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建設的東大方案

東北大學“網紅”高數教師邵新慧在線講解《數值分析》介紹穩定性和算法安全概念時,告誡學生,在科研過程中,一定要牢固樹立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並非遙不可及,與每個青年學子息息相關。在講解“誤差”概念,播放短視頻《科學重器,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一秒之差竟然影響這麼大》以及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香港迴歸”小節,讓學生從實際應用案例中體會“誤差”在生產生活中的影響。

在專業課上暢敘嚴謹求是的科學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正是東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生動實踐。

建校伊始,東北大學與國家民族復興同向同行,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近年來,該校注重將思政元素融入 “硬核”課程,滋養處在“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學子,為迴歸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命題探索更加明晰的路徑。

精心謀劃 穩紮穩打 點線面漸次推進

2018年10月,東北大學入選全國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這也是該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成果體現。

東北大學隨即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門力量、設定工作專項、開展專題調研、進行反覆論證,對“課程思政”建設內涵、進展情況進行討論和分析,對建設取向、安排部署統籌規劃,上下聯動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系統化開展,精準施策助力“課程思政”科學性推進。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集成創新,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建設標準和成熟模式。東北大學“摸著石頭過河”,把試點單位建設和示範課程建設作為突破口,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穩紮穩打、漸次推進,逐步摸索出“課程思政”建設的東大方案。

建設十個示範專業、打造百門校級示範課程、覆蓋全校數千教師和教學團隊、惠及全校數萬名學生……按照教師和學生“兩中心並重”的定位,圍繞“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東北大學集智攻關,出臺並實施“思業融合燎原計劃”,構建“十百千萬”工作格局,明確了示範課程建設、示範專業建設、教材教改扶持、強化師資建設、完善考評體系、加強理論研究這6項工作重點。

學校各級部門主動作為,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辦公室深入一線,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展、典型經驗、現實困境等最新動態進行全面瞭解,並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通過理論解析、工具分析等多種手段對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研判;秦皇島分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單位先行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理論研究和試點建設,形成工作方案,提供經費、政策等保障支持,並通過推進會、研討會、說課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全力推進工作的開展。

東北大學遴選文法學院等10家單位作為“課程思政”首批試點建設單位,覆蓋3個校區和文理工3種學科類別。在試點建設單位組織申報評選出《國際關係學概論》等100餘門“課程思政”校院兩級示範課程,匯聚多元多樣的授課教師和授課團隊,涵蓋必修課、選修課兩種課程類型,貫通本碩博3類學生群體,聯動通識類、學科基礎類、專業方向類、實踐類等4類課群。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秋野老師的《電力系統分析》、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於亞新老師的《大數據思維與分析技術》、軟件學院郭軍老師的《軟件項目管理與過程改進》等重點培育課程,已具備了借鑑、推廣價值,為“課程思政”建設向更多課程、更廣師生群體延伸,向專業、學科、教材建設延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溶鹽於水 精準滴灌 深挖課程中的思政精髓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於亞新在給研究生講授《數據科學思維與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時,從大數據“非獨立同分布”中存在的耦合關係即共現關係、近鄰關係、依賴關係、鏈接關係等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深度學習之父傑夫·辛頓的坎坷經歷談到科學精神中持之以恆的堅守,用精細的、浸潤式的隱性教育,探索專業課與思政元素的創新融合。學生們表示,這門課在自己心中種下了科學精神的種子。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加“思政”的機械組合,而是有機融合。怎樣避免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形成“兩層皮”?怎樣把握好課程思政的“時”“效”“度”?怎樣讓學生順利完成從“專業成才”到“精神成人”的轉變?東北大學在 “課程思政”實踐中,深入挖掘學科思政元素所蘊含的價值精髓,精準滴灌、點滴滲透。同時,利用學校自身的厚重底蘊和文化積澱,把育人和育才相結合,努力把“課程思政”做出“東大特色”。

東軟集團,這個孵化於東北大學的企業,被譽為“民族軟件的旗手”。在防控疫情阻擊戰中, 東軟醫療捐贈價值2700萬元的高端CT設備及軟件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軟件學院郭軍老師在《軟件項目管理與過程改進》課上,從學生們熟悉的東軟入手,對比東軟、IBM、微軟和谷歌的項目管理體系和思維,組織學生們深入討論中國軟件企業如何通過項目管理和過程改進,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勉勵學生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IT新生力量。

案例鮮活 緊貼時政 深植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資源,也是東北大學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學生家國一體的愛國情、經邦濟世的報國志和榮辱與共的興國心要在專業課上得到激發。”校黨委書記熊曉梅表示,東北大學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高校,各門課程要最大限度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將我們植根血脈的基因彰顯出來、傳承下去。

東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緊緊抓住國情教育和主流價值引領這兩個極其重要的維度,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學校賦予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的重任,賦予教師學生追夢擺渡人的使命,不斷提升和改善各種學科的育人成效。

“火神山醫院共裝設14600千伏安變壓器,滿負荷運行,1天可保障醫院最多用電35萬度。如果和普通居民家的用電容量相比較,醫院用電相當於約4000戶居民。從‘火神山’和‘雷神山’供電系統對比,我們來看本節課的知識點……”在這堂《電力系統分析導論》課上,孫秋野教授結合時事熱點,與學生暢敘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硬核”科技力量。

“中國被稱作‘基建狂魔’,以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代表的超級工程讓全世界刮目相看,這正是一代代土木人用智慧和汗水拼命幹出來的。”王述紅教授給2017級本科生講授《地下結構設計》課時,從都江堰、上海中心大廈等重大工程案例,茅以升、詹天佑等大師人物,工程倫理等方面挖掘土木工程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情懷。

在課堂中講好中國故事,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服務於國家需要和民族發展,成為東北大學所有教師的高度自覺。

在專業課程中滲透思政元素並不難。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高宏亮曾在一堂課上播放了一段視頻:新中國“兩彈一星”科技工作者用算盤計算原子彈理論模型,以驚人的速度研發中國核武器……轉頭望去,學生們已是熱淚盈眶。在另一堂《微機原理及單片機應用技術》課上,對中美兩國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史進行了深入講解,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高宏亮說,“只要用心挖掘,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並不少,用概念、定律、理論、實驗等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用實際工程應用成就可以傳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用行業典型代表人物的故事可以培養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玉 通訊員 王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