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投靠劉邦,對於劉邦而言,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愛讀書的劉皇叔


張良投奔劉邦對劉邦的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提供了許多很價值韜略。

第一,讓劉邦把稱王稱帝一統天下的思想埋藏的很深,從而麻痺了項羽。讓劉邦接受漢王封號,退到蜀地去,他又燒掉棧道,表示再無東進之意,而實際操練兵法,很快又打了回來。

第二,他給劉邦推薦韓信,既給劉邦安排了奪取天下的軍事統帥,還是麻痺項羽,因為韓信並不被項羽看好。

第三,他巧妙地調整了劉邦與韓信的關係,利用韓信的力量垓下一戰徹底打敗了項羽。

第四,後來他又安排四皓出山,安定了劉邦初創的江山。


北社野老


感謝提問,您的問題挺有意思的,張良之所以投靠劉邦,或者說劉邦之所以會選擇張良當軍師,僅僅是因為張良的謀略嗎?

大道相通的道理

其實很多問題都大道相通,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分享一個我自己的小故事。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孩童時期有沒有經歷過「被家長追著餵飯」的經歷,反正我小時候相對於「吃飯」,最愛的就是「玩耍」,所以說「廢寢忘食」的玩兒也是常有的事,那我小時候吃飯是因為自己想吃嗎?還是說因為自己餓了?又或者說是迫於父母的壓力?

換個角度說,家長之所以在我們小時候餵飯,是因為她們知道飯菜裡面有營養,吃了之後寶寶就會長得高長得壯?還是說為了盡到撫養義務,到飯點了就應該吃飯?

說這麼多,其實就是隻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大家其實都知道但卻「自欺欺人」而選擇「刻意迴避」的道理:很多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很多事情的發生是偶然中的必然,尤其是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影響因素必然不止一個,就拿吃飯而言,除了人們主觀的各種感受以外,身邊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

也尤為重要,怎麼可能用「僅僅」來描述呢?

那麼在我看來張良和劉邦互相選擇的影響因素,除了張良的謀略以外,還有哪些呢?

張良自己的目標

張良自己的「目標」,或者說他自己的自我定位是什麼呢?

我覺得他就是想成為一個謀士,並不想當什麼帝王。

說出來可能有人不信,畢竟總有人覺得「所有的人都應該是想當帝王的」。

我想說的是,你看看人家「和珅」,最大的夢想就是當「天底下第一大奸臣」!並且在他看來「背靠大樹好乘涼」,和苦逼的黃帝相比,這樣的生活又有什麼不好呢?

劉邦的需求

劉邦雖然出生於市井,讀的書比較少,但是他也有成為一顆帝王的野心,再者說他的自我定位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某些能力還是相對欠缺了些,所以要想成就帝王之夢的話,就必須需要謀士來輔助,那「謀士」需要有什麼特徵呢?

劉邦當然是還需要一個很合拍、重情重義的小夥伴,畢竟如果自己的小夥伴在把自己給賣了,那總不能回家找媽媽吧,而張良的情商,或者說性格其實是相對而言符合劉邦的心意的

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

其實就算當初沒有張良,如果說劉邦決心當皇帝的話,也會找其他的謀士,這時候如果恰好碰上了李四、王麻子的話,那麼說不定歷史又要改寫了。

換句話說,如果當年張良碰上的不是劉邦,他也會選擇一個自己身邊比較合適的人並幫助他取得皇位。

總結

張良和劉邦的結合,可謂是「倚天劍」和「屠龍刀」聯手,產生了最大的威力,他們聯手,可謂是最好的安排,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歷史與嬌娥


張良對劉邦的十大主要價值貢獻:

1.計取宛城

兵不血刃輕取宛城,南陽郡望風而降,解除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賄賂秦將,敵人後僅以2萬人馬輕取通往咸陽重兵把守的最後一道關隘。

2.鴻門斗智

劉邦採納張良建議回軍霸上,頒佈約法三章收攏人心。鴻門宴賄賂項伯智鬥范增,解劉邦必死之局。

3.計封漢王

張良賄賂項伯,誘使項羽在巴蜀之上加封劉邦漢中之地,給了劉邦東山再起的大本營。

4.火燒棧道

張良把棧道燒了為劉邦最後擊敗項羽埋下伏筆。

5.調虎離山

張良告訴項羽劉邦不足為慮,齊國才是心腹大患,調虎離山導致彭城被劉邦攻下。

6.下邑獻謀

在彭城劉邦60萬大軍被項羽三萬大敗後,張良告訴劉邦策反英布,買通彭越,重用韓信,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

7.勸諫分封

阻止劉邦分封,防止了虛弱自己的力量的戰略錯誤。

8.安撫彭韓

封了齊王,賄賂了彭越,最終合圍項羽於垓下,擊敗了項羽

9.勸都關中

張良讓劉邦放棄了定都洛陽的想法,定都了更好的關中。

10.諫封雍齒

快速平息功臣分封之爭,免除了一場血雨腥風。

【總結】

太史公評張良:“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張良出生貴族世家,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相。在韓國被滅後,刺殺秦始皇,雖然失敗但張良也因此聲名鵲起。後來在進關中、鴻門宴及之後的暗渡陳倉上,張良都給了劉邦極大的援助;在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後,張良的匡扶韓國的夢想破滅,於是盡全力去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項羽殺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後來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得兵56萬。那時候的劉邦,準備乘項羽全力攻打田榮之機直搗黃龍,滅掉項羽;但是沒想到項羽親率3萬精兵給打得落花流水。後來還是張良給劉邦出謀劃策,拉攏英布、彭越和韓信,可以說,正是因為張良的這個計策,才讓劉邦起死回生,最終完成垓下“十面埋伏”之計,逼得項羽烏江自刎。

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於並用三傑,他語中盛讚張良道:“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由此可見,張良對劉邦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他也不愧為“漢初三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