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曹操赤壁之戰之時智商忽然下線?

執古之道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所謂的曹操自大輕敵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方面,而且不一定準確。

1,曹操的確輕敵了

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的確輕敵了。在曹操南下之前,曹操戰勝了袁紹,戰勝了烏桓等遊牧民族,一統北方,沒有了後顧之憂。

在曹操南下後,唯二能和曹操掰掰手腕的就是劉表和劉備了。

結果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兵不血刃就投降了曹操。而劉備面對曹操的兵鋒,不但一觸即潰,而且老婆孩子都差點丟了,幸虧趙雲拼命才救回來了阿斗。劉備揮下的重量級謀士徐庶,也因為老孃被俘,只能投降曹操。

這個時候的曹操,心裡肯定在想,對劉表和劉備這樣的劉氏老江湖準備了這麼多的戰爭預案,結果一樣都沒用上,現在就剩一個江東二十出頭的小娃娃,有了荊州的水軍後統一天下指日可待啊。

要知道這個時候孫權只不過20多歲,而且江東和劉表的多次戰爭中都只是持平而已,對於此時志得意滿的曹操而言,江東看起來的確是小case。

2,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

赤壁之戰失敗,曹軍北方士兵多,不利水戰是最大的原因,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地利不在曹操。

在人和上,孫劉雖然各懷心思,但在抗曹這一點上的確齊心合力,而且曹操因為不熟悉江東情況,又受到荊州那麼多人都投降的誤導,反而中了黃蓋詐降之計。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多發瘟疫,人和也不在曹操這邊。

最後說天時。北方從黃巾起義開始,加上多年的軍閥混戰,導致生產力下降。而江東地區則在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的努力下,成了少有的不受軍閥混戰影響的地區之一。這一時期長江以南地區也迎來了一次大開發,從經濟基礎上而言,曹操所在的北方,和孫權的江東,劉璋的益州等地雖有差距,但差距已經沒有那麼大。曹軍雖眾,但是作為主力的荊州投降水軍並未歸心。

所以再這麼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赤壁之戰曹操才戰敗收場。

但是曹操此敗並不像三國演義所說的近乎全軍覆沒,而是敗了但並未傷筋動骨。

畢竟第二年曹操又開始張羅南下了。真要是大敗了,還不得好好休養幾年啊。

我是以史為鑑,歡迎大家關注。


以史為鑑


少荃經史屋,不一樣的讀史角度。

與其說,赤壁之戰中的曹操智商下線,倒不如說“年輕人的世界他看不懂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核心是啥?

曹操之所以能裹挾天下之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將漢王室的天子掌握在了手中,任何由漢獻帝發出的詔令,實質上都是曹操的政治意圖,這讓各方的諸侯都陷入了政治被動。

但是回想看來,“挾天子”之所以能奏效的核心根本,是源於當時的各諸侯在法理和信仰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概念。只要天子身邊的曹操不稱帝,那漢獻帝仍舊是名義上的天子,任舊是心中不敢逾越的君臣綱常。這在認知上是一種精神枷鎖,人們更容易被“名義”所羈絆。

而信奉這一套理論的就是漢末的各諸侯:以四世三公為傲的袁紹、想稱帝的袁術、打江東的孫堅、盤踞荊襄的劉表、深居川蜀的劉璋、好戰的公孫瓚、四處依附的劉備,當然也包括雄才天下的曹操。

其實在漢末的時局中,各諸侯仍舊尊崇漢室為天子是有很大的“被動原因”:一是漢室尚有餘溫,天下人任舊以尊漢為正統;二是各諸侯的謀士士大夫階級,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想匡扶漢室的,就連曹操最仰仗的謀士荀彧也是於此。

《新三國》中曹操有很多次都在試探臣下們對漢室所保有的態度——一是同漢獻帝狩獵、二是封臺拜相。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恢復漢室的想法依舊在當時有很大的社會基礎,不敢保證開元建號會有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這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策略之所以能奏效的核心。

但是,有一部分人卻不在此觀念範圍之內,那就是孫權、周瑜、諸葛亮、魯肅等“新生代”的年輕勢力,這群勢力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孫權。

承父兄東吳之業

赤壁之戰的時間是建安十三年,當時的孫權只有27歲。東吳,對年紀輕輕的他來說是承接了父兄基業,並非享天子之恩擁一方百姓。在他的認知世界裡,一開始便是群雄割據相互紛爭,父親孫堅被劉表所殺,兄長孫策被土家勢力所害,偌大的江東之勢是長兄用生命開創出來,保江東根本上就是在保家業。因此孫權不受“天子之尊”的君臣之絆。

孫權不是劉琮,劉琮更無魯肅這樣的臣下

曹操揮師南下的第一戰便遇到不戰而降的荊州劉琮。

劉琮更多的是被荊州勢力集團所勸降,當時的章陵郡太守蒯越說:

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的叛逆……

好了,蒯越的一席話完全是順應了前面所說的“尊崇漢天子”的認知枷鎖,因此在法理和正統上不能做出強有力的反抗抉擇,投降天子而非投降曹操,在名義上保證了為臣的正統性,因此不會影響到自己的仕途與階級利益,而代價則是將劉琮的利益犧牲掉。

孫權的環境則不同,儘管當時53歲的張昭力主投降曹操,但37歲的謀士魯肅卻對孫權說出了另一番態度:

“投降,我們無所謂呀,還是可以拜天子為朝為官;但吾主你就不行了,投降則霸業無望。”

魯肅一席話讓孫權徹底明白,尊奉天子的理念能保有臣下的利益,但絕不保護一方領主。而此時28歲的諸葛亮和34歲的周瑜同樣懷揣此想法力主一戰。

年輕人較中年人來說,利益需要博取而非保有,堅決的一戰,是他們爭取利益和證明自身價值的不二之選。

盲目複製

曹操依“天子之名,強軍百萬”的勢頭順利讓荊州不戰歸降,而他想的是能否依靠此局,讓同樣年輕的孫權歸降。

曹操實際傭兵20萬,對外宣稱80萬,如此目的是為了讓東吳臣下,那些信奉天子併為臣下的人成功說服孫權選擇投降,這是曹軍虛張聲勢的根本。

初生牛犢不怕虎,奈何孫權周圍的核心人物都如初生牛犢,他們不被身上的利益所牽絆,也不被君上臣下的綱常所困擾,因此毅然決然地選擇同曹操大打一戰。

總結

赤壁之戰,更像是長輩以經驗和恐嚇來“嚇唬”年輕人要順應潮流,身邊“富有經驗的人”也紛紛勸解選擇投降。有的年輕人遵從了長輩的忠告(劉琮),而有的卻選擇了要拼一把。

不難發現,歷史格局的轉變,總少不了有幾個重要的年輕人選擇抵抗。

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就要醒著拼!


少荃經史屋


曹操在赤壁之戰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慘敗,此戰也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突遭逆轉,真的是因為智商突然下線了嗎,肯定不是,而是上頭了,直接越塔強殺,加上勞師,輕敵,瘟疫等各方面原因,慘遭團滅。

曹操一統北方,荊州歸降,信心暴漲,企圖畢其功於一役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確立了北方霸主地位,之後掃清袁氏遺患,北征烏桓,西撫涼州,自己則進丞相位,總攬朝政,此時的曹操,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迎來了全新的局面。

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三國志》

而更讓曹操信心爆棚的是,本來大張旗鼓,南征戰略要地荊州,居然是望風而降的局面,而此時曹操的心腹大患劉備也是倉皇出逃,而這無疑讓曹操萌生了一戰定天下的雄心。

曹操忽略了自身的劣勢,勞師,輕敵,瘟疫最終擊敗了他

曹操拿下荊州後,馬不停蹄的追擊劉備,企圖斬草除根,並乘勢威懾東吳,平定東吳。但明顯此時的曹操已經上頭了。

作為遠來之師,在奪取荊州之後,修養生息,穩定局面當為上策,因為當時經過長途跋涉,將士已經疲弊不堪,加上水土不服,瘟疫橫行,戰力堪憂,新得荊州降軍歸屬感存疑,在這種情況下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孫劉聯軍。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而孫劉聯盟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可謂三軍用命,加上週瑜又乃水戰名將,曹操遭此大敗也不難理解了。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鑑》

總結:綜上所述,曹操赤壁之戰的敗北其主要原因是策略的失誤,太過急功近利,而這也是由於前期太過順利造成的,加上曹操當時已經不再年輕,機會難得,所以想一戰定乾坤,終於遭受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