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後科技特長”時代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科技活动中,将兴趣与科技结合,逐步将兴趣转为爱好,将爱好转为志趣。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杨琳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科技教师

北京市十佳科技教师

全国青少年智能控制大赛副总裁判长

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专家评委

“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因此,到今年,小升初已经没有科技特长生,初升高还保留有科技特长生的招生,高考升学途径自主招生也在今年被强基计划取代。科技教育在“强基计划”中,将更加凸显实践与跨学科的优势。这些政策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

科技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的科技教育该何去何从呢?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科技“小社团”→ 科技“大社团”

从科技小社团转为科技大社团,其实就是将针对部分特长生开设的小社团课程,进行重新归纳整理,从中选择出包容性比较强的课程,普及到不同的年级中,逐渐形成科技大社团。这里的包容性,指的是课程比较容易实施,不限制地点,安全性高,能够被每一个学生所接受。这一转变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科技的乐趣,学习到科技知识。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经常性的“路演”+定期性的“科技讲座”

路演就是让科技社团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创客空间进行展演,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作品,提出想法与建议。

科普讲座,每学期举办两到三次,内容以时下流行的技术为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领域,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一年一度的实践活动与科技研学

通过举办更加大规模的科技普及活动,让学校学生全员参与其中。科技节也就是科技嘉年华是很好的形式,在科技节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项目,让学生去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通常选择与科普有关的场所,让学生带着实践的问卷去参加。科技研学是走进高校研究所或科学实验室,去参观体验科技实验的魅力。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硬件方面

上面三项我们说的都是软件方面的改善,从每个班级普及课程到每个年级普及路演讲座,再到全员参加科技实践活动,逐渐覆盖更多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是,除了软件方面,科技教育还应有配套的硬件措施。因此,我们也相应的要改善硬件环境,包括科技教师培养、科技元素展现、科技体验空间等。

教师引导

取消了科技特长生,我们还要不要教科技,作为科技教师,要怎么教?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科技竞赛课程 → 普适性科技课程

从比什么开什么课程(赛课)转为实用型的课程(育课),真正去培育科技人才。

以前我们都是科技竞赛比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也就是所谓的赛课,甚至很多学校社团名称都是以比赛的名称命名的,这样的课程和社团的培养都是短暂的,随着比赛的开始而开始,随着比赛的结束而结束。现在我们更加重视实用型的课程,比如会教授学生编程、电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哪些技术实现,由此通过技术的学习,将想法转变成现实的作品,这样的课程称之为育课。它是真正去培育科技人才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所学即所用的实际效果。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单一的科技活动 → 多元的科技活动

以前我们提到科技活动,就是单纯的参加科技社团的学习、科技比赛、科技节等。现在,同学们可以在活动中担任各种角色,教学小助手、设计者、主持人、演员、研究员、小老师等。

教学小助手,即学生用所学知识为学科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语文教育方面,用激光切割制作赵州桥,让同学们通过拼插更好地理解赵州桥的结构,深刻对课文的理解。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阶段性的科技学习 → 长期的科技学习

科技是一门实用的技术,我们也一直提倡所学即所用,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科技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阶段式的培养学习,除了要做好基础培养,也要关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科技的发展,包括大学专业的选择。科技教育要是贯通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科技能够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技能。

学生自主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被动式选择——主动式选择

出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报学校社团、兴趣班的时候,大多是家长的选择、班主任的选择、特色老师的选择,唯独缺少的是学生自己的选择。那么,在取消特长生的后科技特长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或许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才能够坚持长久。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被动式管理——自主管理

通常社团的管理运作,都是老师主导,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很少能让学生参与进来。现在社团管理可以转变为社长制,更多的是让社长带领学生去管理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日常管理等。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 让我做——我想做

以往,科技社团的老师都是根据比赛让学生做比赛相关的内容,或根据课程做课程有关的东西。现在,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用其所学知识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作品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技能得到提升。

家长观念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以往家长让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更多的是跟升学和获奖挂钩,现在,通过科技教育的转变,我们更希望让家长看到孩子在科技活动中能学到什么。不仅是科技知识,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自主能力,锻炼其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以及管理的能力,从中发现孩子是否是真的喜欢。也希望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支持孩子、陪伴孩子。转变功利性的出发点,还原科技本真。

杨琳:“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

后科技特长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努力,学校通过普及性课程及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教师通过角色转变,让学生在科技学习中掌握更多主动性,进而将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将兴趣与科技结合,逐步将兴趣转为爱好,将爱好转为志趣。沿着这样的培养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这些学生中涌现。

(本文根据 “创新人才培养公益课堂”上,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科技教师杨琳老师的主题演讲整理,内容有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