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生命的奇蹟——張麗珠

1988年,中國改革開放十週年的時候,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等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標誌著我國生殖醫學和輔助生育技術向國際先進水平靠齊,是生殖醫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創造生命的奇蹟——張麗珠

張麗珠,生於1921年。中國內地首例試管嬰兒培育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也是中國內地第一例試管嬰兒的誕生地。25年前,一位叫鄭桂珍的婦女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並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嬰。

張麗珠說:"她那個時候已經38歲,37歲以後,卵子的質量不太好,懷疑她不容易成功,我們很擔心這事會失敗,連種了13例,她是第13例,沒想到在她身上成功了。"

1987年5月,鄭桂珍從甘肅來到北京,輾轉找到了張麗珠,請求她的幫助。當時鄭桂珍38歲。結婚已有20年,卻一直沒能懷孕。為此她奔波在全國各大醫院求醫問藥,但一直都沒能如願。一次偶然的機會,鄭桂珍從電視上看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正在開展試管嬰兒研究,她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北京,找到了負責試管嬰兒研究的張麗珠。

他們是四代單傳,一個傳一個,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結婚20年,是輸卵管不通,感染的情況非常多。

張麗珠為鄭桂珍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鄭桂珍雙側輸卵管阻塞,無法正常排卵,所以無法懷孕。根據她的病情,張麗珠判斷,可以通過試管嬰兒技術來幫助鄭桂珍。試管嬰兒技術指的是"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是把卵子和精子都拿到體外來,讓它們在體外人工控制的環境中完成受精過程,然後把早期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宮中,在子宮中孕育成為孩子。女性患有輸卵管阻塞、積水、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男性精子少、弱或者無精子等情況的患者,都可以通過試管嬰兒技術,達到生育的目的。

這個小孩的胚胎曾經有幾天呆在試管裡,然後移植到子宮裡,還是從子宮裡生出來的,可是因為它在試管裡有幾天,所以就叫做試管嬰兒。

生育是人類繁衍的基礎和本能。在性交之後,精子通過陰道、子宮遊走到輸卵管,在這裡,精子和卵子匯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會進入子宮,在子宮著床併發育成胎兒。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疾病會導致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如輸卵管梗阻,或者精子質量低等情況,都可能造成不孕不育。為了滿足這些人的生育需求,西方醫學界發明了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試管嬰兒技術。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創造了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蹟。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陸續有試管嬰兒出生。這一技術,成了當時國際醫學界的熱門。

1984年,張麗珠作為學科帶頭人,開始帶領同事們也開始研究這一高精尖技術。兩年後,衛生部將試管嬰兒研究列入"七五"重點項目,由北醫三院、湖南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三個單位分頭進行研究。

這樣一起申請一個,跟衛生部申請了十萬塊錢,三家分。互相交流,但是不合作,各家研究各家的辦法。

創造生命的奇蹟——張麗珠

1921年,張麗珠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16歲時,張麗珠考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創建於1879年,是在中國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也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顧維鈞、鄒韜奮、林語堂、以及中國外科醫學奠基人吳肇光等,都是聖約翰大學的校友。這所學校也是當時中國教授西方醫學水平最高的學校之一。

學習的過程當中,別人都覺得非常很困難,要開夜車了,在考以前,緊張得要命。而張麗珠根本沒有怎麼複習,上課就記筆記,有考試,她根本也不需要準備,就參加考試,考試回來,考卷上總是寫著excellent(極好),老師很驚喜地樣子看著她,對她的印象很好。

1944年,張麗珠從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並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當時張麗珠看到婦女的地位比較低下,也沒有什麼專門的婦幼保健機構。她立志要為婦女的健康和幸福做些事情,於是她把未來留學的方向,定為了婦產科醫學。

張麗珠家裡人,還沒有做過醫生的。學醫做醫生,服務於人。她當時對婦產科認識不多,但是覺得做婦產科醫師比較合適。

1946年張麗珠在美國取得了博士後學位,又在英國留學,取得了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文憑。這些都為她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張麗珠當時接受的是很高水平的婦產科學教育,她覺得,要學就必須要達到高水平的,而不是一般的。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在英國的張麗珠毅然回國為祖國效力。

張麗珠買船票回國挺難,她接到一個電報,是歡迎她回國的。本來票很難買到,有了這個電報,當時就買了票,票買到香港。當她又踏上祖國的土地,看到五星國旗,心情無比激動。

回國以後,張麗珠在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擔任醫師。由於像張麗珠這樣的高水平的婦產科醫生還不太多,許多有難度的手術都需要由張麗珠來做。

當時沒有很成型的這個醫院,能做手術就算個較大的醫院了。張麗珠上午在北京醫院,下午在婦產科醫院。她什麼手術都做,有的時候,這個病人在手術檯上,呆了一天,止血止不住。她一去,一下就夾住了,立刻就可以做完了這個手術,就下臺子了。主要因為張麗珠的基礎強,她的病理學、手術學,都有非常強的基礎,所以她一去,再難的手術都手到擒來。

1958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建成,張麗珠參與了籌建,並擔任北醫三院的婦產科主任。張麗珠憑藉高超的醫術,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到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逐漸增多,張麗珠開始經常出國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會議。在國外,她第一次聽說了試管嬰兒這種技術。

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的牛津誕生。張麗珠1980年到1982年,到國外的機會非常多,各處都去,聽說有這個試管嬰兒,在國外是很熱門的。

在工作中,張麗珠陸續接到了許多患者來信,向她訴說不孕不育給他們帶來的痛苦。這些患者的痛苦深深感染了張麗珠。

張麗珠收到了6300封,都是向她求援的,說他們家裡沒有孩子,什麼非常痛苦,又要離婚,婆媳也不和等等。這些信告訴她,這樣的病人還是挺多的。

1984年,已經63歲的張麗珠開始主持研究試管嬰兒技術。但是這項研究卻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議。

有人就質疑,我們國家生育的孩子已經過多的了,幹嘛還做這個項目,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好處?當時張麗珠回答,她們收到6300封信,都是不能夠懷孕的家庭,多麼的痛苦,要離婚的,家庭不和的,婆媳不合的,她們要解決這些家庭的問題。

就在張麗珠開始研究不久,臺灣和香港,藉助外國醫學專家和技術,也分別誕生了試管嬰兒。但是,外國醫學專家應邀來到北京、廣州,給數十對年輕夫婦做了試管嬰兒手術,卻沒有一例成功。這些失敗的案例,更加激起了張麗珠研究的決心。她開始探索外國專家手術失敗的原因。

國外腹腔鏡看得見卵巢的表面,因為卵巢的表面就可以看到哪兒有胚泡,就可以在那扎。國外的婦科盆腔手術,跟中國完全不一樣。國內以為只要會做腹腔鏡,就可以做試管嬰兒,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中國的患者情況,三分之一都是結核致成的,盆腔的滿是粘連,所

拿腹腔鏡根本看不見。

原來,中國內地的婦女許多都有盆腔粘連的症狀,卵巢表面不能露出來,用腹腔鏡根本看不到卵巢表面,所以無法取得卵子。針對這一情況,張麗珠決定,不能只依賴腹腔鏡探查取卵,而是在給病人開刀進行卵巢修復手術的同時,進行取卵。也就是一邊修復輸卵管,同時用手觸摸卵巢的卵泡所在,憑藉手感用針刺進去,抽取卵泡液。

就是說在做手術的同時取卵,當時她是有病來找張麗珠看,張麗珠對她說:"你的輸卵管都是粘連,輸卵管不通,你這個輸卵管需要拿掉。我給你做手術的同時,給你取卵。"

創造生命的奇蹟——張麗珠

試管嬰兒技術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從卵巢中取出成熟的卵子。卵子是女性的生殖細胞,每個月由一側的卵巢產生一個卵子。卵子在一個充滿液體的囊泡中成熟,成熟以後才會從卵巢中排出。由於不是每個卵子都能受精,不是每個受精卵都能發育成有活力的胚胎,因此要從女性體內獲得多個卵子,才能保證有可以移植的胚胎。所以在取卵之前,還要對女性進行促排卵治療,使卵巢能同時產生多個卵子。一般一次需要取5至6個卵子。取卵必須選在卵子即將成熟,但是卵泡還沒有破裂的這段時間內進行。但是,當時醫務人員對卵子的認識還非常少,如何判斷卵子的成熟度,成了張麗珠她們面臨的難題。

首先要懂得什麼是最佳的取卵時間,要懂得生殖醫學,什麼時候取卵。不然的話,取出來的卵太早了,不行;取晚了,卵泡破了。

為了掌握卵子成熟的時期,張麗珠與同事連續幾個月對病人進行觀察和記錄,終於從中摸索出了規律。

決定取卵時間非常重要,張麗珠甚至好幾個月就在晚上都在看,看卵巢裡頭的卵泡長大到什麼程度。當時的子宮內膜什麼情況,還有什麼別的變化,她們都是晚上看。不能讓它破了,早取了不成,晚取了它破了,所以她們對取卵的時間觀察了很久,那時候很辛苦看,這個卵巢裡頭有卵泡,卵泡大了,子宮內膜厚了,裡邊小便到了一定程度,她們以後就知道這個時間。

在上世紀80年代,張麗珠領導的科研組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儀器、器皿嚴重缺乏,取卵專用的穿刺針,本應是一次性用品,卻因為稀缺不得不反覆進行使用。

那一陣子的針,都是重複使用,洗的乾淨了,再高壓消毒。慢慢的,它這個針前面要挺尖的,變鈍了,用的次數太多了,張麗珠就跑到鐘錶店去給它磨尖。就是這麼一根針,前面的螺紋都給磨光了,不能用才扔掉。不像現在,用一根扔一根。

針刺取出卵泡液之後,需要將卵泡液送到組織胚胎學教研室,用顯微鏡觀察,從卵泡液中找到卵子。在此過程中,必須保持卵泡液的溫度不變。由於沒有保溫設備,張麗珠她們只好將盛有卵泡液的試管放在保溫杯裡。

它一定要有一定的熱度,不然卵泡冷的時候,裡邊的卵子也要死掉。張麗珠她們往往是一路小跑,就怕它冷了,所以就用保溫杯,卵泡夜裡裝在保溫杯裡,然後再組織胚胎教研組找卵子。

1987年,此時張麗珠研究試管嬰兒技術已有3年多,期間已經為12對夫婦使用過試管嬰兒技術,但一直沒有取得成功。當年5月,鄭桂珍夫婦找到了張麗珠。張麗珠默默地祈禱,但願這一次試管嬰兒可以成功。

病是在女方輸卵管有積水,張麗珠對她說:"我在給你做手術治療你的輸卵管,要同時取卵。"

取卵完成後,就要進行試管嬰兒手術的第二步:體外受精。就是將精子和卵子放在盛有培養液的試管裡,使其形成受精卵。這種培養液,在國外已經有成品出售,但是因為買不到,張麗珠她們只好在實驗室裡自己進行配置。

那一陣子,要張麗珠她們自己來造培養液,有名字的,教科書上,參考書上去查。現成的沒有。她們自己配,當時很辛苦。擱到試管裡,培養皿,擱到卵子取出來了,精子取出來,精子擱到卵子一起,第二天早上它們就可以碰頭,第三天早上形成胚胎,就可以種進去。

經過幾天試管內的培養,受精卵已經形成早期胚胎。接下來就要進行試管嬰兒的最後一個步驟,把早期胚胎移植到鄭桂珍的子宮內。但是移植過程很容易出差錯,張麗珠有些緊張。

當時是在這個移植的過程。移植的管不夠軟,就在那時候張麗珠比較擔心,如果這個管跟子宮的曲度不一樣,宮頸容易受損傷。所以在移植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知道這個彎度,子宮向前或向後彎曲,不能弄錯。

在之前為鄭桂珍取卵時,張麗珠一次取出了4個卵子,經過體外受精,發育成了4個胚胎。張麗珠將這4個胚胎都做了移植,這樣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張麗珠說,經過多年研究,現在一次移植的胚胎數,已經減少到了2至3個。

一般來說,不能多移植,就怕移植進去都成功了,多胎了。能夠有兩三個胚胎就夠了,太多了,給的刺激太大,也不需要。拿到六個胚胎,可以留下三個,最多移植三個。取出五六個,兩三個種進去。剩下幾個胚胎要冷凍起來,這一次不成,留著下一次合適的時間再移植進去。

胚胎移植做完不久,鄭桂珍就出現了妊娠反應。張麗珠為她做了B超,子宮裡有三個胚胎已經退化,但是有一個胚胎存活下來了。

就是移植到子宮裡,過幾天還得看,子宮裡是不是有小孩生成,有早期的胚胎,還可以看見,原始心臟搏動,那就算是成功。

胚胎移植成功,這令鄭桂珍和張麗珠都喜出望外。但是鄭桂珍此時已經38歲,屬於高齡孕婦,流產等意外情況發生的幾率相對較高。雖然已經懷孕成功,但能否順利完成生產,張麗珠也為她捏著一把汗。

鄭桂珍當時住在三院附近的農村裡頭,沒等胚胎長到一定的程度,但肯定懷孕了,而且沒有問題,她要回去,張麗珠就讓她回去了。

九個多月後,1988年3月,挺著大肚子的鄭桂珍回到了北醫三院進行剖腹產手術。中國內地第一例試管嬰兒即將誕生,張麗珠既興奮又緊張。

當時不知道這個小孩是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因為產前意識很好,可是張麗珠總是有一些擔心。她們都上臺看著產婦,怕她有問題。

第一例試管嬰兒究竟會是什麼樣,就連張麗珠心裡也沒有底。伴隨著一陣響亮的啼哭聲,一個體長52釐米,體重將近8斤的健康女嬰降生了。

嬰兒出來之後看了看,沒有兔唇,外表看起來很正常,張麗珠就放心了,整個身體很正常,她們露出一些笑容。張麗珠將這個孩子送到產婦身邊,鄭桂珍就哇哇大哭,說給女兒取名叫萌珠,萌是萌芽的意思,珠是感謝張麗珠教授。

第二天,這一張張麗珠懷抱著小萌珠的照片,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版,中國的醫務工作者終於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這一醫學史上的奇蹟。如今,當初的小萌珠已經長成了25歲的姑娘。

她考大學考到西京大學,自己自願考了一個英文系,畢業了之後,她就到了北京來,提出要到三院試管嬰兒科,就是生殖醫學科,現在就在那裡工作。

在小萌珠出生兩個多月後,第二例試管嬰兒也在北醫三院出生了。1989年底,張麗珠創造了陰道B超下一根針取卵的方法。這項手術創傷小、可重複進行,現在已經被列為"常規取卵法"。2008年,"首例試管嬰兒誕生20週年慶祝活動"在北京舉行。17位來自全國的試管嬰兒與張麗珠一起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如今試管嬰兒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和接受,許多受到不孕不育困擾的家庭,因為這一技術而再次充滿歡笑。據衛生部統計,從1988年至今,中國最少已有1萬多例試管嬰兒出生。中國的試管嬰兒技術已經邁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張麗珠團隊重點就是從婦科產科變為生殖醫學,成立了生殖醫學。找她們的,都是要生育的。那個時候在外邊排長隊,看得出來許多人有做試管嬰兒的需求,張麗珠覺得這個工作應該得到大力推廣。她覺得生殖醫學還可以搞得更大,搞得更強。

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試管嬰兒的突破。試管嬰兒的出生不僅打開了新的生育路徑,消除了人們因生育缺陷帶來的煩惱,更打破了原有的生育理念。

如今張麗珠已經92歲高齡,雖然身體已大不如前,可她還是筆耕不輟,每天都抽出時間來撰寫有關試管嬰兒的科普書籍。如今張麗珠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更多的人瞭解試管嬰兒,讓這項技術為更多人造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