!
我還寫了其他關於《琅琊榜》的文章,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