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後來小銘發現,他更喜歡一個人去Chinatown。

小銘是我讀書時的校友。他週末會起早出門,坐校巴到Amtrak,登上火車一路向西,一個半小時後在Richmond站下車,再乘BART輾轉到Stockton Street。離開地鐵站後,步行穿過隧道, 直至那個巨大的“天下為公”的牌坊出現他在眼前。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無非為的是一頓粵式早茶或者川辣火鍋來填飽肚子,再提著兩大袋別處買不到的中式食材、作料、奶茶底料,跋涉回家。

這算是小銘每個月都會做的事情。

如果細心的話,或許會接觸到一些平日見不到的老華僑,小銘有時會聊上幾句,聽他們用粵語講述唐人街的前世今生。

從第一次抬頭望見滿街中文的震撼,到後來對那裡的每一家餐廳和市場輕車熟路,小銘說,除了他的胃, 這個地方似乎離中國越來越遠。

這不應該。況且小銘還是個廣東人,一個能夠在異鄉說家鄉話的地方,怎麼會“離他很遠”呢?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小銘對中國城的第一印象,是 “90年代的廣東”

陡峭的斜坡、陳舊的霓虹燈、貨物堆在街邊的小鋪、凌亂的肉菜市場、擁堵的人潮、地面上黑色的口香糖痕跡、沿街水果蔬菜攤前叫賣的小販......

就連這附近巴士的廣播,都能聽到熟悉的廣東話,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像是誤入了香港老電影的片場,這種感覺很微妙。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當小銘路過一些不忙的小攤時,小販會響亮地喊著 “靚仔,過來幫襯下”,希望小銘能停下,給她帶來一筆生意。

但作為一個在國內一線城市長大的孩子,小銘覺得“夢迴30年前”的地方並沒有給他帶來親和感,相反, 小銘覺得三藩的中國城就好像定格在了90年代。

就連卡拉OK裡面的曲目,都是鄧麗君和許冠傑,小銘問活動中心裡的員工“有陳奕迅的歌嗎”,老人回答:這個人,聽說過。

“我們不都說著粵語嗎?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像個異鄉人?”小銘說。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在Stockton Street地鐵站邊上有一間學校,叫 “美洲中華中學校”

每到傍晚,這裡聚滿了放學了的孩子。他們穿著藍白色的校服,皮革制的書包,用流利地道的英語相互溝通。

孩子們和父母溝通也幾乎只用英語。對於出生在這裡的華裔們來說, “中國”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家而已。他們的父輩好像是從那裡來的,但對此並不感興趣,甚至有些迴避。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小銘有一個姨媽,很早就來到了三藩市,嫁給了ABC,生了一對娃。有一天小銘去他們家做客,看見放學回家的、7歲的表妹一臉高興,她對姨丈說:

“Dad! I made a new Caucasian (白人) friend!”

姨丈表揚表妹,問她最近還有沒有跟那幾個中國朋友玩。

“No I never hangout with Chinese friends.”表妹沾沾自喜說。

姨丈很開心,給了她50美金零花,拍拍頭說 “good girl”

後來,小銘抱著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的心態單獨問姨媽:姨丈都是這樣教育表弟妹的嗎?

姨媽說:你姨丈嘛,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Fortune cookie,一種由老舊金山華人發明的餐後小吃

在三藩市,有些老一輩的華僑甚至會避免使用中文名,會改成日本人的名字,比如Sato, Suzuki, Yuhiko等等。

老人們說,很早以前中國人在三藩非常不受待見,沒法生存,只好化名為日本人。

有一次,小銘問中餐廳的老闆:當年為什麼要來美國?

他說他來自福建的一個漁村,所有人都靠打漁維生,這種看天吃飯的生計既危險又無法保證收成,於是在親戚朋友的帶領下,村子裡的人都漸漸移民美國。

當然,如你所想,他們的移民途徑只能是湊齊一筆錢,交給蛇頭,然後義無反顧奔向美利堅。

“不能直接來美國,”小老闆說,“要坐飛機到墨西哥,然後坐車十幾小時到邊境,帶上乾糧和水,跋涉一兩天的山路和戈壁,然後入境。”

“不用怕,邊境根本沒人管。不危險,就是苦。”

“到了美國境內就好了,那邊有人接應,先做了按摩師,穩定下來後才過來的。”

後來,小老闆通過上庭聲稱“受到迫害而申請政治庇護”,從而獲得綠卡和公民。

“哪有什麼迫害啊?都是藉口而已。”小老闆說。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像小老闆這樣的“移民”,小銘說在Chinatown隨處可見。

有的做推拿,有的做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員、廚師、小販,等等等等。

正是這種宗族式的人際網,築成了Chinatown一個小社會,也確實是因為他們,才讓三藩如今的50萬華人有了這尺寸之地。

美國華人街:人們雖然說著中文,卻離中國越來越遠

但小銘內心有個疑惑始終沒被解答——

這些華人內心深處,是否真的對這個脫軌的小世界感到滿意?會不會偶爾也對這裡有不真實的距離感?

還是說他們就像彈鋼琴的1900一樣,一直離不開這艘Virginia?

既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英文水平也只停留在hi and bye,一輩子似乎只生活在Chinatown裡,更談不上融入美國社會,在這個自治的範圍裡生長、老去、死亡。

他們的子女們,發現父母的英語如同自己的中文一樣蹩腳時,會不會也會感到迷茫和懷疑。

不得而知。

<code>想了解更多留學信息,記得點擊下方“瞭解更多”或關注本賬號!

每天分享留學乾貨和海外諮詢,歡迎留言、私信!~/<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