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以前初看《三國演義》,和許多人一樣,看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就不忍看下去。但是後來又好奇三國的最終結局到底是什麼,於是又重新拾起了書。

當看到第108回的回目《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的時候,突然呆住了。丁奉?是之前的那個丁奉,還是一個重名人物?後來看了那個章回之後,覺得丁奉好厲害。後來細緻的瞭解了丁奉之後,在我三國喜歡的人物榜單上又多了一號人物。發現丁奉這個人真不簡單。今天就來聊一聊丁奉。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丁奉哪一年出生的無法考據,但大概率是在公元186年—190年之間。個人傾向於186年。而丁奉去世於公元271年,打這樣一算丁奉大約活了80多歲,在那個年代已經是很高壽了。80多歲可以見證很多別的人見證不到的事情。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那有人會問東吳有什麼?東吳有江表十二虎臣,丁奉就是其中之一,並且排在最後,也就是第十二。排在第十二或者是因為他活得久,也可能是年齡最小,或許也是因為是東吳最後一個名將。

在《三國演義》裡,丁奉首次出場是在第38回,說孫權得到一堆良將,而丁奉在這群良將中排在最後,可能這個順序是按照江表十二虎臣的順序。但同時也看出,在這些良將當中丁奉應該是地位最低第一個。畢竟當時丁奉應該才十幾歲,三國時代十幾歲當兵是很常見的。

這裡說丁奉是個良將,可能說的有些早,畢竟在史書當中丁奉一開始是一個兵,他是靠著無數的戰功的積累。畢竟在三國時代,靠的是出生門第。而丁奉不像是那種世家大族的出來的人物,所以他想晉升只能靠戰功。所以多年擔任小將提不上來,是因為丁奉門第不高,又不認識字。徐盛、潘璋、周泰都曾充任縣令,有文治能力,晉升渠道不純粹以軍功。

丁奉早年經歷數隨征伐,戰鬥常冠軍。每斬將搴旗,身被創夷。這在諸將中就很少有,也證明了丁奉除了軍功沒啥晉升渠道。所以從兵慢慢變成了一個將。有機會和那些大將合作,來鍛鍊自己。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丁奉在《三國演義》的前期,絕對不是主角,甚至也沒有什麼獨立帶兵打仗的時刻。

記得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丁奉是作為保鏢,後來被派去周瑜身邊。而赤壁之戰的點將認命,似乎也沒有丁奉的身影。可以看出在這個時候丁奉並沒有起到什麼決定性作用。

在後來甘露寺,丁奉是追擊劉備的一撥人之一。也僅僅是露了個臉。

再後來出場就是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了,作為呂蒙點將的人之一,似乎也是第一次看到丁奉獨立領兵打仗。雖然在敗走麥城的時候攔截廖化失敗被關平殺退,但也沒什麼好丟臉的。畢竟丁奉的武功本來就不是很高強。

後來在夷陵之戰,隨陸遜進了八陣圖,要不是黃承彥領他們出來,丁奉的故事就到這裡截止了。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時間跨越到公元220年,三國正式成立。而這個時間點,東漢末年的輝煌早已過去,許多名將紛紛謝幕,而相比於其他人,丁奉的年齡比他們小很多,那麼老一輩謝幕了,自然丁奉就有機會登上了歷史舞臺。

果然,曹丕伐吳,以前只是護衛的徐盛丁奉成為了主將。只不過雖然是主將,但是丁奉也只是徐盛的副手。還不是真正的主將。

只是在這場戰鬥結束,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丁奉射中張遼的腰,導致張遼回去後死亡。雖然我知道張遼歷史上是病死的。但是可能羅貫中想通過這件事暗示也預示著丁奉即將崛起。

後來基本上是魏蜀的事情,東吳純粹打醬油。只是後來偶爾來了一回石亭之戰,但是全程只有徐盛的身影,卻沒有丁奉,這個時候可能給人一種錯覺,丁奉已經去世,所以才沒有再出現。

時間跨越了到公元252年。吳神奉元年,吳主孫權病逝,在位24年,享年71歲。而這個時候魏國怎麼能不抓住這個時機呢?於是魏國三路下江南。當時作為太傅的諸葛恪聚眾商議,突然平北將軍丁奉發言,這個時候是時隔石亭之戰之後,丁奉再一次出現。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個丁奉是不是一個重名的人物。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注意這個時候丁奉的官職是平北將軍。平北將軍是什麼官職呢?在這裡講一下漢朝的將軍的排位,從高到低分別是:大將軍-車騎驃騎將軍-衛將軍-四方(前後左右)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然後才到各種雜號將軍。後期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稍作改動,這裡只挑蜀國說,蜀國的四方將軍下面是四鎮將軍,然後才到四徵將軍,也就是

四方-四鎮-四徵-四安-四平-雜號

而徵鎮安平分別加上東西南北才是正規武將官職。而丁奉是平北將軍,很顯然是正規軍銜不是雜號將軍。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丁奉已經赫然成為主將,而且官銜還不低,可以說這個時候的丁奉是東吳武將之首,並且已經熬出頭了。而252年,丁奉已經六十多歲了。這個時候站在人生巔峰,完全可以說是大器晚成。

同時這一年可以說是他高光的一年。沒錯,這一年發生了東興大戰,也就是雪中奮短兵。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來說一下東興大戰所產生都影響。丁奉在東興之戰具有整場戰役勝利的全部作用,是《孫子兵法.軍爭篇》完全的解釋。抵達戰場的時間先後就足以改變利弊的條件,丁奉正是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此篇也討論了軍爭的危險,帶著輜重爭利會影響行軍速度,丟下輜重去爭利就會缺乏戰備和糧食,百里奔襲,部隊更可能氣力不濟而戰敗,也缺乏後援支持。必須要依照戰場的形勢判斷如何進軍,能夠精準判斷戰場局勢,相機行事,就是所謂懂得“迂直”者勝。

丁奉敢以三千短兵襲擊胡遵,肯定是觀察過對方軍營是否嚴整,士氣是否興盛。當年著名軍事家郭嘉就說過兵貴神速,曹操率軍遠征柳城,又問張遼可戰與否,張遼觀察後確定可戰,一戰斬殺塌頓。張遼徵昌霸時觀察對方的箭矢數量來判斷敵軍戰鬥力,軍營叛亂時迅速控制局面,孫權撤退時率軍半渡而擊,諸如此類都需要有很強的戰場判斷能力。

丁奉看起來像是一個軍事家,戰略家嗎?懂兵法嗎?未必。前面說了丁奉不識字那怎麼看兵書,這些道理又是怎麼懂的呢?丁奉可能就只認識個丁字,所以不懂兵法。他跟張遼差不多,都是憑藉多年戰場經驗,練就了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力,知道什麼時候能進攻。魏軍先鋒出到,其實兵力不多,防禦陣勢也沒完全建立起來,並對丁奉軍輕視,浮橋讓魏軍通行並不暢順,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丁奉若等待友軍抵達,恐怕敵人也就認真了起來,陣勢更為鞏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抓不住戰機結局就完全不一樣了。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而這一戰令魏軍傷亡慘重,改變了魏國禮制,一切喪禮事宜從簡,對其挫敗相當大。諸葛恪憑藉此戰獲得極高威望,在孫吳一手遮天,竟能不顧群臣阻攔起兵二十萬北伐。丁奉在此後仍不得重權,主要還是因為出身不足,其次孫峻、孫綝專權也壓制了群臣,就連陸抗都是在孫綝伏誅後,才更受重用。丁奉為左將軍時,施績已是驃騎將軍,丁奉憑著殺孫綝一事,才能夠跟施績並列。若不看背景出身,施績有什麼功勞能跟丁奉比?

這一戰丁奉快速斬殺韓綜,桓嘉二人。斬將率非常高。而且看原著丁奉都是用短兵器,他們用長兵器,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丁奉能在兵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快速閃避斬殺對手。可以看出丁奉在幾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不僅練出了眼力,還練出了反應力和敏捷度。

這彌補了丁奉武功不強的缺陷。

本以為這是丁奉的巔峰,這就打錯特錯了。後來北魏發生叛亂。也就是所謂的淮南叛亂。而這一次是毌丘儉發動的,後來毌丘儉被殺,文欽投降東吳,一路被人追殺。東吳這邊為了示好。自然會去派人接應。而這個人自然是丁奉了。而史書上記載丁奉的這次接應簡直是驚人:

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

這可以稱作“百人斬”,而歷史上能擁有“百人斬”也就寥寥數人。而丁奉就是其中之一。不得不說丁奉是相當厲害。翻看史書三國時代有百人斬記錄的好像就兩個,一個是丁奉,另一個是文鴦。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羅貫中在寫三國的時候沒有寫丁奉的百人斬,可能是東吳不是主角,還有可能就是前面已經有文鴦的百人斬了,不需要重複,而省略不寫。但到底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但並不代表羅貫中沒寫,丁奉就沒有幹過這事。要是當年羅貫中寫了,以羅貫中的文筆或許又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篇章。

最後以軍官身份步入政壇,設計成功除去了權臣孫綝,而擁有更多政治資源的大司馬滕胤,驃騎將軍呂據卻失敗了。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幫助孫休奪權後,搖身一變從左將軍直到大將軍加左右都護,比隔壁姜維還牛。之後孫皓上位後又擔任右大司馬,左軍師,位極人臣。

這個時候可以說丁奉無論是戰功還是職位都已經處於頂點。可以說是十二虎臣中最厲害的一個。

只是最後丁奉位極人臣,慢慢的驕兵自衿,過度膨脹。這很正常,這是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通病。關羽也有這毛病。

所以死後禍及子孫,家人被流放,一切都被打回原形。這也給人警醒:成功之後,是親於士大夫,還是驕於士大夫,還是關門謝客,這很值得人思考。

最後總結一下丁奉。從小兵幹起,沒什麼背景,一步步摸爬滾打達到人生頂點。雖然不識字,但是知略過人,能斷大事。這也是這麼多年積累的經驗。至於是跟誰學的,在給周瑜陸遜當保鏢的時候,學習的。

雖然武功不高,但是通過幾十年的歷練,反應力、敏捷度、眼力都得到了十分的強化,可以說在那個年代都是之最。至於怎麼歷練的,當年給甘寧,潘璋當手下的時候,也是可以向他們學習的。

丁奉侍奉了四位吳主,是四世老臣,也是三國時代興衰變化的見證人,和廖化一樣,是那個時代的活化石。

丁奉:大器晚成的頂樑柱
/
/
/


丁奉也算是三國少有的文武雙全的武將。

不知丁奉最後站在人生頂點,已經無對手之時,是否會懷舊,懷念那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因為高處不勝寒,丁奉或許最終會因為沒有對手而感到寂寞!獨孤求敗版的寂寞。

最後以丁奉在雪中奮短兵時,激奮士兵的話來結束,同時也用來激勵世人: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

碼字不易,還望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