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自己五十知天命,為什麼孔子會有天命思想?是無知還是無奈?

偉大的時代


個人覺得孔聖的這個說法既不是無奈更不是無知,而且是歷經滄桑後的一種大徹大悟!!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裡的“天命”個人認為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上天”之命 。而是事物發展所遵循的自然規律。就像老子的“道”一樣,“可道而非常道,可名而非常名”。我們從出生到長大,悠悠數十載,從“懵懂”到“而立”到“不惑”經歷了悲歡離合, 嚐遍了酸甜苦辣之後 ,才能對人際關係, 對事情變化,有了深深的體悟, 漸漸的瞭解 ,從而洞悉世事 ,練達人情。 方能知“天命”,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少走彎路,才能有所作為。才能使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或者接近:居善地,與善天,心善淵 的境界。這樣社會才能良好的發展, 人們才能和諧相處共同繁榮!!!





九門提督1980


孔子說的話,不無道理,天命論,地命論,神命論,鬼命論,仙協鬼怪,什麼較天,什麼較地,人的記念神的記念日,鬼的記念日,為什較過年,記祖日,也較記神日,記仙,記鬼。新年春節。走親,訪友,新的一年裡,如何如何,這是幾千年的記念日。記念日,記念詞辭語,這個詞語他能代很話話語,和語言。他能代很多各種話題。話是一種題詞,沒有詞語,和話語,怎嗎說話。過正月十五日,定為圓宵節。二月二龍臺頭記念龍的日。清明節記念日,是全國的掃墓記祖日,記念日。七月十五節也是中秋記念鬼魂日。立冬節冬季記念,也較記祖,拜墓節日。總說起來這就是,就較民族的幾千年的傳留習慣。為什麼,較偉大的祖國,總稱,為什麼較民族總稱,以分為各族人的稱號。總合起來,就是偉大的祖國宗稱,國家大,也是一個一個的人促成的,有各族人民,和民族,來成立的一個偉大的國家。我說的對不對。請你看看,大家朋友們,怎麼說的吧,謝謝。,,,











長青93408428045


【問題分析】:對孔子知天命,有天命思想,提出是無知還是無奈這樣的困惑,很顯然是把孔子的天命理解成了宿命論,認為孔子有天命是迷信的,宿命的,當然,按照我們今天對漢字的理解習慣,很多人難免會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天命不就是上天的命令嘛,很明顯認為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決定的,所以這是宿命和迷信。

還有人認為孔子的天命是有“人格神”的意味,認為在孔子心裡,天是獨立於人之外的有獨立意志的人格神,並由此認為孔子的天命觀有很大侷限性,其實這都是對孔子的天命思想存在誤解和曲解。孔子的知天命既不是無知,更不是無奈,而是一種明心見性的徹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開悟了,孔子的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孔子天命思想的由來:神本主義到人本主義。

天命觀的真正提出,源於西周,在周以前的夏商人們信仰“帝”,認為“帝”是上天在人間的最高人格神,人類的一切命運都是由帝來主宰和支配的,上帝可以隨時處罰和降罪於人,所以夏商時期,流行占卜,占卜之風大盛,每事必卜,同時殷商時期的神權往往強調上帝與貴族之間的特有密切聯繫。

湯之《官刑》中的話:“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降之有舛。”

西周時期,吸取了夏、商對民殘暴而滅的教訓,提出“以德配天”的口號,認為天命屬全體民族共有,誰有德行就歸誰,商朝的滅亡在於失德。至此,“天命觀” 替代了以前的“帝”,人們對“天”的認識也由原來的神權崇拜,由上天直接支配人類生活轉向了人權導向,認為人才是決定朝代更迭的主要原因,朝代基業的長久與否,在於人而非天,而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人的德行。

《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

自周開始“天”的神權意志逐漸消失,人的作用開始凸顯。神權轉向了人權,神本位變成了人本位,周人將天賦予了至善的道德標準,認為天意是自然生活的最高依據和標準,上天是地上萬物的監護者,對天下一視同仁,而唯有有德才能獲得上天的福佑和眷顧,“人”才是一個朝代長治久安的決定者。

孔子的天命思想正是周文化天命觀的發展和延伸,如果說周朝的天命更多的是對周朝貴族的要求,更多告誡周朝統治者要“敬德保民”、“以德承命”,敬天愛民,所以當時天命觀往往聚集與集體,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大興私學。“以德應天”的天命思想也由聚集集體轉向了個人,強調的是天命存在於每個人體的人性之中,強調個人修德以應天,以實現生命的價值,從而實現了天命觀從神本主義向人本主義的真正轉化。

二、孔子的天命思想

1、孔子眼中的“天”是一種至仁至善的存在。

《季氏》篇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孔子講天命與聖人之言、大人之言並立,就可以知道,在孔子眼中,“天”是一種至仁至善的存在。

人作為生存者天地之間的萬物之一,雖然人自許為萬物之靈,但在天地自然面前,人類無疑是顯得非常的渺小,而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哪一樣能離得開天地自然呢?最簡單的,沒有大自然的空氣任由我們呼吸,我們一天也存活不了,所以自人類誕生之初,會隨之誕生對天地自然的原始神權崇拜。

但自周公以後,神權轉向了人權,人類對天的認知也有了更多的理性,在孔子眼裡,天是至仁至善的存在,如同聖人,具有最高最圓滿的德行,是天地萬物的表率和榜樣。所以孔子眼裡的畏天命不是說對天命的迷信,而是對天的至善至仁的尊敬和仰慕,是自嘆不如的謙卑。

2、孔子眼中的“天命”是“至仁至善的天賦秉性”,人有天命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命,猶令也。性,即理也。
《論語·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認為人性與天相通,能夠天人相應,天的至仁至善的秉性賦之於人,從而人具備了“仁”是人的本性,人是有仁愛的本能的,這是人與禽獸的本質區別,也由此人類社會才誕生了人類文明。

而“天”將本身的至仁至善的秉性賦予人的過程,象是上天給予人下命令的過程,所以稱之為“天命”,天命之謂性,從而人具有了與禽獸不一樣的“人性”。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

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備有上天賦予的至仁至善的天賦秉性,只是生活經歷中不同的習氣把它給遮蓋住了,這也就是明代大儒說的“人人皆有良知”,佛家說的人人皆有佛性。只有知道了天命,才可以成為真正的君子。

3、孔子的知天命就是“明心見性”的徹悟,但仍需修德以應天。

所以孔子的五十知天命既不是是無知,更不是無奈,而是一種明心見性的徹悟,也就是我們常說了開悟了,但這個時候,並不圓滿,還僅僅是君子修行的開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悟後起修,但開悟只是修行的真正開始,所以孔子後面還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時候才真正的天人合一。

4、孔子的天命思想:順應天命,養性事天,修身立命,以實現天人合一。

天命存在於人性之中,人才能稱之為人,所以人,就應該順應天命,積極的履行作為人的義務。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通過修德來順應和踐行通向天命的大道,而不能被自己的人性中的獸性所奴役而失去人性,這也是明代大儒王陽明告訴我們的知行合一。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知命以後,就要順應天命,以天的至仁至善作為自己的標準,去修身立命,所謂的修身立命,就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既然成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而不是禽獸,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履行作為人該有的社會道德和道義,從修身開始,就是做好自己開始,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窮者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而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無論是“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就是對天命的踐行。儒家所倡導的“內聖外王”就是讓自己的順天命而讓天命最大化的呈現,從而實現生命的最大價值,從而實現天人合一。

結語:孔子的天命思想其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做人”的道理,只是年代的久遠,讓很多人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誤解和曲解,很多人把天命拔得很高,天命的確可以很高,因為人人皆可堯舜,可以至仁至善,但同樣“天命”也極為普通,人皆有之,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只有我們心存仁善,從自己身邊小事開始,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個熱情的祝福,善待家人,就是在順應天命。

同時天命不在外,只在我們內心,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自己命運的締造者和決定者,能夠真正可以改變我們命運的也只有我們自己,自助者,天助之,而儒家思想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告訴我們明確的方法和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