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高人科學解釋下:什麼是真正的“國學”?什麼是國學大師?

楚辭廣告武漢分公司


真正的國學,就是把歷史傳統文傳中的精華提煉出來,變成人人易懂的白話文,然後揉合世界各國的精髄文化。在這種整合的優秀文化薰陶下,使人民的壽命、精神衛生、心理、創造力、人格、邏輯思維能力,都上升到世界排名前列。

那麼整合這種優質文化並宣傳的大師,就是真正的國學大師。


楊哥之翩翩舞


什麼是真正的“國學”?什麼是國學大師?



“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是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


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現代的“國學大師” 當首推章太炎、陳寅恪、錢穆和錢鍾書。


以往對“國學”的釋義,大致有以下幾種:


(1)“國學”即“中學”

<strong>

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但因有“西學”一說而提出與之對應的“中學”並不周全,因為與“中學”相對應的概念應是“外學”,而“西學”則僅僅是“外學”中一部分,並不能涵蓋日學、印度學等等所有“外學”。另外,因世界各國學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學之分,用“中學”這樣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誤解。



(2)“國學”即“國粹”

<strong>

這一釋義,是針對“中學”提法太籠統、寬泛而另提出的。但顧名思義,“國粹”即國家學術文化之精粹。“國學”與“國粹”不論外延或內涵其實都不一樣,硬把兩者等同起來,無疑與事實不符:因為“國學”並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



因此,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範化。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主張這一說法的人,實際上認為中國傳統學術一切皆“粹”,因而把傳統學術一籃子兜進了“國學”的筐子裡。



(3)“國學”即“國故”



這一釋義,是針對“國粹”一說太籠統,又鑑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


“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一詞。1919年初,新舊文化激烈交鋒,北大較保守的學者創辦《國故》月刊以“昌明中國故有之學術”。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雜誌撰文,針對“抱殘守缺”、“追摹國故”的傾向而提出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整理國故”。所謂“整理”,並非限於考證、訓詁,還包括了評判價值、探尋因果。

他們既以現代觀念發掘、闡揚古學,又強調清理“國渣”,打倒“偶像”。曾經將“國學”、“國粹”和“國故”並用、互換的章太炎,後來覺得“國故”比“國粹”妥帖,便把其闡述“國學”的第一部著作名之為《國故論衡》。甚至有人用“國故”取代“國學”,併發起了“整理國故”的運動。


(4)“國學”即“即中國固有之學,係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亦即“中國學”


這一釋義,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這一釋義,起初當以章太炎和鄧實等表述得比較明確。


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


又說:“夫一國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國有獨優之治法,施之於其國為最宜,有獨立之文辭,為其國秀美之士所愛賞。立國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於其一國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習其文辭。苟不爾,則不能立於最高等之位置。而有以轉移其國化,此定理也。”



鑑於上述缺陷,有的學者嘗試從內涵上重新釋義《國學》,如宋定國教授在其《國學三部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這樣的闡釋:
“國學”是“中國學術”或“中華學術”的國內簡稱,是研究中國即中華民族之傳統學術文化之源、流及其發展的基本規律,以推動我國和世界學術文化的進步和發展為目的的科學。
並明確了以下幾點:

第一、“國學”作為“中國學術”或“中華學術”之簡稱,不僅包括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為各個民族所共有的傳統學術文化,還應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各個民族所特有學術文化。這樣,就與清末民初所談論的“國學”區別開來:當時所說的“國學”不僅不包括其它民族的特有學術文化,而且提倡“國學”最積極的“國粹派”,還有強烈的排滿情緒。同時,這一釋義也與海外所稱謂的“漢學”區別開來:海外人士所說的“漢學”有時泛指中國學術文化,正如他們把“漢文”泛指“中文”,把“漢醫”、“漢藥”泛指“中醫”、“中藥”一樣。

<strong>

第二、“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源、流;


第三、“國學”所著重揭示的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四、“國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我國和世界學術的進步和發展。


<strong>


依據前面所述“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從張岱年先生所認可的起碼標準看,“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而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應該是道德文章者流中的佼佼者。”



依據這樣的標準,我們人為在近現代的中國,比較符合這個標準的代表人物當屬梁啟超、章太炎、陳寅恪和錢穆。


水流芳2019


國學,是一種時下熱門,表面上人人都知道,實際上沒人真知道的奇怪產物。它的歷史很短,出生於清末,距今不過百年左右。

01最初的“國學”面貌——與“西學”相對

光緒年間,西方文化對中國產生劇烈衝擊,出於“救亡圖存”的目的,官方與民間不約而同有所動作:

廟堂之高,張之洞提出“中學”概念,推進新式教育體制改革,在接受西方科學知識的同時,強調學習傳統經典,“以免拋棄中學根柢”,導致“中國必不能立國矣”。

江湖之遠,章太炎、劉師培等人於1905年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高旭、李叔同、柳亞子等人於1912年成立國學商兌會……他們要“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

02“國學”的內涵——傳承“傳統文化”

1925年設立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提出,“先設國學一科,其內容約為中國語言、歷史、文學、哲學等”。院長吳宓說“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胡適在北大《國學季刊·發刊詞》稱國學是“研究中國過去歷史文化的學問”。

由此,“國學”的內容呼之欲出,既非經學、也非諸子,而是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具體包括義理之學、考據之學、經世之學、詞章之學等,可謂淵博。

03誰是“國學大師”?

既然國學知識如此浩瀚,誰能堪稱“大師”呢?想必街頭巷尾琳琅滿目的國學機構中的所謂“大師”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吧。

如果以“國學”論,恐怕當代已無大師,最後的大師或許是民國那些大家,如章太炎先生一輩同仁吧。

#頭條公開課繁星計劃#

(我是弦小閒,喜愛古代文學,願作一名“國學小學生”,請多多點贊支持哦~)


曉閒讀書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en: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漢學,有爭議)。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國學大師有:

胡適、王國維、馮友蘭、陳寅恪、梁啟超、錢鍾書、程千帆、鍾敬文、馬一浮、康有為、張岱年、劉師培。


水木清華76318705


國學,濃縮起來兩個字,道德。

道,就是宇宙人生的規律真相,用現代語言講,就是自然科學。德,就是人怎樣順著道,這種宇宙人生的規律,來活的更好。中國聖賢老祖宗的千經萬論,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展開的。

順帶一句,哲學是西方詞彙,中國人以前不用,東方智慧,都是關於道的學問。

還有一句,我們的老祖宗,在自然科學上,對宇宙人生真相破解的深度和廣度,現代科學望塵莫及。中醫,就是證據。


五元哥


不能稱,不敢稱高人!試說一下國學,國學一般來講是指,中國古代留下來的文學,歷史,文章典籍,是經進漫長時間檢驗留下來的精華,有文學的,有哲學思想的,有人文歷史的,敘事說理的古代各個時期的有文字記載的文章,都可叫國學!對這些有深入研究,且獲得學術界推崇公認的大家,可稱國學大師!


小年輕160


中華的聖賢思想就是真正的國學。如《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孟子》、《莊子》、《周易》等等。真正的國學大師,除了學識淵博、對聖賢經典有準確的見解並著書立說,是中華聖賢文化的信仰者、傳播者,最重要的是自身也中華聖賢文化的創造者和踐行者。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謂之國學大師。


陽明國學館


所謂國學是個偽命題存在,提出國學這個概念,是某些人以宏揚中國傳統文化自居,好像他自己就是這個領域的開風氣者,實乃沽名釣譽之徒。我討厭這樣的人,甚至討厭起鬨熱鬧者。在各種學中,我勉強同意紅學曹學,也是為了方便研究。因為紅樓夢的確是我們立足於世界拿得出手的東西,其他我們真的沒有什麼,我甚至認為那四大發明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至於儒佛道又有什麼偉大呢?都是所謂文人的談資而已,世世代代廣大的勞苦大眾是不知也不願接受這些勞什子,他們口口相傳的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如增廣賢文一類的通俗諺語,不指望教導什麼,只是脫出人性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反而更富生命力。沉默的大多數所處的文化地位是相當尷尬的。


徐地本


我不是糕人,有血有肉,不懂國字,惶論大師。不過我認為國學從字面上講,“國”是框框裡的玉,“學”是先生頭上戴頂三花聚頂的帽子,國學大師一定是老子,元始天尊,鴻鈞老祖一類人物的存在。看眼下大師無數,國學千奇百怪,不知玉帝可曾派一位神仙前來打假?


用戶一生蝶夢千百回


國學,這詞內涵太廣泛,就是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宗教考古醫學,統稱國學。國學大師,這稱呼,應該是近代才有的名詞。意指在文化各個領域都有研究建樹,知識廣博的人。歷史上,蘇軾算一個,魯迅算一個,其它的,都是炒作。現在,撿垃圾的都被炒成大師,你就知道大師這兩字有多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