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太善良以後可能會害了自己,你還願意從小教他善良嗎?你怎麼看?

歷史城鯉De明月


人心向善,這是亙古不變的。從小長輩們一直給我們灌輸一定要有愛心,一定要樂於助人這些理念,是在我們心中播下一顆善的種子。以後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並且很多是父母沒有給我們講過的,但那時我們已經走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會經歷一些挫折,但最終都會成長起來。

同樣為人父母,我也有過這樣的焦慮。後來我想通了,孩子不可能一直在我們的保護下成長,與其擔心他將來會受到傷害,不去現在就努力培養孩子的能力。只有能力足夠了,即使將來遇到所謂的傷害,他也有能力保護自己,不是嗎?

孩子現階段孩子需要具備的一個是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就是學習能力,即智商。另一個是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即情商。

平時不管是學習還是和人相處,儘量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建議,並隨時引導。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scratch玩轉數學


善良的反義詞_兇惡、邪惡、陰險。人、事以“一分為二”論_善良是美德;善者,存善念,施善行;不禍害、損害他人……。

引人向善是美德:教人-辨是非、善惡、忠奸、好壞、君子與小人……。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引人向善首先引人入君子之道:“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懷德,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達則兼濟天下普渡眾生,窮則獨善其身歸廬自隱”……。

不能濫用善良:70年代之前受教育的人讀過《農夫與蛇》、《東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這兩個故事講的就是濫用善良;對秦檜、魏忠賢之流也不可濫用善良;善良施於善者、忠者、賢者、好人、君子。



四維正邦


我的觀點是善良不會害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本性,善良的人能帶給別人幸福,同時也會得到善良的回報。

二十四孝中的埋兒奉母,相傳就發生在沂蒙山區的蒙陰縣岱崮鎮朱家莊村。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給弟弟。繼母和弟弟對其百般刁難,後弟弟捨棄繼母,郭巨把繼母親接到家中供養。郭巨家境貧困,妻子又生了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影響供養繼母,於是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忽見一罈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養活孩子。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善有善報的道理,現實生活中個別人對善良有些曲解,必須加以澄清。

一、善良不等於懦弱。善良的人遇事不與別人斤斤計較,總能退讓一步海闊天空,這不是怕事,更不是懦弱,是高尚的道德修為。安徽桐城三尺巷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話,在朝為官的張英面對鄰居吳氏侵佔他宅邊地的行為寫下了後人稱道的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二、善良不等於無能。善良和能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善良是品德層面,能力是立身之本,善良的人掌握了能力就會造福社會,善良的人沒有一技之長就變成了窩囊。

三、善良的人吃小虧賺大便宜。善良的人與人交往時多為別人著想,把利益讓給別人,把吃虧留給自己,表面上損失了利益,但卻收穫了品德,積讚了人脈,為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德不厚,行不遠。相反,個別人喜歡賺小便宜,甚至離開人的本性,不再善良變成惡人,雖然一時風光,但終會留下罵名,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善良的人總會得到善良的回報,這是人類的必然規律,不用擔心駭子的善良會吃虧。最後再寫出勸人行善的幾句話:善惡終須報,天道有輪迴,不信抬頭望,蒼天饒過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