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里坊墙上打了一个洞,于是有了《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作,展现了东京汴梁的繁盛景象。同时在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并非全都是安乐祥和的场景,城楼上没有站岗的士兵,似乎预示着北宋军备不整的事实,一角上挡道的树枝,拱桥上惊走的驴子,似乎都有着不安的寓意,有人戏称应该拍一部《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电影。

们从清明上河图看到那种开放式的城市布局,突破了秦汉到唐的都城规制,应该说《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汴梁特色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那么这种突破是怎么发生的哪?

宋代发生发都城革命


是谁在里坊墙上打了一个洞,于是有了《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切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为战争的破坏,统治者为了让洛阳和长安恢复,因为战争而巨减的人口,放宽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当然有所谓的“厢”的社区管理建制,可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地段成为了京城内房地产生意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有人居住和满是铺面的街巷,替代了以前有墙的里坊。

北宋京城没有了以往都城的高度对称性,没有了如棋盘一样的布局。每个厢房都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商店,各种各样的味道。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又让城墙之外的区域成为了新的发展区域,乡村中的百姓,开始纷纷到城墙外围从事各种加工业、服务业,成为了都城经济圈的一部分。

宋太宗时面对过于混乱的局面,进行了厢坊的梳理,宋真宗时期又将城墙周围,纳入到厢坊管理体系中来。可是无论何种改革,都没有回到唐代那种用高墙分割,贵族区和贫民区的做法,北宋都城依然的开放和繁华的。

规规矩矩的汉代都城


是谁在里坊墙上打了一个洞,于是有了《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汉代都城严格按照《周礼》中《考工记》的内容进行设计,城市的中轴线以主干道分为东西两半,皇城以恢弘 的建筑群,高耸的云台显示出天子的威严。

皇帝附近有大臣的府邸,两边有供交易的市场,居民区和市场都设计成方格,排列整齐的棋局状。商铺严格限制在市场范围内,象征着帝国秩序的井然有序,试想汉代都城令官穿越到北宋东京,可能会大为不满。汉长安城的市场分为九个区,两市都被五到六米的围墙环护。

汉高祖之后,汉惠帝按照《考工记》中,对一座理想中完美城池的记载,进行了对都城的设计: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东汉都城洛阳,要比长安城小一些,大致呈长方形,街坊在中轴线两侧依然整齐规矩的排列着。

前期规矩后期突破的唐代都城


是谁在里坊墙上打了一个洞,于是有了《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隋唐时代的长安城,参照了那本都城建造指南《考工记》的指导原则,唐朝的城市格局严格按照正南正北方向整齐布局,外部以城墙环绕,可以说唐长安城有意延续了汉代的传统。宫城和皇城与平民区用十米高的围墙和城门隔开,平民区被设计成完全的网格模式。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回忆起长安往日的繁盛,就写诗感叹道:闻道长安似弈棋。伸向南门的有六条大街,最大的一条街是朱雀大街,宽接近一百五十米,把整个长安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坊的规模各有不同,最大的靠近皇城,每个坊都有两三米高的夯土墙围起来,每个坊都有坊门,由该坊的保正负责晚上锁门,以便实行对平民的管理,如果谁擅自翻越坊墙要被打九十大板。

佛道寺院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开直对街道的门,对于平民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可以在坊中自由行动,同时为了方便管理坊中有设置了称为“里”的机构。和汉代一样,唐代也有东西两市,到了七八世纪,又发展出了非官方的南市、北市和中市,这似乎也预示着严格的分区开始有松散的迹象。

八世纪中业,有人在坊墙上打了一个通向大街的洞,受到了治安官的惩罚,公元831年,治安官提到每个人开始违法宵禁。一些官员将自己的府邸房屋出租,士兵开始沿着坊墙做起了生意,小商贩沿街叫卖也被允许起来。公元849年,一位军官在坊墙上修建了九座商铺,受到了治安官的处罚。

随着商业化的泛滥,一些里坊发展成了某种商品的交易中心,虽然政府发布政令想将交易限制在官方市场里,可是这种努力最终证明是徒劳的。

最终,商品经济的发展让里坊制度成为了历史,宋代继承了中晚唐商业化的遗产,《考工记》成为了上古神话,《清明上河图》成为了宋代都城文化繁荣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