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感情不被认可和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在鼓励同性感情


同性恋团体在中国的主流社会中,不被认可和接受。但事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潜意识中是鼓励同性感情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男女结合不需要提前打好感情基础,两人的联姻,只要考虑两家的门当户。男女结合的目的除了生育,就是共同经营一个家庭。所以,在古代或者并不久远的过去,对婚姻内的女子最高评价是贤良淑德。

男女在结婚前,不光不需要培养感情,倘若两人感情太好,那么妻子就是丈夫事业的绊脚石,轻则丈夫受到他人嘲笑,重则会遭到父母棒打鸳鸯。

历史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宋代诗人陆游与他的表妹唐婉。陆游与唐婉是表兄妹,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在陆游20岁的时候,娶了15岁的唐婉。两人成亲后,终日厮守。

陆母认为陆游沉迷于和唐婉花前月下,消磨了陆游的考取功名的斗志,后来陆母又尼姑庵祈福顺带算了一卦,说唐婉会克死她。最终,陆母下定决心要陆游以无后为由将唐婉休掉。


同性感情不被认可和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在鼓励同性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从早期的《孔雀东南飞》到清代的《红楼梦》到现代的《白鹿原》都有这样的情节。

《孔雀东南飞》中,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刘氏恩爱,焦仲卿不喜欢这个媳妇,将其驱逐回家。因为对焦仲卿的感情,回家后的刘氏并不愿意嫁人,在家人逼迫之下,投水而亡。仲卿知道后,亦上吊自杀了。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因为喜欢混迹女人堆,被父亲责骂。从他的父亲到薛宝钗,都应为贾宝玉应该去考取功名,把心思花在事业上。

在近现代小说《白鹿原》里,白孝文新娶媳妇后,整夜沉迷男女之乐。他的父亲白嘉轩,作为有思想有担当的男性,也认为媳妇做错了,她不应该让儿子沉溺在男女之乐中,在父母的干涉下。白孝文对妻子失去兴趣,转而投入另外一个女人怀中。最后导致媳妇饿死的悲剧。


同性感情不被认可和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在鼓励同性感情


在传统婚姻文化里,中国推崇的是“相敬如宾”。夫妻两人相互敬重,像对待宾客一样。

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兄弟之前的亲密无间和忠肝义胆。这个兄弟泛指男性。有句俗话讲: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祠堂里,很多地方供奉的都是关公,就是三国中对兄弟忠诚的关羽。

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三结义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当异性之间被限制发展感情的时候,中国人将感情倾泻到同性身上。在文学作品中,将这种感情定性为兄弟之情,如果忽略性行为,纯粹去讨论感情,谁能准确区分什么是兄弟之情,什么是爱情?


同性感情不被认可和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在鼓励同性感情


女性同样如此。

当女性被传统社会排斥在感情之外,在女性之间也会形成类似爱情的姐妹之情。

在东南沿海一带,在工业发展以前,女性因为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嫁给一个男人。但是在婚姻中并没有得到任何尊重,反而受到婚姻的压榨。

当手工业的兴起,妇女通过养蚕织布可以养活自己之后,很多女性奋起反抗,不愿意再受男性的压榨,宁愿挽起头发,发誓永不嫁人。这些挽起头发,不嫁人的女子被称作自梳女,这些自梳女结成群体,一起生活,形成姐妹金兰之情,其中不乏有产生同性感情的。

同性感情不被认可和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在鼓励同性感情

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在给男女感情制造障碍,教导男性轻视女性,将感情投放到事业中,或者是兄弟之中。对女性之间的金兰之情也是非常推崇。所以中国文化的实质在潜意识里鼓励同性恋,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为什么如此排斥同性恋呢?

在费孝清的《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的社会特性是基于乡土社会的,乡土社会的特性是:

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推崇兄弟情感,弱化夫妻关系,但是同时又极力反对同性恋行为,都指向同一点:经济的发展。

过去的社会需要大家庭的相互协作,所以要拉拢相关男性,打击女性;同性恋行为会影响生育这个功能,没有生育,就没有绵延的劳动力,所以社会对同性恋极力打击。

其实现在的催婚现象也是和生育的思想紧密关联的。现代的父母催促孩子结婚的目的不是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而是赶紧结婚,生个孩子,感情不好也没有关系。

社会需要发展,生育需要继续。在女性渐渐解放的今天,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味保护一方,限制一方的做法,会让更多的女性放弃与异性结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