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赤壁之戰是否戰略錯誤?何不先攻漢中及西川?

雲中飛呀飛


赤壁之戰是曹操南征準備統一全國的一個戰役,不存在戰略錯誤。只是赤壁之戰不應該進行,即使進行也不應該如此交戰。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曾這樣感慨過:若是郭奉孝在這裡,我何至於敗的這麼慘。曹操認為赤壁之戰存在著失誤。

曹操解決完劉表荊州集團,如果不攻打孫權,先攻擊漢中及西川,佔據益州,然後從長江上游進攻中下游孫權或許效果會好些。後來金國計劃消滅南宋也想走這條路線,只是被守衛川陝的吳玠吳璘兄弟擊敗,計劃落空。東漢末年可能存在許多具體問題,起碼益州劉璋始終支持曹操,而攻打孫權也跟追擊劉備勢力有關,可以看作是荊州戰役的繼續。

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大規模交戰,曹操的北方軍團缺乏水戰經驗以致失敗。西晉滅東吳,隋朝滅陳朝,元朝滅南宋等歷史經驗來看曹操計劃解決江東孫權勢力和逃亡中的劉備勢力而進行的赤壁之戰存在明顯失誤。

一、曹操統一北方後的局勢

曹操通過200年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方,然後又準備帶軍南征進而逐漸統一全國。當時主要割據勢力有荊州劉表、流亡依附劉表的劉備、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北馬超、韓燧、遼東公孫度和公孫康。

二、曹操把進攻荊州劉表作為首選目標是正確的

荊州劉表始終和曹操關係一般,勢力較強,官渡之戰支持袁紹。密謀推翻曹操的劉備也逃亡到劉表那大。劉表勢力距離許昌相對較近,曹操只有解決劉表勢力後才能安心對其它勢力用兵,把劉表作為南征首選目標是正確的。

三、荊州割據勢力出乎意料不戰而降

208年曹操率15萬大軍南征途中,荊州劉表病死,次子劉琮繼位,在屬下勸說中率8萬左右軍隊投降了曹操。曹操𣎴戰而屈人之兵,尤其增加了水軍實力使曹操驕傲自滿,這也為赤壁之戰失敗埋下伏筆。

四、劉備、孫權結盟

劉琮向曹操投降後,劉備原本計劃投奔老朋友蒼悟郡太守吳巨,後在魯肅勸說下改奔孫權處,和孫權結盟。

五、曹操和孫權計劃會獵吳地

劉琮不戰而降使曹操勢力大增,曹操追趕劉備,給孫權寫信說帶80萬大軍要會獵吳地,意思讓孫權歸服。

六、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擊敗曹操

東吳的孫權、周瑜、魯肅等堅決和劉備、諸葛亮等聯合抵抗曹操。雙方在赤壁展開激戰。曹操軍估計20萬,由於受瘟疫影響,還不識水戰,又中了東吳將領黃蓋詐降計,受到了火攻,導致曹軍死傷大半,曹操撤回北方,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

七、曹操在赤壁之戰存在失誤

1、曹操打敗荊州劉表後,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就急於進攻東吳,是處於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之態。

2、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在長江水域作戰人多不一定能發揮出優勢,尤其曹軍騎兵優勢更發揮不出來。

八、作為事後諸葛亮,設計曹操攻擊孫權的方案

1、曹操收降荊州劉琮軍事集團後,要做好充分準備再進攻孫權。

2、曹操進攻孫權如果應採取多路進攻使其無處可防可能效果更好。

3、孫權三代佔據江東,很得人心。東吳孫權、周瑜、魯肅等和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都是當世豪傑,才能出眾,比劉表下屬文臣武將強得多,曹操沒有準備好,忙於攻打孫權和劉備不是明智之舉。曹操集團應做好充分準備再和孫、劉雙方開戰。

4、曹操解決完劉表,不攻打孫權、劉備,而是攻打漢中和西川可能效果會好些。因為漢中和西川勢力弱,曹操攻打漢中和西川容易成功,孫權江東兵陸戰沒有優勢,輕易不敢從背後偷襲許昌。而解決完漢中和西川后曹操力量加強,解決孫權的力度會加強。

5、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力量減弱,和西北馬超交戰雖然最終獲勝中間也出現過危機,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失敗,憑藉曹操戰績和勢力對割據勢力更有威攝力,可能更容易解決馬超、張魯等割據勢力。

九、曹操不解決好劉表,而先攻漢中及西川不妥

1、劉表荊州勢力較強,離曹操大本營許昌距離近。曹操如果先攻漢中及西川極有可能遭到劉表和劉備勢力進攻偷襲。

2、西北馬超、韓遂以前幫助過曹操打擊袁紹勢力,漢中張魯力量弱,益州劉璋始終支持曹操把控的東漢朝廷,而荊州劉表和劉備都和曹操有過節。曹操只有先攻擊劉表和劉備才會師出有名,讓別人信服。只是攻擊孫劉聯盟時操作不好,出現了赤壁之戰慘敗,從而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


大白白野


赤壁之戰是曹操南征荊州偶然間爆發,不是曹操主動發動,這是曹操沒有預料到的,並不是曹操戰略錯誤,因為曹操的戰略是奪取荊州,順勢殲滅宿敵劉備。

至於曹操不先奪取漢中以及西川,是因為曹操一來完全不把兩地的實際擁有者放在眼裡,二來,兩地不利於曹操大兵團進攻,三來,荊州局面刻不容緩。

01 曹操為何南征荊州?

荊州位於當時的核心地區,沒有遭遇戰亂和破壞,又加上人口充足、物產豐富,是誰都想得到的地盤。

荊州局面:

此時擁有荊州控制權的劉表重病,時日不多;內有繼承者劉琦和劉琮之間矛盾重重;外有江東孫權虎視眈眈,周瑜已佔據江夏,隨時繼續西進;還有盤踞荊州北部門戶新野的劉備,對荊州也是垂涎欲滴。

對於有志統一天下的曹操來說也是絕佳的機會,荊州無論讓劉備還是江東佔據都是個麻煩,所以曹操不能容忍嘴邊的肥肉飛了,於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調兵遣將南征荊州。

02 赤壁之戰

令人意外的是荊州發生變故,劉表病亡,其子劉琮投降,等於說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控制權,唯一的遺憾是劉備又跑了,還與劉琦匯合了,又派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合抗曹,雙方在赤壁遭遇、對峙起來。

赤壁之戰也沒有像演義中的複雜,陰謀層出不窮,精彩絕倫,因為是遭遇戰,就是幾次小規模試探性戰鬥,由於劉備與孫權聯合,曹操缺少水師,又面臨天災,根本無力繼續征戰,南征戰略完成一半,索性見好就收。

赤壁之戰是曹操南征最後一戰,也是曹操主動撤退,南征荊州戰略上沒問題。

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遼救合肥,權聞遼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武帝紀》

03曹操為何不先奪取漢中、西川?

當時佔據漢中以及西川的張魯、劉璋,兩地有著山川地利阻隔,易守難攻,不利於曹操大兵團進攻,況且兩人也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只能困守兩地。

在曹操看來兩地是自己的囊中物,暫時沒空理會而已,荊州可不一樣,隨時可能落入別人手裡,更重要的是劉備在荊州蟄伏多年,劉表病危,內部不穩,這個時候劉備豈能無動於衷。

眾多諸侯中,曹操根本不當一回事,為何獨獨看重劉備?

劉備曾因戰敗投奔過曹操。

曹操的謀士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終不為人下,宜早圖之。《三國志•武帝紀》

這時的曹操還是想收為己用,所以明知劉備非池中物,自然給予劉備超高待遇。

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三國志•先主傳》

在演義中演變為“青梅煮酒論英雄”。

赤壁之戰不是曹操戰略錯誤,不先奪取西川漢中,也是因為當時荊州局勢刻不容緩。


最後的騎兵90


建安十三年,曹操趁劉表去世,劉琮剛剛繼位之際,發動了對荊襄九郡的進攻,而令曹操沒想到的是劉琮望風而降,此時的曹操開始將戰略目標轉向與劉備聯盟的孫權,意圖攜得勝之師一舉滅亡江東,進而傳檄川蜀一統天下。但赤壁之戰的失利徹底地打破了曹操的戰略思想,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可以說,在當時的曹操來說先攻江東在克漢中,益州並不能說是戰略失誤,而是曹操在經過了分析決定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拿下荊襄九郡後,進攻江東佔有地理優勢;其次對於曹操來說,最大的敵人是劉備,其它的諸侯都不足為懼,因此,對於和劉備聯盟的孫權則是優先考慮的;最後,連克袁紹,劉表等諸侯使得曹操有點得意,認為一統天下指日可待,而拿下江南就可以逼降劉璋等諸侯。

一、進攻江南佔有地理優勢

曹操佔據荊襄九郡後,在地勢上對江東形成了壓制,水軍可以順江而下,直逼江都,而對於擁有天險的益州來說,進攻江東的孫權則顯得更加容易。

①荊襄九郡使得江東西線防禦破裂

自古以來,“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襄”。江南的防守大多依靠於長江天塹,對於東吳來說也一樣。而“守淮”並不是單一的守住淮河,而是守住江淮間南北通道的重要的地點,具體的來說就是襄陽,合肥,淮陰等地。

自古以來,進攻江南都會有三條路線,東路由徐州南下,經淮泗口入邗溝,經過淮陰,廣陵渡過長江;中路由開封南下,過淮陽入淮河,經淝水過合肥,由濡須口入長江。西路從洛陽南下,過南陽,經襄陽入漢江,經漢口入長江。

長江綿延千里,在長江中下游流速較緩,因此對於不擅於水的北方軍隊來說,長江可以說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現在曹操佔據了襄陽,掌管了荊襄水軍,可以說是天塹變通途。曹操的北方軍隊可以逡巡於大江之上,在長江中下游任何地點,符江而度,使得東吳西線防禦瞬間瓦解。

正是看準了襄陽的地理優勢,曹操開始加緊訓練水軍,以圖一舉剿滅東吳。

②由荊州入益州難度太高

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益州作為四塞之地,有著易守難攻的優勢。自古以來由益州攻荊州易,反之則較難。主要是因為益州在荊州東部,從地勢上益州對荊州形成了壓制,不管是沿長江順流而下還是從陸路進攻,都可以直入荊州。

劉備在擁有張松的川中地圖和法正、李嚴等東州士族幫助的情況下,進攻益州尚且損兵折將艱難異常。最終靠著諸葛亮和張飛的援軍才拿下益州。對於曹操來說,如果要打益州也不會太容易。

③先攻漢中必先攻涼州

在曹操佔據荊州後,剩下的諸侯就只有江陵劉備劉琦,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和雍涼地區的馬騰韓遂這幾個大諸侯。因此,擺在曹操面前的還可以進攻漢中。但進攻漢中就需要防備側翼的馬騰韓遂的進攻。因此,進攻漢中必先進攻涼州,以保護側翼安全,減少兵員的浪費。

赤壁之戰後,曹操也是先剿滅了馬騰和韓遂的勢力後,才進攻的漢中。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取得荊襄九郡後的曹操在選擇下一個目標時,就是希望利用襄陽的地理優勢,順流直下,迅速佔領江東,只是被周瑜堵在了赤壁,失敗而歸。

二、曹操進攻孫權是為了徹底消滅劉備

①劉備始終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一直以來都認為天下英雄只有劉備和自己,因此,在劉備擺脫曹操的控制後,始終在反抗曹操,而曹操也一直在進攻著劉備及其盟友。在平定了袁紹的殘餘勢力後,曹操將矛頭對準了劉備依靠荊州的劉表。

而隨著劉備的敗退江陵,劉備與孫權的聯盟,此時的曹操如果進攻益州和漢中,那麼劉備勢必會緩過勁來,不斷的壯大自己,最終養虎為患,因此,對於曹操來說,斬草除根方為上策。而此時的劉備駐紮在樊口,處於孫權的地盤,因此,必須先消滅孫權,才能進攻劉備。

②出於對孫權集團的蔑視

在曹操看來,孫權集團並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自己攜勝利之師,舉全國之力而來,孫權會不佔而降。因此,在赤壁之戰前對孫權的戰書中大放豪言“與君會獵江東”,可以看出,曹操根本沒有把孫權放在眼裡,認為孫權會向劉琮那樣望風而降。

③劉璋,張魯等諸侯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

劉璋,張魯本身就有世仇,而韓遂,馬騰又缺乏進取中原的雄心,因此,在曹操看來,只要自己能夠統一江東,那麼對於這些諸侯自己便可以傳檄而定,不用派兵征討,因此,也就不會先進攻他們。

結語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在拿下荊州後,進攻東吳的戰略並沒有錯,是基於其對當時地形的考慮和以後統一天下的大局而定的,錯在用兵太急,如果能在荊州訓練水師多年在攻東吳,那麼能夠一統天下也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