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與范增決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天天開心歷史


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可以算是楚漢相爭時期的一場職場大戲了,並不像過往大家都認為的那樣,范增和項羽一直都是一條心,范增是項羽的“乾爹”也是“忠臣”。

范增是個很有意思的老頭子,年近七十實屬高壽,在家不好好帶孫子,卻總琢磨怎麼造反。後來說動項梁立楚懷王后人熊心為楚王,仍然號為“楚懷王”,因為有擁立之功自然深得楚懷王信任,在楚國地位急速躥升,從這方面講范增可以算作是楚懷王的人。在楚懷王死之前,范增的屁股實際上一直坐的離楚懷王更近,因此,項羽叔侄對范增的信任一直有所保留。

項羽的叔叔項梁雖然立了熊心為楚王,但是仍然保持著“項家軍”獨立性,在立楚王之後,項梁自號為“武信君”而不是接受楚懷王的冊封,在項家的眼裡楚懷王只不過是一個“吉祥物”,最多不過是一面旗幟,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楚國國君。後來,項梁戰敗,楚懷王乘機收權,項家勢力深受打擊,楚懷王捨棄項羽,反而任命宋義為援趙部隊的上將軍,項羽只能做個次將,范增做了末將。

在楚懷王眼裡,雖然項羽在楚軍中威望很高,但是宋義和范增一起挾持著項羽,項羽也鬧不出什麼大亂子,不過懷王失算了,范增應該是做了一回“二五仔”,反而幫著項羽除掉了宋義,幫著項羽取得了楚軍主力的指揮權。

其中緣由現在已經說不清楚了,只能推斷,第一,范增雖然心向楚懷王,但是對於立下大功的項家也是充滿同情的,他也不喜歡楚懷王立足未穩,就想卸磨殺驢的做法;第二,宋義這個上將軍確實是太操蛋,整天想著給自己撈好處,楚懷王用人不當,大失軍心;第三,以項羽為首的項家如果此時撂挑子不幹,“復楚”大業也就八成要黃了,范增必須支持項羽的奪權行動。

後來項羽在鉅鹿之戰九戰九捷,威震天下,一時間成為天下諸侯盟主,風頭遠遠蓋過楚懷王,此時的范增又想再次做了一回“二五仔”,不過項羽遠比楚懷王要聰明,也更有威望,“鴻門宴”上楚國實際上的“二號強人”劉邦表示臣服,項羽實現了自己宰割天下的宏大願望。

大家都知道鴻門宴的故事,范增屢次勸說項羽誅殺劉邦,站在上帝視角,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畢竟是劉邦奪了項王的天下。只是站在項羽當時的位置,項羽手中雖有四十萬人馬,但那是諸侯聯軍,項羽親信主力不見得比劉邦的十萬人馬更多,如果兩人火併,諸侯為了自身利益多半會作壁上觀,即使取勝,“項家軍”也可能會失去擔任“諸侯長”的實力,受益最大的,在楚國方面自然是後方的楚懷王。

劉邦在和項羽分兵之前,曾經在“項家軍”裡幹過,和項羽關係不錯,甚至曾經約為兄弟,對項羽來說,作為昔日戰友,劉邦甚至比處在自己陣營裡的那些諸侯將更可靠。而范增一個勁的挑動項羽殺劉邦,在項羽看來這是“居心不良”,再考慮到范增和楚懷王的親密關係,項羽無視范增的意見完全是合理的,甚至於可以說,范增過分積極的表現,反而會使項羽懷疑范增的用心。

後來項羽分封諸侯,把楚懷王抬到了有名無實的義帝的位置上,看上去“官升一級”,實際上是項羽陰損至極,空下來的楚王的王冠,項羽就自己戴上了,范增這個人實際上是忠於楚國而不忠於楚王的。後來,項羽草率的就誅殺了義帝,被劉邦利用,引起了強烈的連鎖反應,這些剛剛在項羽這裡得到“王冠”和地盤的諸侯,反過來就和項羽作對,不能不使項羽警惕懷王舊臣的忠心,這其中自然包括范增。

劉邦離間項羽和范增的手法,不能說是很高明,而且做得也太過於露骨,在小編看來有點低級,史記裡面是這樣記載的:


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首先,劉邦被包圍求和,因為軍糧問題,項羽就想著撤軍,范增就勸項羽:“現在漢王很容易就可以打敗了,今天不拿下他,日後怕會後悔。”估計這也是話裡有話,范增在拿鴻門宴的事揶揄項羽。

項羽和范增就加緊包圍滎陽。劉邦感到憂慮就用了陳平的計策,項羽的使者來了,劉邦叫人準備豐盛筵席,捧著佳餚正要進獻,細看使者,故意假裝驚訝地說:“我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卻是項王的使者。”便更換佳餚,改以粗食供項羽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項羽,項羽就懷疑范增與漢有私情,漸漸奪去范增權柄。

范增因此大怒,說:“天下的大事已經定下來了,你自己幹吧,我要留著這把老骨頭回家。”項羽同意了,沒走到彭城,范增就發病死了。

如果大家捋一捋事情的脈絡就會發現,許多事情並不像表面那樣簡單,首先,作為加緊包圍劉邦的倡議者,項羽怎麼會輕易相信范增和劉邦有勾結,如果有勾結,本來項羽就是要答應劉邦的求和請求的,范增為什麼會橫叉一槓子,這不是不符合邏輯麼。

其次,如果是私下勾結,又怎麼會當著項羽使者的面就厚此薄彼,故意穿幫,這不是弱智麼。更難得的是,項羽竟然真是信了,這未免小瞧項羽了。

最後,因為權柄被奪,受了點委屈,范增就走了,這哪裡像臣子對君主應有的態度,如果遇到劉邦那樣隨意辱罵諸侯的君主,范增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因此,小編認為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因為義帝之死已經是間隙很深,互相之間本來就互不信任,陳平的拙略計策才能很容易的成功。而且范增應該一直都有一支自己能控制的軍事,政治勢力,這支勢力一直不是項羽的嫡系,獨立性很強,讓項羽感到忌憚,范增未必沒有裂土為王的想法,項羽對於范增一直都是且用且防之。

項羽和范增的關係應該不是現在大家理解的那種君臣關係,兩者既有合作,也各有各的小算盤,最後的破裂主要原因應該是義帝之死引起的矛盾以及兩人的利益之爭。


醉美木瀆


表面原因是,范增以長輩自居,總是指手畫腳,項羽年輕氣盛,心胸狹窄,不聽從管教。其實深層真正原因是,政治抱負不同,相互利用,達到各自目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秦末,暴政加深,群雄逐鹿。項羽的叔叔項梁是楚國新興貴族勢力的代表,響應天下大勢,反抗秦政。自己也拉起一支義軍。

當時范增是項梁的謀士,他給項梁出主意,立當時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的楚懷王,號召楚民,共謀大業。

項羽投奔叔叔項梁,作戰勇猛,很快佔得一席,後來項梁有意讓賢,把范增推薦給了項羽。

項羽本人雖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但他能計從范增打了不少勝仗,很快擴大了勢力範圍,更是把劉邦打的節節敗退 ,毫無還手之力。

項羽對范增非常尊重,稱其為“亞父”也就是乾爹的意思。

項梁戰死以後,范增又利用項羽殺了擁兵自重,企圖廢楚自立的宋義。看到劉邦勢力也漸漸擴大,又想利用項羽滅了劉邦。

項羽其實早就想廢掉楚懷王,自己另圖霸業,只是礙於范增面子,遲遲沒有動手。

後來的兩件事,最終導致范增不斷被項羽懷疑和猜忌,彼此不滿之心日盛。

一是,鴻門宴這件事。

本來范增跟項羽密謀好了,一定要利用雙方在鴻門會面的機會,除掉劉邦。

不料項羽的另一個叔叔項伯和劉邦謀士張良是故交,張良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失色。

雙方會面之前,劉邦趕緊讓張良引薦了自己,見面以後對項伯鞠躬大禮,千恩萬謝,還和項伯定為兒女親家。

宴席上,范增多次使眼色讓項羽摔杯為號,殺掉劉邦,可是項羽遲遲沒反應。這時范增到帳外讓項莊舞劍助興,再伺機下手。

項伯看出了范增意圖,也舞劍助興,保護劉邦,雙方就僵持那了。

張良一看事兒不好,趕緊找個託詞,讓樊噲進大帳保護劉邦。

樊噲站在劉邦身後,一直 盯著項羽,怒目圓睜,項羽一看樊噲知道這不是個善茬,再加上項伯舞劍助興保護劉邦,項羽更是猶豫不決。

范增乾著急,一個勁的給項羽使眼色 ,項羽還是下不了決心。這時候給劉邦機會了,他趕緊找個藉口,溜之大吉。

事後把范增氣的說:“唉!不能和這小子(項羽)一起共謀大業了,這天下早晚是劉邦的了。”

二是,滎陽之戰這個事。

項羽把劉邦圍困於滎陽。滎陽,城破易被攻取,糧草也嚴重不足,劉邦慌忙向項羽求和,項羽也準備答應了,可是范增死活不幹,想一鼓作氣,攻下城來,把劉邦趕回關中。

情急之下,劉邦採取了陳平的離間之計。

一是,陳平花重金買通了項羽身邊近臣,散佈謠言說,項羽手下,鍾離昧,龍苴,想投奔劉邦,造成範,項兩人不和。

二是,陳平宴請項羽的使者,見面以後故作吃驚的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命人撤去了美酒佳餚,換上了殘羹剩飯 。

使者回去以後,把這事兒跟項羽說了,項羽受到很大刺激,更加懷疑,不信任范增了。

不久范增催促攻打滎陽,項羽根本不聽。後來范增聽說項羽一直懷疑自己,非常氣憤,就告老還鄉了,不久後背膿瘡發作,病故。

范增死後不久,項羽再無顧忌,派九江王英布,殺掉了楚懷王熊心。沒有了范增,項羽也由攻勢變為守勢,最後兵敗烏江自刎。

范增是為楚懷王打天下,以達仕途巔峰。項羽是利用范增謀略,為自己宏圖霸業打天下。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也是范增一直得不到信任的根本原因,也正如此導致二人最終決裂。【原創】


原話歷史


自古以來,想要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是需要掌握很多東西,並且可以克服自身慾望之人,一個人的能力在很多時候,與性格有很大關係,要是性格缺陷太嚴重,即使能力再強,也可能最終一事無成。

在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十分多,比如項羽就是因為性格原因,最終導致失敗,而陳平則是因為性格以及謀略,能夠得以明哲保身,最終得以善終。可以說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規律與哲理。

為什麼說陳平厲害呢?我們簡單來看一下陳平是如何離間范增與項羽之間關係的,單純憑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足以看出陳平與項羽性格的不一樣,也正是這種性格,決定了兩人命運的不一樣。


陳平離間范增與項羽

項羽與亞父范增之間的關係,實際上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而發生這些變化的罪魁禍首,不得不提到陳平這個傢伙。

劉邦與項羽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滎陽之戰中,劉邦因為糧草不足,實在難以維持下去,這個時候劉邦無奈只能找項羽求和,一向看不上劉邦的項羽,看到劉邦求和自然也就要答應了,可是范增覺得這是除掉劉邦的大好時機,不能答應求和,要繼續挫傷劉邦才是上策。

因為這個意見分歧,劉邦與范增之間產生了隔閡,也就在這個時間點上,陳平察覺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於是就向劉邦提出一個妙計來離間項羽和范增,這個計謀看起來實際上十分低級,可最終卻真的達到了目的。

陳平的計策主要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找劉邦要了4萬的活動經費,買通項羽旗下的一些士兵,叫他們大肆宣傳說范增、鍾離昧和龍苴想要去投奔劉邦出賣項羽。也許一兩個人說還無所謂,說的人多了項羽也就開始認真起來,覺得范增可能真的有這種想法。

緊接著,陳平趁熱打鐵,繼續下一個步驟,當項羽的使者去到劉邦那裡時,陳平準備了好酒好菜,正要吃飯之際,陳平突然說:“歡迎亞父的使者前來我們這裡。”項羽的使者聽到這句話,一臉蒙圈,連忙解釋道:“我是項王派來的使者,而不是亞父。”

聽使者這樣說完,陳平立即擺臉色,並且叫人把好酒好菜都撤走,拿上來一些殘羹剩飯招待使者,陳平在一旁理都不理使者。這個使者生氣直接離開,回去稟報項羽:“亞父一定是與劉邦有染,我去到劉邦那裡,一開始他們以為我是亞父派去的使者,就大魚大肉招待我,我一說是項王您的使者,他們就把大魚大肉拿走,換成殘羹剩飯。”

項羽一聽居然有這種事情,明顯是范增已經和劉邦有染,自己要是再不警覺一點,恐怕自己就危險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這段精彩的離間計是這樣描述的:

(項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

從此之後,項羽在談論重要事情的時候,都刻意迴避范增,擔心被范增知道,而范增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明白項羽已經對自己產生懷疑,范增明白項羽的性格,跟他解釋毫無用處,於是請辭回家養老去了,項羽聽說後沒有絲毫挽留,范增悲傷離去。

自此之後,項羽徹底失去能夠跟自己說真話出主意之人了,這也就意味著,項羽距離失敗已經越來越近。原本十分低級的一個離間計,很容易就能發現,為何項羽還會上當呢?實際上這就跟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有著很大的關係。


項羽懷疑范增的深層次原因

其實項羽和范增之間,早就開始有了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項羽的驕傲和范增的過分管束,作為一個領導,項羽是十分驕傲的,而范增自己覺得是項羽的亞父,就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臣子的本質。

兩人的關係從鴻門宴上就可以充分看出來,在《史記》中記載了鴻門宴中的一個細節“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多次提醒項羽要把劉邦殺掉,可是項羽就是不按照范增的指示去做,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這就是兩人之間的問題所在,范增覺得自己就是項羽的長輩,甚至真的把自己當做一個父親來對待項羽,而項羽作為一個老大,總覺得范增已經影響到自己的權威,所以范增叫他做的事情,他偏偏就是不做,就像一個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一樣,總喜歡與父母對著幹,關鍵項羽的這個長輩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父親,只是一個亞父,本質上還是項羽的一個臣子而已。

范增明白項羽的缺點,拼命想要去改變項羽,這種改變在鴻門宴中也是最佳體現,鴻門宴結束後,項羽放走了劉邦,范增十分生氣,《史記》中記載到范增當場罵項羽:“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作為一個臣子,居然敢這樣跟自己的領導說話,明顯就是對項羽的不敬,項羽也就是在這些事情之後,對范增越來越不滿,一直想要找一個機會收拾范增,但是又礙於情面不好動手,陳平的離間計,表面上是在離間項羽和范增,實際上就是給了項羽一個開除范增的機會和理由而已罷了。

項羽並非傻到看不出陳平的離間計,只是他剛好需要這個機會,於是將計就計,弄走了范增,也弄走了自己的江山,可以說項羽就這樣把自己給玩完了,不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鼠目寸光。

陳平的高明之處,並不在於能夠想出那個離間之計,而是在於陳平能夠從一些細節中去洞察到項羽與范增之間微妙的關係,正是這種特殊的觀察能力,讓陳平在後來的人生中,總能化險為夷。


結語

人生就是這樣,到處充滿了各種挑戰,我們只有不斷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才能夠最終走出困境,成為一個真正厲害的人,要是盲目自大,可能一開始擁有一手好牌,最後也會被自己給打得稀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