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王”姓

>>姓氏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脈,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據瞭解,姓氏是標識家族來源和血緣關係的文字符號,起源於上古,不僅是中國傳統宗族觀念的外在表徵,深深植根於社會倫常秩序,更是記錄了華夏民族繁衍生息與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姓氏有10000多個,如今仍在使用的6150個左右。目前王姓、李姓戶籍人口數量均超過1億,"王 李 張 劉 陳 楊 黃"佔據前七把"交椅"。

先說說王姓

百家姓之“王”姓

王姓多半有貴族血統喲!》

出自《錢文忠解讀百家姓》 作者丨錢文忠


從字面理解,多少就可以推測出王姓有著與皇帝、君王有關的尊貴血統。王當然是個大姓,其來源非常複雜。

一說來自姬姓,周文王之後。周文王第15個兒子叫畢公高,他的後代因為自己是王族之後,就改稱為王。


百家姓之“王”姓

△周文王 明人繪

二說出於子姓。這一支是商朝忠臣比干之後。比干姓子,是王族,他的後代改過很多姓,其中有些因為自己是王子、王族,就改姓王。

三說出自媯姓,齊太公田和之後。田和先祖田敬仲本是陳國公子,而陳國是周初分封的媯姓諸侯國之一,後因內亂田敬仲投奔齊國。齊被秦國滅了以後,齊國後人因為曾經是王,就改姓王。

講了這麼多王姓的來源,看上去挺複雜,其實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很多王姓都是各個諸侯國的王族後裔。秦國統一天下後,六國子孫中每一國都有改姓王的,這也是保命的方法。你想啊,這麼多改姓王的,混在人堆裡,誰也認不出來是敵是友。


百家姓之“王”姓

△秦始皇一統天下東巡成山頭雕像 坐落於山東威海


後世很多朝代的王族,也有因各種原因改姓王的:金朝滅亡後,很多貴族改完顏為王姓;為了避免爭權奪位引發的動盪,成吉思汗第六子逃到中原,也改姓王;辛亥革命以後,愛新覺羅家族裡面就有一支改姓王的。

秦漢時期,王姓基本生活在山西的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的開封、虞城、淮縣、陝西的咸陽、山東的淄博,等等地區。我們可以看到,王姓在當時的分佈範圍已經擴大成一個個區域了,不像別的姓只是散落分佈成一個個點。後來,子姓王氏的後裔中有一支從河南的衛輝遷到了甘肅天水、山東的東平,河南的新蔡、新野、焦作等地方。

兩漢之際,因為王莽勢力龐大,媯姓王氏繁盛一時。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了中國的名門望族:琅琊王氏。晉皇室南渡以後,著名人物王導對東晉在南方紮根、開拓居功甚偉。有一句話說:"王與馬,共天下。"其中"馬"指的是晉朝皇室司馬氏,"王"指的就是王導,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平起平坐共天下,可見其確實權傾一時。當時的王氏佔據了所有朝廷高職,甚至掌握了輿論導向,非常顯赫。


百家姓之“王”姓

△王導:字茂弘,晉朝琅琊臨沂人。王導自幼和司馬懿的曾孫、琅琊王司馬睿友善,後幫助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


唐朝末年時,福建還是一片荒蠻之地,不像今天這麼繁榮,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兩人南遷福建,建立了閩國,由此王審知被稱為"開閩第一人"。至今,東南沿海一帶的王姓人口數量特別多。

王姓作為一個大姓,典故多得講不完。在這裡就想講一點,王姓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獨特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三國姓氏文化的一個特點——《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多是單名。張飛、劉備、馬超、趙雲、呂布、董卓、諸葛亮、曹操、孫權、孫策、孫堅、魯肅……怎麼都是單名?


百家姓之“王”姓

△西安地標永寧門城牆星軌


按照中國姓氏文化的傳統,單名是很少見的。那為什麼偏偏三國時,出現這麼多單名啊?原來,王莽曾經頒佈了一條法律,規定"去二名",也就是不準用兩個字的名字,而且還補充了一條——一旦人犯了罪,名字就得改回兩個字。這下犯沒犯過錯從名字上就區分出來了。

就這樣,王莽的一條規定影響了一個時代。三國時期上溯到王莽的新朝,還是有點兒年頭的,居然一直延續使用著這條法律,可見影響時間之長。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這條規矩就作廢了,人們的名字又變成以兩個字居多了。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