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内容那么庞杂,现在提倡国学,提倡国学的哪些内容?

逆光GJP


近年来,“国学热”一直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学文化。民族复兴必须是文化复兴。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当一部分是中国汉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为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

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的名称始于清末,当时欧和美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人们称之为“西学”。相比之下,中国的固有知识被统称为“国学”和“汉学”。

目前,对郭雪的定义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社会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汉学无论古今,都属于中国的文化学术范畴,都属于汉学文化。一些学者还认为,这是为了治理国家,特别是“治理国家”的理论。无论如何理解,这都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郭雪涵盖了广泛的领域。百家学说在不同时期和相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大学所提倡的郭雪大部分是指以先秦典籍和各种思想流派为基础的各种文化和学术研究,涵盖了后期的各个朝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数学、医学、占星术、建筑学等都是中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的内容和分类有哪些?

在清朝乾隆皇帝的旨意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了一部《四库全书》。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

国学的分类方法基本上还是以“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通志》《三国志》《汉书》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


一枚美丽的石头


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很多人初接触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末学学习国学近二十年,谈一点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首先要了解一下国学的内容涵盖三个方面: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与自然的关系、3、人与不同维度空间生命的关系(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儒家最重要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了自然其他就顺了。所以可以先从儒家经典开始,学习伦常大道(五伦十义)。经典可以学习四书五经(大学、论语等),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可以学习老子、易经等。


刘友刚典亮人生


国学,并不只是中国原本的文化,还包括外来文化融入后的部分(如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后的佛家文化)。学国学,重在抓住它的独特之处。

先秦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影响中国文化的主要是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老子庄子为首的道家文化,所谓的儒道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法家、墨家因其或刻薄寡恩或陈义太高而逐渐式微)。因受西方传统概念哲学的影响而不入思想史的兵家文化也应该在学习之列。

孔子讲“仁”,以“六艺”(诗乐射御书数)为达至之手段,切身而能举一反三;老子庄子讲“道”,以指引性导引性的话语方式(比喻、象征,寓言、卮言、重言等)进入,是“诗化之思”,而《庄子》一书更是以文学的为手段托浮其“自由主义”的思想(有的篇目直可作文学作品看);孙子之兵法,微妙处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西方的传统概念哲学完全把握不住它。

佛教入华给主流的儒家带来严峻的挑战,经了魏晋南北朝唐宋明的无数思想家的精心应对(如牟子的《理惑论》、著者有争议的《大乘起信论》、周敦颐、二陈、朱熹、陆象山,尤其是王阳明的“天纵奇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成了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少要读《六祖坛经》《传习录》才是完整的国学。

先立其大,提要钩玄,然后填充内容,这才是可行之道。否则,即使皓首穷经也是繁杂填胸头绪纷乱。感想似的讲法,讲的实际是自己,和国学关系不大。

目前,一则以喜,有众多的人讲国学,国学进入大众视野;一则以忧,众多的人讲的支离破碎,也许使国学与民众渐行渐远,终至再次消失。

抛开繁多的笺疏,直接面对文本。也可借助工具书阅读,尽量减少他人附会的说法的干扰,“回到文本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