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GJP
近年來,“國學熱”一直在升溫。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漢學文化。民族復興必須是文化復興。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相當一部分是中國漢學,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因為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瑰寶。
國學到底是什麼?
“國學”的名稱始於清末,當時歐和美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人們稱之為“西學”。相比之下,中國的固有知識被統稱為“國學”和“漢學”。
目前,對郭雪的定義仍有不同的解釋。目前,社會上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一些學者認為,漢學無論古今,都屬於中國的文化學術範疇,都屬於漢學文化。一些學者還認為,這是為了治理國家,特別是“治理國家”的理論。無論如何理解,這都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和學術”,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郭雪涵蓋了廣泛的領域。百家學說在不同時期和相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大學所提倡的郭雪大部分是指以先秦典籍和各種思想流派為基礎的各種文化和學術研究,涵蓋了後期的各個朝代。包括中國在內的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易學、數學、醫學、占星術、建築學等都是中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國學的內容和分類有哪些?
在清朝乾隆皇帝的旨意下,由紀曉嵐等360多位高官、學者3800多人抄寫,費時十三年編成了一部《四庫全書》。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國學的分類方法基本上還是以“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是指古籍經典,如:《易經》《道德經》《詩經》《孝經》《爾雅》。
“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如:《史記》《資治通鑑》《通志》《三國志》《漢書》等。
“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釋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皆入“子部”。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
一枚美麗的石頭
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博大精深,很多人初接觸往往不知如何著手。末學學習國學近二十年,談一點個人體會供大家參考。首先要了解一下國學的內容涵蓋三個方面:1、人與人之間的關係;2、人與自然的關係、3、人與不同維度空間生命的關係(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儒家最重要的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和了自然其他就順了。所以可以先從儒家經典開始,學習倫常大道(五倫十義)。經典可以學習四書五經(大學、論語等),有了這個基礎,然後可以學習老子、易經等。
劉友剛典亮人生
國學,並不只是中國原本的文化,還包括外來文化融入後的部分(如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後的佛家文化)。學國學,重在抓住它的獨特之處。
先秦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影響中國文化的主要是孔子為首的儒家文化、老子莊子為首的道家文化,所謂的儒道互補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流(法家、墨家因其或刻薄寡恩或陳義太高而逐漸式微)。因受西方傳統概念哲學的影響而不入思想史的兵家文化也應該在學習之列。
孔子講“仁”,以“六藝”(詩樂射御書數)為達至之手段,切身而能舉一反三;老子莊子講“道”,以指引性導引性的話語方式(比喻、象徵,寓言、卮言、重言等)進入,是“詩化之思”,而《莊子》一書更是以文學的為手段託浮其“自由主義”的思想(有的篇目直可作文學作品看);孫子之兵法,微妙處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西方的傳統概念哲學完全把握不住它。
佛教入華給主流的儒家帶來嚴峻的挑戰,經了魏晉南北朝唐宋明的無數思想家的精心應對(如牟子的《理惑論》、著者有爭議的《大乘起信論》、周敦頤、二陳、朱熹、陸象山,尤其是王陽明的“天縱奇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成了國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至少要讀《六祖壇經》《傳習錄》才是完整的國學。
先立其大,提要鉤玄,然後填充內容,這才是可行之道。否則,即使皓首窮經也是繁雜填胸頭緒紛亂。感想似的講法,講的實際是自己,和國學關係不大。
目前,一則以喜,有眾多的人講國學,國學進入大眾視野;一則以憂,眾多的人講的支離破碎,也許使國學與民眾漸行漸遠,終至再次消失。
拋開繁多的箋疏,直接面對文本。也可藉助工具書閱讀,儘量減少他人附會的說法的干擾,“回到文本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