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遵循于自己的个性,还是屈服于世俗的共性?

粥姜宏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说说我的经历:我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年轻的时候立志做一个为村民造福的好村官。一九八九年,由村民直选村委会,我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本想可以大干一场,没想到事与愿违,处处碰壁:首先是请客送礼之风盛行。由于我坚持不请客,拒收礼,受到同僚的排斥,被评价为“假清高”,“油盐不进”的人,很快我成了孤家寡人。其次是年终报表,我坚持不虚报,不掺水份,实事求是,因此,我们村上报的生猪任务为零。这样一来乡里领导不高兴了,对我说:集体没养猪,村民家里不能养猪?猪的任务完不成,就是个猪。

上不高兴,下不爱。干了三年,我实在是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愤然辞职,下海经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边读书,边打拼,经过了十年的人生磨砺,我对人生的思考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读了老子《道德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贾谊的遭遇告诉我:身处世俗之中,要想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成就一番事业,仅凭一腔热血是没用的,需要的是人生的智慧。

好了,说到这里,答案也就出来了:

一是:老子的智慧“和光同尘”。

有过性的人大抵都是异于常人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锋芒毕露,爱增分明。老子的意思说穿了就是:你有个性,何必要表现出异于常人呢?收敛起来,混同于常人,择机而动。再说,个性永远受制于共性,不可能独立存在。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本身就是世俗的,人不可能摆脱世俗而独存。我们不可能去学伯夷叔齐,耻食周沗,唱着《采薇》歌,饿死首阳山。

二是,价值取向。

个性与共性,是人生中的价值取向问题,不能以道德的高度加以评判,更不能以“非此即彼”加以割裂。就两者关系而言,个性与共性是高雅和通俗、精神和物质、个别与大众的关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雅俗共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相互包容的社会。就像太极图,阴阳同一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如果我们选择了坚守人格个性,淡泊名利,我们就应该与世俗的社会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譬如说,少接触世俗气太重的人,减少不必要的应酬,等等。话说回来,世俗的东西也并非都是那么可鄙、可恶的,比如说人情味,是最能代表世俗生活的,不然为什么要入乡随俗呢?我想,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然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就连大智慧者老子也没劝人“超凡脱俗”,也只是教人“少私寡欲”。

因此,我的答案是:欣然接受世俗的生活,坚守个性,不忘本心;身处污泥而染,同流而不合污。





真人无名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个性,个性不是你穿个花花衣服染个奇怪颜色就是个性了,个性是生活不随波逐流,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

有实力的人,还有那些不在意物质和他人眼光的人,才能有自己的个性。

然而现在自称有个性的人,大多数都是我文章开头讲的那种假个性。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


掉肉小王子


必须活出自我,管别人干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