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遵循於自己的個性,還是屈服於世俗的共性?

粥姜宏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說說我的經歷:我是一個個性極強的人,年輕的時候立志做一個為村民造福的好村官。一九八九年,由村民直選村委會,我被選為村委會主任。本想可以大幹一場,沒想到事與願違,處處碰壁:首先是請客送禮之風盛行。由於我堅持不請客,拒收禮,受到同僚的排斥,被評價為“假清高”,“油鹽不進”的人,很快我成了孤家寡人。其次是年終報表,我堅持不虛報,不摻水份,實事求是,因此,我們村上報的生豬任務為零。這樣一來鄉里領導不高興了,對我說:集體沒養豬,村民家裡不能養豬?豬的任務完不成,就是個豬。

上不高興,下不愛。幹了三年,我實在是不願意隨波逐流,於是憤然辭職,下海經商。

在後來的日子裡,我邊讀書,邊打拼,經過了十年的人生磨礪,我對人生的思考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讀了老子《道德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後,賈誼的遭遇告訴我:身處世俗之中,要想做到“出汙泥而不染”,成就一番事業,僅憑一腔熱血是沒用的,需要的是人生的智慧。

好了,說到這裡,答案也就出來了:

一是:老子的智慧“和光同塵”。

有過性的人大抵都是異於常人的人,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鋒芒畢露,愛增分明。老子的意思說穿了就是:你有個性,何必要表現出異於常人呢?收斂起來,混同於常人,擇機而動。再說,個性永遠受制於共性,不可能獨立存在。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本身就是世俗的,人不可能擺脫世俗而獨存。我們不可能去學伯夷叔齊,恥食周沗,唱著《采薇》歌,餓死首陽山。

二是,價值取向。

個性與共性,是人生中的價值取向問題,不能以道德的高度加以評判,更不能以“非此即彼”加以割裂。就兩者關係而言,個性與共性是高雅和通俗、精神和物質、個別與大眾的關係。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雅俗共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並重,相互包容的社會。就像太極圖,陰陽同一器,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獨陽不生,孤陰不長。如果我們選擇了堅守人格個性,淡泊名利,我們就應該與世俗的社會活動保持一定的距離,譬如說,少接觸世俗氣太重的人,減少不必要的應酬,等等。話說回來,世俗的東西也並非都是那麼可鄙、可惡的,比如說人情味,是最能代表世俗生活的,不然為什麼要入鄉隨俗呢?我想,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必然是一個有人情味的人。就連大智慧者老子也沒勸人“超凡脫俗”,也只是教人“少私寡慾”。

因此,我的答案是:欣然接受世俗的生活,堅守個性,不忘本心;身處汙泥而染,同流而不合汙。





真人無名


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個性,個性不是你穿個花花衣服染個奇怪顏色就是個性了,個性是生活不隨波逐流,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

有實力的人,還有那些不在意物質和他人眼光的人,才能有自己的個性。

然而現在自稱有個性的人,大多數都是我文章開頭講的那種假個性。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隨波逐流。


掉肉小王子


必須活出自我,管別人幹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