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地歷史上曾叫“新墳地”

新發地歷史上曾叫“新墳地”

新發地的真正前身,和北京二環外很多地名類似,原本叫“新墳地”。

當年明清皇城之外,到處都有埋死人的地方,什麼公主墳、八王墳,還有安葬去世太監的中關村。一個個不雅的地名就這樣延續至今。

1958年,墳地被填平,闢為農田,“新墳地”也順勢改名為“新發地”。

新發地歷史上曾叫“新墳地”

1985年,北京市放開肉、蛋、水產、蔬菜等五種農副產品價格。

因為新發地緊鄰北京通往正南方的京開公路(G106國道),就有農民在此自發擺攤設點售賣自家的蔬菜水果,漸漸形成了一個露天的馬路市場。

後來,北京歡迎各地蔬菜進京,在原來自發形成的菜市基礎上,劃出15畝地,建起小型的農貿市場。

新發地歷史上曾叫“新墳地”

1988年,在豐臺區政府的支持下,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中心正式成立。

隨著大宗農產品跨省遠程貿易的出現,由於緊鄰G107國道、京開高速,位於南四環外,交通便利,拓展空間大,新發地市場迅速成為北京的“菜籃子”,也就是全國農產品輸入京城的集散中心。

現在,新發地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接收來自全國的生鮮果蔬,輻射整個京津冀地區,在全國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新發地歷史上曾叫“新墳地”

到底有多大?新發地已經不是一個市場的概念,而是一片延綿3公里、橫寬1公里的區域市場群概念,佔地面積有170個足球場那麼大。

新發地93%的蔬菜都來自外地,其中河北和山東佔比最高,各佔約22%和16%,此外還有內蒙古、東北三省、河南、兩廣乃至遙遠的雲南、海南。

市場日吞吐蔬菜1.8萬噸、果品2萬噸、生豬3000多頭、羊1500多隻、牛150多頭、水產1500多噸。

新發地作為蔬菜果品樞紐,供應北京蔬菜消費的70%,豬肉消費的10%。是北京城市功能的重要一環。

外地進京供應的蔬菜果品,一般都在這裡交易,然後轉運到北京各區的二級分銷批發市場,再層層轉運到終端商業網點。

普通市民過日子,一般不大會去新發地買菜,但趕上逢年過節的話,不少人會開車去集中採購,價格低至批發價,拉上一後備箱的食材也能省下不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