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在汉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传播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社会稳定,把统治者的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不同阶层的人们。很多人都只知道汉代王室尊崇儒术,但是,在儒家经典学说对于整个社会的渗透领域认知还是不够全面的。儒家思想除了给予汉代统治者更适应国情的统治智慧,对于整个社会道德层面的把握与约束也是十分到位的。通过礼教国民,才会有淳朴的民风、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人们总会认为,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只有压迫,尤其在女性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是投入的少之又少。其实,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社会的确始终对于女性没有男性群体那样宽容,但是,在很多层面上,对于女权的一步步解放还是有着不断实质性的进步。曾经封建社会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出世入仕,的确是糟粕的存在。如今社会,对于女性在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缺失、重婚、包养同样是糟粕的存在。所以,对于女性道德的构建,是如今依旧是需要完善的社会需求。

而且,对于女人一生都要进行的道德教育,汉代文化曾经提出的人伦教育到如今都是有着借鉴意义的。所以,千万不要以偏概全看待女人自古的生活及社会地位,在这其中,同样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以汉代为例,独具特色的女教文化形成了汉代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能让我们进一步感受汉代社会道德发展,哪怕放到当今社会,依旧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精华。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汉代女性

一、汉代女教文化的产生背景

在汉代初建时期,从经济需要迅速复苏的角度以及思想文化需要迅速普及的角度,都为女教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虽然,当时的人们对于女性依旧无法做到平等看待,但是,女性同为社会重要人员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群体的安定、思想教化同样需要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中女人的重要地位

汉代王朝得以长治久安,与成功的推行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有着分不开的联系,自给自足首先保证了社会安定的基础。所以,在这其中,个体家庭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家庭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最小生产与消费单位。在这其中,“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葈(),田野辟,麻葈治,则上下俱衍,何困乏之有矣?”充分的说明了当时每家每户的生活状态,女性在家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由此,也就有了《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场景。

虽然,这样的经济形式中,依旧是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制度,女性在很多方面都只是附属地位存在。但是,汉代初建时的连年征战,包括男子长期服役,女性都成为了家庭主要的劳动力,不光承担了家庭重任,在实际生活中,女性对于家庭的掌控是有着实权的。所以,在当时每个家庭的细微之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权萌芽的产生。

最重要的是,无法征战沙场的女性,在当时的汉代社会中,无论是农业、纺织业、工商业或是其他社会生产领域,都有着十分深入的参与度。这一点,对于汉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稳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虽然,这些行业的巨头及顶层还是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由此也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背景,但是,女性的不可或缺同样是引起统治者对于女教文化建立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战争频繁的年代,女性才是保障国家供给的主力军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男耕女织

(二)、儒家经典形成女性思想建立基础

在儒家经典中,对于女性的思想有着很深入的记载和研究,这也是为何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汉代国家稳定的思想保证。以孔子、孟子、荀子对于女性的认识为代表,都表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女性思想建立的重视,因为,女性同样要参与到汉代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一群体的稳定同样十分重要。

所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大力推崇男女有别和敬妻思想,更有了“男女授受不亲”“礼重于欲色”的思想产生。虽然,在这其中有很多轻视女性地位的元素,但是,为何进一步稳固社会发展,儒家思想还是要对女性道德层面的教育尤为重视。在这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重视了女性对于儒家思想中女性思想的认可,就相当于把儒家思想深入的贯彻到社会各个角落。

二、汉代女教文化的具体体现

总体来看,女教文化的主要构建在汉代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的方面还是从思想熏陶、道德约束建立、书籍的传播等方面开始。

(一)、“阴阳之道”思想下女性思想熏陶的开始

董仲舒曾提出的“阳尊阴卑”成为了汉代女性思想的萌芽。在他看来,天地之间都要遵循“阳尊阴卑”的最高秩序,当然在男女之间,也要保持这种秩序的稳定性。虽然,董仲舒在女性思想的具体层面并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一思想奠定了女性思想的准绳,也确定了女性在汉代社会思想层面上始终是附属角色的存在。

其次,董仲舒提出“妻者夫之合”的辩证观,从夫妻的角度完整的阐述了当时女性思想的大致方向。首先,“夫兼于妻,妻兼于夫”肯定了女性在夫妻中的重要性;其次,“妻者夫之合”则要求夫妻双方尊崇天道运转才能幸福美满;再次,“夫为阳,妻为阴”的理论则暗示了女性在家庭中要臣服于男性的思想;最后,明确认定了女性必须臣服于丈夫的必然性,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记载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如此完整的道德观建立,才保证了统治者与整个社会对于女性价值观的建立,才有了后续一系列围绕女性思想展开的伦理纲常。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董仲舒

(二)、有关于女性道德约束的建立

因为,女性道德建立在汉代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东汉时期,《白虎通》的出现,才明确了汉代统治者对于女性道德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也就代表着汉代社会对于女性道德约束的明确建立。

在《白虎通》中,女性道德完全是建立在“男女有别”的意识形态下的,其实,在这其中,很多也涉及到民风民俗层面。就拿《卷十·嫁娶》中的记载“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放到如今,也一样是现代人对于婚嫁中女人身份变化的思想原则。所以,单纯认为汉代建立的女性道德思想完全是服务于统治者与社会的稳定,这是片面的。而且,在很多层面上,如此思想也算是有效的保证男性、女性之间关系稳定的有效措施。

但是,《白虎通》中针对于女性提出的“三从”的确使得女性社会权利几乎消失殆尽,完全沦落为男性的附属品,这一点也是当时女性思想中糟粕的存在。

当然,《白虎通》中也确定了夫妻之间

“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的关系,而且,夫妻之间要明确“以义合”的关系,在这其中,也体现了妻子要对丈夫适当起到规劝的作用,而且,在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也有了夫妻一体,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认识。在这一点上,同样默许了女人在婚姻中遇到行为卑劣的丈夫可以离开,也就是说,即便当时社会再是捆绑、束缚女性,依旧承认了夫妻关系的可离散性。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白虎通

(三)、女性道德教育书籍的传播

到如今,依旧广为流传的《列女传》与古代女性行为准则《女诫》在汉代社会成为了女性道德教育传播最广泛的书籍,对于确立汉代女性道德基本准则的建立提供的切实的保证。

在《列女传》中,为汉代女性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女性道德楷模,虽有糟粕,依旧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在《列女传》中,从德行层面上,从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个层面上向当时的女性解释了如何在具体方面体现自己的美好品德。如此,生动的对女性进行规劝,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

而《女诫》的产生,相对来讲,就更加的有目的性的教化当时的女性要加强自己的社会道德态度,对于很多在如今人们并不认同的“男尊女卑”表现了极度的认可,而且,几乎默认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女性选择逆来顺受的心里状态。但是,对于一些积极的道德准则,对于后世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列女传

三、女教文化对于汉代社会发展存在的意义

总体来看,女教文化就是对于女性日常生活的道德约束,虽然,没有其他经学来的如此深奥,但是,对于汉代社会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单从女性的天性使然,在一些社会分工和家庭角色分配中,很容易形成丈夫的附庸,更是弱势一方,需要得到男性的保护。在很多层面上,男性的雄壮配合女性的阴柔的确可以达到最平衡、稳定的状态。只不过,在一些思想束缚上,太过极端也会引发不良的影响。因为有了女性道德层面的约束,遵守并能严格执行的女子总会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这一点来看,女性同样有在家中获得长久幸福与光耀门楣的可能。

所以,汉代女性道德强化的“三纲五常”的正统地位,明确了“三从四德”的女性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传统女性的优良品德,也使得当时的社会因此更加安定,女性专心服务于家庭,对于社会风气 的改善已经经济环境的稳定都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三从四德”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男尊女卑”中不平等的人伦关系同样束缚了女性在国家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智慧,这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最大的悲哀,从道德层面上彻底束缚女性贡献自己的智慧。所以,后人一样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除汉代女教文化迂腐的部分。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男尊女卑

四、为何说女教文化在现今社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当然,汉代女性道德建设中,在女性意识中,对于伦理纲常、家庭观念的敬畏对于后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女人天性使然会成为家庭的主体,有了这样的道德准绳,才能保证女性身后家庭的平安幸福,哪怕放到如今都是有着很积极的意义的。在《女诫》中,对于一些女性加入夫家的行为准则与思想操守有着明确记载。现如今,社会中糟糕的婆媳关系占据多数,对于这样的家庭女性,能够从《女诫》中找到启发同样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毕竟,对于女权自由之说,只有具有约束力的女权才会获得社会的尊重。

然而,现代人依旧有很多盲目的认为女性是男性附庸的思想存在,这就难免会出现家暴、出轨、工作性别歧视的现象存在。从这一点上看,有很多是对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建设认识不足导致。而且,现代很多家庭重男轻女的现象同样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女教文化的糟粕,对于社会安定并不能做出积极的贡献。

所以,想要从积极角度让女教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还要从女人如何建立敬畏感与正向的行为准则中入手。

不学礼,无以立——从女教文化中探寻汉代社会道德发展

《后汉书·列女·曹世叔妻传》

研究历史文化,切莫以偏概全,越是大家认为的糟粕,越是要提高警惕,思考为何这样的文化存在的原因。就比如女教文化。在曾经,很多人都认为古代女性的生活只有压迫,其实,深入探寻才会知道,从汉代起源的女教文化,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放女子,但是,却依旧对于中国历史道德文化层面做出了贡献。

所以,“不学礼,无以立”

以及汉代逐步形成的女教文化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都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正确认识女教文化,在现今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更是保证国家鼎盛、风气清明的根本。

本文配图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 张明明《汉代女性社会地位》

· 安春焕《汉代女性道德》

· 王丹丹《汉代女教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