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什麼有人認為是曹操的魏國最強大?

吉他小白曠寶寶


各位愛好歷史喜歡歷史的朋友們,今天又輪到小編跟大家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時候了。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夏朝到清朝一共經歷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朝代。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述的是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大家是否有新的期待呢?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是處於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的行成是從赤壁之戰結束後到東吳滅亡。可是在這期間,雖說是三國鼎立,可是實力最為強勁的還是屬於魏國,魏國獨自佔據了北方,統領了古代最為重要的中原之地。那麼為何在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如此強勁是三國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呢?

小編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讓魏國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下面就跟隨小編的腳步,一同去看看究竟是哪幾點原因,讓魏國能夠成為三個國家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

第一個原因,魏國地處北方,古代以北方為主要地區。魏國佔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都知道炎黃子孫是由黃河流域發源而來的,尤其在古代科技落後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全都是圍繞著黃河流域。魏國處於大北方,黃河流域的區域全都屬於魏國。所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北方都要優越於南方。在此基礎上北方的人口和糧食作物也要多於南方,所以在軍事實力方面魏國要明顯的強於吳國和蜀國,這也是為何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之後還能迅速的恢復元氣,成為三國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

第二,魏國人才濟濟,無論是謀士還是將軍都是人才輩出。

當然魏國能夠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光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還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一大批人才。曹操作為魏國前期的領導者,不僅自己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身邊還匯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荀彧,陳宮等等。所以對於魏國而言,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優秀主公的帶領和一大批人才的管理想不強大也難。這也是為何在後來司馬懿能夠帶領魏國軍隊殲滅蜀國和吳國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為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點當中,之所以說曹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是因為曹操非常有政治遠見。從前期曹操的攜天子以令諸侯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也通過自己的這般行為,為後來魏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使得魏國能夠一統北方,佔據北方長達幾十年,甚至在後來三國一統。


月夜luck


嚴格說,不能說是“曹操的魏國”

魏國成立於公元220年,由曹丕創立,此時曹操已經去世9個月。自古以來,世人對曹操的謾罵可以說是鋪天蓋地,但曹操在世時稱自己是漢臣,一生並未篡漢。可見他做人還是有底線的。

魏國的強大主要歸功於曹操生前打下的良好基礎。

魏國的實力分兩塊。一塊是有形的硬實力;一種是無形的軟實力。

硬實力。大家查下數據就可以知道,魏國的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軍隊質量優勢明顯,完全可以碾壓蜀國和吳國。這些硬實力是有形的,可衡量的。

軟實力。相比於東漢末年的各路英雄,曹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很還是比較客觀的。無論是志向、心胸、氣度,還是眼光、用人、能力,曹操都勝人一籌。

魏、蜀、吳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曹操雄才大略,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任,打造了曹魏政權的核心團隊,謀臣如雲,上將千員,形成了經濟、政治、制度、軍事領域的強大核心競爭力。

曹操把基礎打牢了,他的繼任者只要不胡來,基本可以躺贏了。正如曹魏名臣華歆在《諫伐蜀疏》所言,“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消滅蜀漢“可坐而待也”。

再看一下蜀吳,吳國國君日見昏聵自不用說,像鬥志尚存的蜀國,諸葛亮雖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然而魏國實在太強大,北伐多年,六出祁山,未能進咫尺之地,而且還傷了自己,導致“益州疲弊”。

曹操父子打造的這臺國家機器確實太強大了!


微山秋水


三國時期,為什麼有人認為是曹操的魏國最強大?

這麼說吧,可能有些主觀的成分了,這些認為魏國強大的人,基本上應該都是三國通,縱算通的還不多,也是看書能看到書背面的人。

讀十遍乃至二十遍《三國演義》,對書中的人物,名字字什麼,有什麼特長,隨口可來;對誰誰能打,誰誰最猛,如數家珍。這,真的不算是三國通,是演義通。真正三國通,是起先因為讀《三國演義》觸發了對三國風雲的興趣,然後,去不自覺的讀史料,讀《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查任何相關的三國軼事野志。然後形成自己一個對那段歷史雲煙的認知。並且這認知沒有脫離三國客觀脈絡發生的背景。

現在人們依然熱衷侃聊、評品三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堪居首功,無可否認。名著、經典,絕對是實打實的。因為它的白話行文,因為它的談忠說義,一經問世以來,便在民間受到了極大的讚譽。建國後,上海美術出版社又據此推出了一套系列三國連環畫,讓這部名著更加走向坊間街裡。幾多世人,每讀,都把它當做了正史一般。這傳播的力量之大,可以說其他作品無出其右。

然而這傳播力量的本質是什麼呢?是文學藝術的傳染力,是讀來膾炙人口的傳染力,並非真正歷史原核的傳染力。

現代人知識量倍增,思維力強勁。對《三國演義》本身是文學小說的認識,越來越清晰。羅貫中是站在揚劉抑曹的基調上,完成演義的。假設,以曹操為正角,劉備為流寇成書呢?可能你就會發現,歷史上,蜀漢真小國也。

天下大亂,諸雄爭鋒,人們常用一個詞來形容:逐鹿中原。來比喻打拼天下。為什麼不是逐鹿塞北逐鹿南疆呢?!因為中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現代說起“華夏”一詞來,泛指中國。古時候可是特指河南一帶。百姓大都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三國時曹操的地盤在哪裡?劉備的地盤又在哪裡?

曹操經略的北方,即黃河流域區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多地廣,物產豐富。東漢末年,天下有十三州和一司{洛陽附近。稱為司隸}。曹操獨佔九州半,半為荊州的一半。孫權佔有兩州半。劉備僅佔有益州一個州加荊州的一點點。

僅用地理數據說話,曹操已是最強。人才方面,因是政治文化中心,從來不缺。文學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賢。軍事方面,曹真、司馬懿、郭淮、郝昭、鄧艾,令蜀漢數次北伐無果。反倒是魏朝反擊蜀漢,一擊既得。蜀漢方後期主力大將姜維、王平,之前都是在曹魏陣營中的不顯名的人物,投了蜀漢方才揚名。由此可見,人才方面,碾壓蜀漢。

人們讀演義,常常為蜀漢未能一統,扼腕嘆息。那隻能說羅貫中妙筆生花,在揚劉貶曹的角度上,生生的把蜀漢力量拉到了甚至強於曹魏的一個平臺上。實際曹魏方的很多人才,羅貫中都輕描淡寫弄成了群演。比如田豫、袁渙、崔琰、臧霸、李通、郝昭、毌丘儉等,反倒是蜀漢之人,能彩筆塗抹的都加了美膚。

文學藝術的感染力是強大的,只單單讀演義,心中肯定感覺曹操與劉備雙方勢力不相上下。實際曹操有固定舞臺演出的時候,劉備還是草臺班子,四處走穴。當然劉備的執著向上的精神是值得人們作為楷範的。《三國演義》弘善貶奸、表述忠義的立場,是永遠值得肯定及讚揚的,它深深帶動了百姓的善惡是非價值觀。而這,也是《三國演義》在民眾中廣為傳誦的最主力原因。

明白了這些,就算知道真實歷史上曹魏是三國中最強大,也不會影響我們對名著的欣賞性,對忠義仁善的敬慕心,才是對演義最正確的讀法。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