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憂與奪情之論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讲究“以孝治天下”,清代更有明文规定,无论多高职务的官员,父母死了必须离职守制。如果朝廷特别需要这位官吏,必须发特诏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于守制尚未期满之时,即令复职,这种制度称为“夺情”。有的人为了表示尽孝的诚心,甚至连皇帝“夺情”的命令也可以不听。封建社会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但臣子要搬出一个“孝”字来对抗,君也无可奈何。

当然,这要冒被君主厌弃的危险,但也可以大出个人气节的风头。 就被“夺情”的大臣而言,可谓各怀心事,不可一概而论。有的为了不离开权力核心,而自愿“夺情”;有的为了辅理朝政而不得不“夺情”。但结果大多招来士人的讥笑,有的甚至身败名裂。 明代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万历五年,其父在湖广(明代为湖广省)江陵原籍病逝,万历皇帝年值冲龄,因此令张居正“夺情视事”。张居正听从王命,移孝作忠。但招来士人的强烈反对,张居正为此廷杖反对者。然而,历史十分复杂,正是张居正的“夺情”,推动了明代中后期的改革运动,缓解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危机。史书中说,张居正刚死去时,反对他的人为之举手称庆。但时间似乎是最后的评判人,若干年后,人们越来越感到了张居正的可贵。

曾国藩熟悉历代掌故,他对清代理学家李光地的“夺情”也有自己的看法。当年康熙皇帝优礼汉人大臣,对福建籍的李光地尤为宠信。在收复台湾的重大决策中,康熙多次咨询李光地,李光地也直抒己见,为康熙皇帝做出正确决策献智献计。但“中年夺情”,对身为理学家的李光地而言,成为士人诟病的渊薮。


丁忧与夺情之论


丁忧与夺情之论


丁忧与夺情之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