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升麻


中藥古今研究:升麻

一、典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甘辛。闢瘟疫瘴氣,邪熱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甘、苦,平、微寒,無毒。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甘苦,性微寒,無毒,入大腸、脾、胃、肺四經,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昇陽氣於至陰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殺精物,闢瘟疫,除蠱毒,止瀉痢。白芷為,形輕而堅實,青綠色者佳。

升麻提氣解肌,故入此四經。

《名醫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平微寒,味苦甘,無毒。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

升麻氣平微寒,稟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味苦甘無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陰心經;味苦則燥,入足陽明胃經。氣味輕清,陽也。

其解百毒者,氣平而寒、味甘而苦,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其殺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稟平寒之氣,則得清陽通達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瘟疫、瘴氣、邪氣,皆天地鬱塞燻蒸之氣也;平寒能清,苦能洩,甘能和,所以能闢之也。蠱毒陰惡敗壞之毒,甘苦之味,能和能解,故藥入口,蠱即吐出也。

其主中惡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洩邪也。其主時氣毒癘頭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熱,平苦又燥溼也。其主寒熱風腫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熱風腫也。喉痛口瘡,火鬱於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鬱發之也。

久服不夭,輕身長年者,升麻為陰中之陽,能昇陽氣於至陰之下,陰精所奉,其人壽也。蓋必佐補藥,方可久服耳。

中藥古今研究:升麻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經。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腫毒而排膿血。

《藥性本草》:“小兒驚瘸,熱壅不通,療癰腫、豌豆瘡,水煎棉沾拭瘡上。”

《本草綱目》:“消斑參,行瘀血,洽陽陷眩暈,胸脅虛痛,久洩,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乃勞役飢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

《本草正》:“善散陽明經風寒,肌表邪熱,提元氣之下陷,舉大腸之脫洩,除陽明溫疫表邪,解膚風熱斑疹。”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異阿魏酸,升麻酸A、B、C、D、E,水楊酸,咖啡酸,及升麻苦味素

升麻醇、升麻醇木糖苷、北升麻醇、齒阿米素、齒阿米醇、升麻素、皂苷等。《中國藥典》規定:含異阿魏酸不得少於0.10%。

2、作用:本品有解熱、鎮痛、抗炎、抗菌、抗過敏、升高白細胞、減慢心率、降低血壓、保肝、利膽、抑制腸肌和妊娠子宮痙攣等作用。

3、藥理:升麻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提取液注射動物,有降壓、鎮靜、抑制心肌、減慢心率作用,並能抑制離體腸管和妊娠子宮,但對膀胱和未孕子宮則呈興奮狀態;人應用大劑量後出現頭痛、震顫、四肢強直性收縮、陰莖異常勃起,可引起胃腸炎,嚴重時可發生呼吸困難、譫語等中毒症狀。

中藥古今研究:升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