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折耳根,故鄉的味道

鄉土散文:折耳根,故鄉的味道

我的故鄉在川渝黔結合部的赤水河畔一個小山村,河對岸是美麗的四川合江縣城。

故鄉的田壁、土壁、山坡生長著多年生草本植物——折耳根,別名側耳根、岑草等,中文名“蕺菜”,有淡淡魚腥味又叫魚腥草,既可食用又可藥用。植物分類學上屬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夏季頂生穗狀花序有白色小花片。莖梗扭曲扁圓柱形,質脆、易折斷,表面棕黃色有縱稜,長在泥土裡白白胖胖的節有鬚根。葉互生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出土後淡紅色逐漸展開。葉為兩面色,正面呈青綠或淡黃綠色,背面為紫赤色,卷折皺縮葉面展平呈心形。

色澤因光照、季節約有變化,春天、晚秋和隆冬時節最為亮麗。

我的童年、少年時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縣城電影院看電影是最好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費,成人場、兒童場票價分別一角貮分、一角五分。

我上學後參加學校組織到縣城電影院看電影,回家後給媽媽講電影故事,還講在街上看見同齡人或大一點的娃兒賣折耳根。

媽媽笑眯眯地說:“可以向他們學習呀!星期六下午撬,星期天上街賣……”

我記住媽媽的話,注意觀察折耳根生長情況,小學、初中期間,與小夥伴一起撬折耳根賣。

星期六下午揹著小背篼,拿著爸爸幫助制的堅硬竹片尖撬,後來是鐵質尖撬。一隻手握著尖撬靠近折耳根根部插入泥土用力撬動,另一隻手拿住根葉輕輕向上提,根、莖、葉共12、13釐米,然後放入小背篼,傍晚時到河邊或水塘輕輕淘洗掉泥沙。

鄉土散文:折耳根,故鄉的味道

晚飯後,媽媽耐心指導我,邊選擇邊將折耳根紮成小捆。媽媽手巧,左手握住折耳根並讓根部露出手口,右手用稻草輕輕繞一圈紮緊,每一捆約50克,一般能扎30捆左右,葉子向上整齊排放在小竹籃裡,噴灑少許清水後掛在屋外露著。

星期天上午用小竹籃提著折耳根出家門時,媽媽叮嚀:“下雨時注意躲躲雨,千萬不要淋溼了頭和衣服。太陽天在街巷儘量走遮陰的人行道……”

在赤水河醒覺溪渡口乘渡船,洪水期和枯水期過河費分別3分、2分,船工免費讓賣折耳根娃兒乘渡船過河,常有人說:“撬折耳根賣的娃兒長不高。”仔細一想,還真沒有看見成年人撬、賣折耳根,心裡嘀咕怕“長不高”。

媽媽知道後說:“娃,別人說什麼不僅要認真聽,還要多思考。農村娃兒長高時快成年了,紛紛學做農活掙工分去了,沒有時間撬折耳根賣呀?‘撬折耳根賣的娃兒長不高’是玩笑話”。

媽媽一番話語,讓我心裡釋然!

我們幾個小夥伴在縣城街上,各自提著小竹籃走街竄巷,一捆折耳根賣一分錢。有的小夥伴邊走邊喊:“折耳根不,折耳根……”苦藠蔥生長季節,撬了苦藠蔥的喊:“折耳根不,苦藠蔥……”偏街小巷居民聽見叫賣聲,需要時會過來買。有時12點過沒有賣完時,會降價為兩分錢三捆。一次,顧客拿兩捆折耳根給了三分錢,我再給一捆折耳根並準備退一分錢時,他說:“補一捆折耳根行,錢不退了。你是誠實人……”

聽見誇獎聲,路人紛紛停下,餘下的折耳根很快賣完了。

我回家後告訴媽媽被誇獎是誠實人,折耳根很快賣出去了。媽媽說:“就是要做誠實人,從小養成好品質,在哪裡都受歡迎……”

夏天在街上常聽到“冰糕,冰糕凉快!”的叫賣聲,看看賣了多少折耳根、包裡有多少錢,有時會買四分錢一支的冰糕或一分錢一杯的薄荷味凉水犒賞自己。

吃冰糕、喝薄荷凉水、看電影、看娃兒書、買學習用品,小夥伴感到是撬折耳根賣的樂趣。

學校開展學習雷鋒活動,我在新華書店買了《雷鋒日記》、《雷鋒故事》等書籍,學雷鋒寫日記、做好事被評為先進。

鄉土散文:折耳根,故鄉的味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時代發展,折耳根的功效沒有變,促進胃腸道消化、排除體內毒素、增強免疫力屢見奇效,中醫藥處方中折耳根是醫治有關肺病、泌尿系統疾病的主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今年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故鄉捐贈的物資其中有三千公斤折耳根,希望在“疫情阻擊戰”發揮一定作用。

故鄉發展鄉村經濟,推廣科學規模種植折耳根。撬折耳根賣不再是娃兒的“專利”,不再扎為小捆而是用秤稱重量賣,蔬菜市場天天可見成年男女或背篼揹著、或竹籃擔著折耳根賣,超市貨架上有新鮮折耳根、禮品盒裝的折耳根保健茶品出售。

故鄉的涼拌折耳根,新鮮的根、莖、葉混合在一起或全是根,剔去節上的根鬚,然後整體清洗乾淨,可以添加適量鮮嫩黃瓜薄片或萵筍薄片,食鹽碼一會兒擠去水汁,根據口味加入少許白糖、大蒜末、生薑末、芝麻油、味精、醬油、酸醋、蔥花、花椒麵、油潑辣椒等。

故鄉的涼拌折耳根清香撲鼻沁人心脾,爽口又悅心。

故鄉尋常百姓的餐桌上保留著涼拌折耳根,高檔餐廳菜譜可見涼拌折耳根,還有折耳根雞煲湯、折耳根火鍋、折耳根豆腐烤魚……

歲月變遷思念故鄉依舊,萬千思緒濃濃折耳根味!

審閱: 袁南成

簡評:語言駕馭自由,構思巧妙突特。由家鄉普通的“折耳根”植物,突顯了兒時的勤勞與開心,引申到藥用食用的價值,從而深含對故鄉的思念與讚美之情。

終審:嚴景新

作者:黃開貴,四川合江人,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瀘州市作協會員,曾從教十年,而立之年被特招入伍,團職幹部轉業。

編輯:趙一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