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居民農民化?

雪玲蘆柑


農民市民化是城鎮化的重要特徵

我國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城鎮化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農民市民化。什麼是農民市民化?簡單地從字義上看,就是農民轉變為市民,戶籍上的“農業戶口”轉變為“非農業戶口”,簡稱“農轉非”。但事實上,農民市民化還有更深刻的含義。

為了弄清農民市民化的深刻含義,首先要了解城鎮化的重大意義。城鎮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城鎮的聚集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集約化效應,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與農村相比有著巨大的優勢。城鎮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有著更高水平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城鎮生活便利並且豐富多彩。我們要推進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和聚集,簡單地說就是農民市民化。因此,從更深刻含義上說,農民市民化意味著讓更多的人進入到更高水平、更具現代文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中來。農民市民化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的社會福利水平。

根據農民市民化的實現方式,可以將農民市民化的路徑分為“被動城鎮化”和“主動城鎮化”兩類。前者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動推進、通過“徵地安置”實現農村土地的城鎮化和農民身份的“農轉非”;後者主要是指農民自主選擇進入城鎮的市民化過程,包括經濟途徑(進城投資創業、購房入戶)、人才競爭途徑(考大學、在城鎮找到長期穩定工作)等。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區的農民市民化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由於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對農民的吸引力很大,但人口壓力極大,農民市民化的難度很大。反之,在一些小城鎮,雖然放開了戶籍限制,但農民缺乏市民化的動力。因為小城鎮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設施等的水平與大城市差距很大,工作機會不多,收入也不高,對於農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推進符合農民利益的農民市民化

從農民市民化的深刻含義中可以看出,農民市民化不是簡單地使農民轉變戶籍。簡單地使農民轉變戶籍,有時候不僅不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還有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因為農村的利益格局與城鎮完全不同。農民在農村擁有土地、林地等承包權,擁有宅基地,享有集體經濟的收益權、分配權。而一旦農民成為城鎮居民,也就失去了這些權利和資源。變為市民後,農民雖然可以獲得城鎮的社會保障,但城鎮的“最低生活保障線”只是城鎮生活的最低水平,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這對於很多農民來說是難以接受和適應的。舉些簡單例子來說,在不少已經習慣於農村生活的農民看來,自己種菜、養雞甚至養豬都是理所當然的,在生活方面可以節約不少開支,變為市民後則事事需要花錢。在農村,老人去世後找塊地安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城市安葬去世老人的價格正日益攀升。總之,農民市民化後,生活的利益格局和基本邏輯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正因為如此,很多農民對市民化缺乏積極性,尤其是那些不願喪失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在一些地方,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農轉非”而發生社會矛盾。


胖哥小黃


“三農”很多人並不陌生,指的就是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而想到農村,大家想到的就是一個字“窮”。

而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也在不斷進行中,農村已經擺脫了傳統印象,越來越城鎮化,這種城鎮化首先體現在環境上。曾經的農村點源汙染和麵源汙染共存,生活汙染和工業汙染疊加,工業汙染嚴重;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而現在,隨著汙染嚴重企業從農村的撤出,環境越來越整潔,汙染減少了。伴隨著違建的拆除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道路越來越寬敞。伴隨著退違還農的工作開展,農村的樹木越來越多,綠化面積越來越大,空氣也越來越清新。隨著農村的規劃,農村逐步實現了拆遷、騰退、新農村建設,農民們搬進了社區樓房,生活一片欣欣向榮。

這種城鎮化不僅體現在環境上,更體現在農民的切身利益上。現在的農民在社保方面同非農戶職工一樣,同樣享受五險;在就醫方面,農村也擺脫了看病難的問題,隨著醫聯體建設的加速推進,去年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併發揮引領作用,逐步將此問題瓦解。

現在,再走入農村,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農村逐步向城鎮轉變,農村人民變成了社區居民或者新農村裡的新農民,過上了城鎮化的幸福生活。


鄉村意景


俗語講:量力為出。

農民化:量地為生。

來到世上之人,都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