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建立的朝代是什麼,如果能統治下去還會有清朝嗎?

粵睇粵爽癮


不能說李自成建立了朝代,李自成建立的僅僅是一個臨時的政權,國號為“大順”。如果能統治下去還會有清朝嗎?答案是肯定的,具體原因如下。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明朝天啟年間,陝北地區連續多年災荒,但國家所徵賦稅卻分毫不減,更別說朝廷賑災了。李自成的家中非常貧困,無奈之下,出家做了和尚,名黃來僧,同時給當地的地主放羊勉強度日(這一點和朱元璋很像)。之後在驛站當驛卒,但因弄丟公文,逃往邊境當了兵。在軍中表現突出被提升做了把總,後來,金兵南下,朝廷便讓駐守在邊境的將士勤王。但因上司剋扣軍餉不發,兵士發動了兵變。後來他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貴的農民軍,之後又轉投張存孟。但張存孟投靠了南明,李自成帶領餘部東渡黃河,投靠了自己的舅父“闖王”高迎祥,擔任“闖將”。後來舅父兵敗被殺,他便擔任新的“闖王”。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不得不說,李自成太急了,這時候,明朝實力還在,後金王朝虎視眈眈,他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闖王”李自成)

統治階級的侷限性

說是統治階級的侷限性,倒不如說是無可用之才。朱元璋起事時,手下有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大將,還有劉伯溫這樣的謀臣,為他制定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分三步走的政策。而再看李自成呢,還沒取得穩定便稱王,身邊也無謀臣出謀劃策。在攻克北京佔領紫禁城後,便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初入北京之時,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但這種情形並沒有維持多久,從二十七日起,部下開始掠奪明朝官員,四處抄家,並對官員嚴刑拷打。一時之間,城中人心惶惶。

吳三桂引狼入室

李自成進京後,多次招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但都未果。有野史稱本來吳三桂是準備接受招降,但就在這時候,家中老父來信,自己家被李自成抄去,自己的寵姬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擄走。但自己的力量並不足以對抗李自成,於是就打開山海關放清兵入關。儘管這種說法可信度並不高,但吳三桂因一些原因還是投降了清兵。李自成面對北方有清軍,南方有南明,再這樣的兩面夾擊之下,最終覆滅。

【結語】

同樣是農民起義軍,朱元璋能一統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而李自成卻落得兵敗逃亡被殺。這和統治者本身能力莫大相關,李自成眼光狹隘,看的不夠長遠,因此才會失敗。這對於我們今日也有所啟迪,做什麼事都要把眼光放的長遠,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最終因小失大。


九月讀歷史


李自成建立“大順”,改元“永昌”定都西安,如果能統治下去肯定不會有清朝的。雖然政權初創,必然有農民起義領袖的階級侷限性存在,但是這些都是新舊政權交替的必然,歷來皆是如此,他失敗在於根基太淺,敗了一仗就爬不起來了,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明末天災不斷,民不聊生

說起明朝末年的天災,“小冰河期”不得不提,1580-1644年(萬曆八年-崇禎17年,大順永昌元年)是這個時期最冷的時期,千年內為最,萬年內也能居其次,正是由於氣溫驟降,致使糧食大幅度減產,而且北方氣候本來就冷,在這個酷寒的基礎上,降水減少,降雨區普遍南移,全國旱災不斷,萬曆年間就發生過三次大旱災。崇禎14年(1641年)的那場大旱,更是歷時四年之久,直至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的時候,旱災帶來的鼠疫還在肆虐北京。

從天時上來說,崇禎皇帝是特別倒黴的,頗有時運不濟之意,治世能力不說,朝政腐敗也先不談,天災為大明的滅亡狠狠的做了一次幕後推手。旱災本來就糧食產量不足,再加上鼠疫,大明本身就是元氣大傷,再加上各地烽煙四起,不能有效賑災,治下之民反而成了造反之眾。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李自成幼時如明太祖朱元璋相似,也是給地主放過羊,出家做過小和尚,後來從軍也是不順,於崇禎二年(1629)正式起義,成為了農民起義軍的一員。他也是根正苗紅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所以農民起義的侷限性依然存在。因為本身沒有根基,所以只能走民眾路線,吸引流民,正值全國災荒,到處缺糧,所以攻略一地,就殺大戶,並開倉放糧,所以有“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究其原因,還在於本身沒有根基,沒錢沒糧,怎麼造反,只能燒殺搶掠,水滸中的梁山好漢不一樣是靠搶劫為生。當時大明作為統治者都會缺糧缺響,而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卻還能讓佔領區不納糧,可想而知,其手下數千,數萬,甚至數十萬的軍隊吃什麼?只不過是把朝廷的糧倉放盡,今日吃飽,明日不愁罷了。

打的太快,稱帝迅速,底盤不穩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同是農民起義的領袖,歷史上唯一成功的朱元璋,正是因為採納了朱升的這個戰略方針,最終平定亂世,建立大明帝朝。

李自成就不同,崇禎二年起義,三年投入王佐掛麾下,後來王佐掛被招安,李自成轉頭張存孟麾下,崇禎四年,張存孟又投降大明,崇禎六年,李自成投奔其舅父闖王高迎祥,直到崇禎九年,高迎祥兵敗被殺,李自成接受餘蔭,被推為闖王,這才算是真正自立,有了自己的根基。但是也一直輾轉四方,直到崇禎十一年,清兵入關,才得以在商洛山中喘息求存。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反叛之後,再次殺出山,直到崇禎十四年,攻克洛陽,崇禎十六年,攻下襄陽,稱“新順王”,崇禎十七年一月就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三月攻下北京,滅亡明朝。從真正起勢到滅亡大明,也就幾年的時間,所以佔的快,但是治理不足,兵員後勤等等都跟不上。同年四月,李自成因收服吳三桂不成,與其進行一片石戰役,最終,吳三桂投降多爾袞,引清兵入關,打敗李自成,自此之後,李自成被清兵打的節節敗退,於次年死於湖北通城。真正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李自成的眼光戰略跟洪秀全不是一個檔次,不可相提並論

同樣是農民起義,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也是轟轟烈烈,其勢不可擋,而且天時地利人和皆有,在民族矛盾的情況下,稍微有點戰略眼光,有點作為還是有機會開創一代王朝的,他是真正拜在自己的思想墮落之下的。李自成還是有進取心的,從佔領西安稱帝,兩月就進攻北京,拿下北京之後迅速轉戰山海關,只是失敗了而已,加上根基不穩,沒有了再起的機會。

很多人喜歡拿李自成打下北京之後說事。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 ,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這固然是錯誤的行為,也表示李自成對其部下約束不力。但就事論事,這種行為在新舊政權取代之時真不是大事,各種名義上劫掠前朝大戶包括屠城之舉,也都是應有之意,不然造反做什麼,為了造福百姓?到了該分戰爭紅利的時候,誰也不能說這是不正確的。歷史雖然把李自成形容的比較慘毒,原因很簡單,李自成後來失敗了,並沒有能力去創造歷史,就比如李自成手下並沒有出名的文臣武將一樣,道理類似,誰去為失敗者宣揚名聲?

總結,李自成得勢太快,有天災做助攻,所以沒有穩紮穩打,雖然進取心強是好事,但是一但失敗就沒有再起的機會,最終一路南逃也沒能倖免。要是他能統治下去,就其之前所作所為來看,還是有望開創以盛世的,那就不會有滿清了,也肯定不會有八國聯軍之類,我朝依然是中原之國。


正道者言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這就意味著中原大地出現了一個新的漢人政權,即將取代明王朝的統治。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李自成迅速敗亡,大順政權很快消失在歷史的長河。取而代之的是清朝。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大順政權能夠統治下去,那清朝還會存在嗎?我覺得這種情況下,清朝想作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權存在,依然有很大的可能。我想從幾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順政權沒有完成向封建政權的轉變

眾所周知,李自成是從農民起義軍發展壯大的,在起義過程中也就是創業階段,農民起義軍代表了勞苦大眾的利益,消滅貪官地主這種老百姓痛恨的階級,可以迅速聚攏人心,從而推翻明王朝的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但是當時掌握社會資源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地主和士紳階級,新的政權建立後,還是要取得這個階級的衷心擁護,從而達到政權的穩定。而李自成選擇了繼續對明朝宗室、王公大臣、地主富戶進行壓榨,勒索,不給就大刑伺候甚至抄家滅族。這種情況下,逼的這部分掌握資源和話語權的人不得以去支持滿清政權。


大順沒有重視滿清的威脅

李自成從起義以來,開始只是想裂土封疆,做一個土皇帝。後來隨著起義軍勢力越來越大,才把推翻明朝,建立新政權作為重要目標。也就是說李自成始終把明朝作為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對關外的滿清政權並沒有重視。這種不重視,必然導致清軍一旦入關,在上面說的心向清朝的地主階級的配合下,那大順軍是難以抵擋的,潰敗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大順政權從上而下的腐化墮落

大順政權繼續統治的話,從佔領北京就開始有苗頭的腐化現象會越來越嚴重,這種貪圖享樂,貪汙腐化的行為不但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同時也會讓統治階級內部失去凝聚力,軍隊失去戰鬥力。尤其是投降或依附過來的前明勢力,本就是牆頭草,當滿清打過來,沒有一個統一信仰的大順集團馬上分崩離析,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大順軍必然失敗,政權敗亡也是早晚的事情。

以上幾個方面,我覺得在不考慮南明能否中興因素的情況下(這是另一個話題),清朝擊敗大順,繼而建立全國性政權是大概率事件。


大家可以給我點贊,留言,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歷史問題。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