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人生除白茶,無他事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在福建闽东福鼎,我们和吴健的女儿小白一家火锅店见面。食物的香气飘散在空气之中。她的生活和普通的年轻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小白爱吃爱笑,爱火锅也爱奶茶。之前有过一份做老师的经历,而一旦到了夜晚,她与白茶的关系开始在互联网上显现。

小白做直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把自家的白茶拿出来跟大家聊天,虽然是卖茶,倒也像一个拉家常的茶馆。她漫不经心地买,别人喜出望外地买。因为小白手中的白茶,正是福鼎白茶中难得的佳品。它来自小白的父亲吴健的作品,吴健的另一个为人所知的身份,是福鼎百年家族制茶史的第三代传承人。

采访 | 忆梦

撰文 | 忆梦

供图 | 吴健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青春、汗水

与不磨灭的记忆

吴健看起来很有些“貌不惊人”的样子,在人们心中的高手形象,在他身上找不到那样想象的痕迹。他也爱花心思收拾自己,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特地把自己收拾得像那么一回事儿。茶人、茶人,说到底就是跟泥土、树叶打交道的职人。

“谷雨一过,人行路中,茗香扑鼻”,这是《福鼎乡土志地理》的一句描述,十二个字勾勒出了白琳产茶的美好图景。吴健很小就熟悉这一幅春茶胜景。他从小生活在福鼎太姥山下的村子。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他没事儿的时候就看着乡下人在春天的时候采茶。采茶人大多是妇女,茶树一丛一丛地栽种着,采下的茶过秤后,就开始制作。他们则把茶叶背向太阳,等待自然光照将其萎凋,再用大焙笼烘干。

长大一些时,他差点就去做了驾驶员,只是命运好像没有接受这个可能。考驾驶员对应考者的体重有一定要求,吴健因为那会儿太瘦,即便吃胖了一些也还是没够上合格体重,阴差阳错之下,他选择学茶。“家里人说刚好我们都祖辈是做茶叶的,你去学一下”,吴健回忆道,这才有了吴健的学艺之路。

吴健把青春都付出在了福鼎茶厂的白琳分厂。

1980年,吴健从闽东技校精致茶叶班毕业来到厂里。白琳地处福鼎中部,是一个自古产茶的小镇,在明代《太姥山志》中记录了距离白琳十五公里的地方就有大片茶园,在清代《福宁府志物产》中,更加明确地记录了“佳者福鼎白琳”。

十七岁的吴健赶上了厂里老工人退休返聘,新人进厂的世代轮替之际。这些老师傅们都是茶厂上数一数二的高手,吴健遇到了一位叫吴春琴的老师傅。这位老师傅负责带的是茶叶萎凋环节。

萎凋是白茶制作中的重要步骤。茶青经过晾晒脱水,需在72小时内降至25%以下的含水量,萎凋也决定了成品白茶的香气与滋味。其中萎凋的关键也在于控制茶叶的失水速度。

为了感受茶叶的失水速度,吴健看到老师傅吴春琴会用手背去触碰茶叶,用手的感觉来判断茶叶状态,倘若用手抓茶叶,被抓起的茶叶就与其他茶叶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你抓一把,等一下这一把的颜色跟外面不一样,马上红掉了。”这个细节的动作包含了吴春琴与茶叶相处的一辈子中极其富有智慧的经验。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技艺、经验

一个人的闯荡天涯路

当吴健回忆自己如何在八九十年代迅速成长,并且成为指挥茶人工作的主导者时,他显得神采奕奕、滔滔不绝,那是他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的黄金时代,也正是通过他引以为傲的制茶技术,他的名字跟福鼎白茶逐渐绑在一起,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大师”。

吴健就是从老师傅吴春琴的这样一个动作中,逐渐领悟到学茶的秘密。很快,他成为了萎凋班的副班长,之后又成为了车间主任,开始主导白琳茶厂最核心的生产环节:粗制车间、精制车间两大车间。

“我们是工人出生,该给工人的一分钱不少”,吴健管理茶厂的态度很明确,他对人和气,也不亏待干活的人,同时,他需要了解车间和工人的情况,知道每道工序在什么节点容易出问题,保质保量地出成品。

虽然相比起吴健在童年时看到的福鼎农人的制茶过程,白琳茶厂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分工,从茶青收购、萎凋、揉捻、干燥再到茶叶精制都分出了模块,但是每一环节的水准验证仍然依赖于吴健的个人判断。

为了看茶叶的萎凋程度,吴健经常在夜晚打着一个手电筒来到萎凋室。手中的手电筒在黑暗中的发出明亮的光,光芒穿透了一层层叠加在一起的竹匾, 照亮了竹匾上放着的正在萎凋的茶叶。“竹匾不是有窟窿吗,如果能照到上面去,说明(堆)太薄了”,吴健露出了一个得意的笑容。

他几乎什么招都想过,漫长的夜间工作容易消耗茶人的做茶体力,尤其是在深夜十一点和凌晨天快亮的时候,这是生理上最容易犯困的时候。吴健经常过去巡查,用喊的方式把昏昏欲睡的茶人给喊起来,那个时候,吴健做的多,想的多,茶厂的效益也不错,是吴健回忆中非常快乐的日子。

1991年,吴健离开了工作了数十年的茶厂,只身出来闯荡,自己做茶也卖茶,生意做的顺风顺水,一晃就做到了现在。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白茶的长销不衰,也跟白琳长期以来的贸易传统有关。有一种说法是,福建闽东自古有用陈白茶退烧、治牙疼的习惯。在缺少医疗资源的年代,白茶经华人传播,在东南亚一带开始流行,继而展开了海外市场对白茶的认知。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白茶的出口也是不减反增。

港澳市场一直是福鼎白茶的主要市场,在福鼎白茶的出口史中,港澳除了做内部消化以外,还作为中转站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地。在21世纪初,由于福鼎白茶的保健功能为西方国家所关注,对白茶的需求与日俱增。2008年,福鼎总共有4500吨白茶用于出口,其中3600吨出口至日本、美国、欧盟等地。

吴健一直在有意识地保留每年出口的白茶,这也是吴健家里存放了大量有年头的老白茶的原因。只是当白茶从外销转为内销时,也造成了吴健一家的白茶困扰。尽管他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白茶的未来市场在国内,然而国内白茶市场增长缓慢,如何让更多人接触白茶,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吴健的考虑范围。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寻访闽东传奇大宅,

寄一个精神坐标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吴健一家人带着我们前往福鼎翠郊的一处老宅。这座坐落于山中的古民居,像是福鼎白茶的一个精神坐标,隐喻着吴健做茶的内心法则。

福鼎吴氏老宅,是清代富甲一方的茶商吴氏送给儿子的府邸。吴氏,是吴健的祖先,也是福鼎最早做茶叶并用于出口的茶人。当时的吴家,除了做白茶“白牡丹”,也会做一些其他的茶。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眼前的这栋揉合了客家土楼和江浙一带白墙灰瓦的民宅,宅院大得已经超乎了想象,总占地面积有13980平方米,比山西“乔家大院”还要大上一倍。既有着江南园林一般的优雅,又融入了闽东茶乡的生活气息。当年的吴氏在经营茶叶生意时,原主人用了四年的时间先后选了三个地方才决定在此建宅。如今古宅历经了时间的洗礼,虽然已经不再使用,却显示出过去的主人的品格。

吴家的故事在民国时期仍有延续。民国时的白琳是客商荟萃的茶市中心,茶行更是不胜其数,其中也有吴健爷爷吴观楷开的茶行“双春隆”,镇上的大小茶馆三十六个,来自外国的轮船频繁地抢运白毫银针、白牡丹等茶叶,漂洋过海去往欧美。

站在宅中,一个茶人大家族的过往繁华在这里浮现,据说整个住宅有三百六十根木柱,在建造房屋时,木柱要在选好的良辰一齐竖立,这一工程需动用上千人,于是吴家祖先特地请了村民过来家中看戏作乐,随即在宴会上宣布了这个不情之请。在上梁时,数千根木柱随之立起,撑起了房屋的骨骼。当年的传说虽然已不可靠,却彰显出当年的制茶世家的号召力。

吴健:人生除白茶,无他事

当锣鼓喧天、众人欢腾的喧嚣声散去,这栋宅子的内质已经与白茶紧紧联系在一起。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装饰,却不上彩。过于厚重的油彩会带有气味,在老宅中做茶的时候,气味容易对茶叶形成干扰,一旦被茶叶所吸附,就会损失茶叶的原生味道。

两百年起起落落,一座大宅院的祖辈们为后代茶人留下来的道理就是这些,当那些语焉不详、讳莫如深的故事散去,人生除茶以外,无大事。这是留给茶的世界,就连茶人也是陪衬。想必吴健早懂这个道理,在一壶煮得翻滚的白茶中,一代人的故事被翻了过去,下一页自然有人会来书写。

参考:

《福鼎白茶欲重塑过去的辉煌》

《白琳茶史话》

《百匠寻茶之旅,寻访福鼎白茶一代传奇吴氏茶商的百年大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