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沈从文的故事,你觉得他有什么好习惯?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天若有情210744622


文/只有青春

还真在岁月的沉淀中,喜欢上了沈从文的文章,感觉这些民国走过来的文化人比现在的文化人要真实和善良,学问高,博览群书,文笔精湛,儒雅,却没有满清遗老的陋习。

因为最近喜欢读汪曾祺的美食散文,肯定绕不开他的老师沈从文,西南联大的中文教授。

汪曾祺的好多文章都提过沈从文,说他为自己的学生免费投稿,四处张罗投递,为学生的事特别上心,第一次讲课因为紧张只讲了十分钟就完了,他讲课有时木纳,听者少,有时文采飞扬听者众,和学生亦师亦兄,是个老好人,汪老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里描述的沈从文先生讲课,不命题,天马行空,不拘教材,推荐学生多阅读,这个是我目前能了解到的沈从文先生的中年。

一个人的成长,或者一个作家的童年,一定在他的作品里能找出他成长的轨迹,或者创作的思想乐园,沈先生在《从文自传》中他这样写到:

——“我因此一病,却完全改了样子,从此不再与肥胖为缘了。”

说明先生柔弱。

——“记忆力从小又似乎特别好。“

先生聪明。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先生叛逆不喜欢传统教学。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先生的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散记》里到处描写的是水,船,水手,妓女,水边讨生活的各种劳动人民。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他少年经常逃学被罚跪挨打:

——“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来。”

先生他思想活跃,把挨打罚跪的时光当思想创作时的灵感,天下无二。

以上的《从文自传》里的只言片语可以给先生的少年一个定位:一个身材柔弱,聪明,叛逆,爱逃学,思想活跃,喜欢水,喜欢和水边劳动人民玩耍的封建军阀家庭出身的少年。

对于沈从文先生的晚年,因为受文革的影响,不好定位,但是,他是个好人,肯定没有害过人,也没有骂过人,这点是肯定的,他晚年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可是国家的宝贝,现在影视剧里的古装服饰造型最早的出处有些就是来自这本书。

沈从文先生对劳动人民抱有同情,对社会低层的水手,妓女的描写,入木三分,在一九三四年先生回乡探母,写了散文《鸭窠围的夜》他正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的关系,来往商客,抽荤烟的人,官吏,一翻铺垫后写出这么一段文字:

——“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他们如今也许早已死掉了;水淹死的,枪打死的,被外妻用砒霜谋杀的,然而这些名片却依然将好好的保留下去。”

这段细入灵魂的描写,能穿越千年,把人生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的真实想法跃入笔端,让读者自己会拷问自己,你又在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经历过什么?

沈从文先生在散文《桃源与沅州》里对妓女,文人嫖客的写到:

——【“这些妇女使用她们的下体,安慰军政各界,且征服了往还沅水流域的烟贩,木商,船主以及种种因公出差过路人。挖空了每个顾客的钱包,……“花捐”把这笔款项用来补充地方行政,保安,或城乡教育经费。

桃源既是个有名地方,每年自然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参考资料和文房四宝,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这些人往桃源洞赋诗前后,必尚有机会过后江走走,由朋友或专家引导,这家那家坐坐,烧盒烟,喝杯茶。看中意某一个女人时,问问行市,花个三元五元,便在那龌龊不堪万人用过的花板床上,压着那可怜妇人胸膛放荡一夜。于是纪游诗上多了几首无题艳遇诗,把

“巫峡神女”、“汉皋解佩”、“刘阮天台”等等典故,一律被引用到诗上去。……”】

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民国时期的“著名旅游景点”里的文人骚客,妓女,烟客,木商,这一幕幕,在当下的国内景点不是在继续上演吗?

现在的年轻人,最追捧沈先生的一句话,——“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 看过很多地方的云 喝过很多地方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好好看看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小说。

他笔下掀开的画卷里,是民国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画像,里面才是沈从文先生这一代人,行过的桥,坐过的船。

而我们应该也要用笔记录着,我们这代人普通平凡的劳动人民,行过的桥,坐过的船,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给我的人生启发。








只有青春


沈从文是我国近代作家,原名叫沈岳焕,笔名换过不少,直到最后才以沈从文的名字开始创作。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他的祖父是汉族人,祖母是苗族人,而母亲却是土家族人。沈从文的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非常受人尊敬。但是沈从文性格却有些过于固执。

沈从文在追他的妻子时候,就很明显的将他性格里面固执的一面体现了出来。虽然当时他妻子并不喜欢他,甚至都到校长那里告发他了,但 他依然不屈不挠。尽管沈从文被拒绝了无数次,甚至连校长婉转劝说了他,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直到对方被感动接受为止。

有人评价沈从文性格说他外表看起来很谦和,还有些柔弱,不过隐藏在这份柔弱之下真正的他,却是一个不愿随波逐流,性格刚直的人,而沈从文对亲人、朋友都很关心,对后辈也是非常慈祥的。不过沈从文那份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思想的性格,还是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让他一度出现了忧郁症,甚至住进了精神病院,但他最终还是从里面走了出来,并做出了一些新的改变,又在创作之外的事业上有了一定成就。

从沈从文一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不惧艰辛、肯上进的人。



文墨阁楼


毫不夸张的说,沈从文的文字重塑了我的世界观。

俗话说“少不读鲁迅”,意思是说如果对社会、国民性认知较少的话,是读不懂鲁迅的。我想沈从文也一样,第一遍读沈从文,不过是觉得他写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平静如水的故事。如果说鲁迅是一个提笔战斗的勇士,在他的乡村视野中是无尽的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兽性,而沈从文则开辟了另一条写实的路径——对世间最无情的事物,仍能做最有情的观看。沈从文对人事的观察,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判断,他看到的不再是礼教、秩序和愚昧,而是人在这天地之间活出的那一点点小小的悲喜和滋味。

他笔下多是个性鲜明又卑微的小人物:上过战场的士兵、住在吊脚楼上的妓女、一生漂泊的水手、童养媳……沈从文从没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知识分子视角去诉说他们的故事,他看到的是人自身能量、人性的优美和自然,即使卑微,也能在这卑微之上生出美好来,即使伤痕累累,也仍然拥抱着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生活。正如他在《湘行散记》里写的那样“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圣神,我不配用钱或者别的方式渗进他们的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重建了乡间叙事,对占据话语权的所谓风雅人士略有讽刺的意味。

年纪渐长,看了很多人写的书,才更加体会到沈从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达到的,清新而又沉稳,一如天然去雕饰的珍珠,剥开,仍能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