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書房(圖)-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最后的书房(图)

现在兴用电脑、微信,传统的书房似将要彻底淘汰了。我所盼望的书房,是在将近知天命之年才有了的,在书房里泡了几十个春秋,晚年这最后的视线,会集中于什么位置呢?

人的阅读兴趣也像流水一样,有季节性的变化。变化的过程,从书房的书架上就能看出些眉目。我这书架上下6层,放置的各类书籍不时地进行调整。某一阶段所热衷的书籍,总是归类于最便当的中层,取放自如,用不着垫个凳子或猫下身子上上下下。上了年纪之后,身体、精力也折腾不起了。

眼目下的书架顺手处,搁置的是各类散文选本。这些选本是长年累月、无形中聚集起来的。初写散文时,一旦有某一篇进入了某个选本,出乎意想,直让我喜不自胜。写作的人,谁不期望自己的文章被社会认可呢?能进入选本,正是被认可的一个标志。

寒来暑往,拙作被收入选本的非止一篇、两篇,书架里贮存的选本,也就渐渐多了起来,能被选收的篇目不断增加,也说明自己与时俱进,笔耕上没有原地踏步。偶尔在翻检旧作时,与选本里同行文友的文章进行比较,也易于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失误与缺陷,能发现值得羡慕的、强于自己的高手,往往也是在自己头脑比较冷静的时候。趾高气扬之际,总感觉文章是自己的好。

因为钦慕高手,我就从书店里特意寻找这位作者所出版的单行本。将单行本认真阅读之后,很快又发现其间的精品,大都被各路选家网罗进选本里来了。如果从诸种选本里搜集这位作者的文章,更易于获取他笔下的精华之作。这种情况屡次出现,渐渐的,让我对诸多选本的主编油然而生敬意。

其实,有名望的出版社打算出选本时,选择主编(选家)是很严谨、很慎重的,所选对象须博览群书,见多识广,而且要在这个领域里识力过人,具备独到的眼光。如果择人失慎,所选多为平庸之作,反而会连累这家出版社的。本人能幸运地从诸多选本里,觅得素不相识的良师益友,首先得感谢出版社相准了“伯乐”──眼光深远的选家。长期以来,各路选本都拥有相应的读者。大凡喜欢选本者,一册到手,爱不释手,可出版社与选家背后所付出的巨量心血,又有多少人能体味得来呢?

选本的目标是选萃,高手、名家其作品进入选本的可能性终究会大一些的,像我这样在散文界立有一个普通户头的作者,也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在选本里出现,实际进入却是不容易的。这种情况,激励我得不断地学习、上进。人说复习是学习之母,温故知新至关重要,而我在阅读时的“温故”之道,主要就藏掖在一系列不同的选本里。时过境迁,重温多年前保留下来的选本,在时光陶冶之下益发地显得珍贵。时下报刊上每天发表的文章铺天盖地,我因为精力有限,只好从选本里投靠自己所心仪的良师益友了。

学习古文,书店总能看到《古文观止》及传统的选本,“今文观止”呢?因为流动迅疾,很可能就伏藏于我这书架上的选本里了……书店里遇见拙作未能进入的那些选本,我也购买。因为出版社与选家各有自己的考量,从事写作者想要不断进步,须虚怀若谷、转益多师才成,小家子气,只能故步自封。

我从一个农家子弟而成为读书人,起步时就是沿着书本里的艺术作品,一步一步走进文学殿堂的,而今进入暮年,依然是个作品至上主义者,阅读时尊奉的是“按图索骥”的老路子,这里的“图”,就是眼前的诸多选本。凡是选本里反复出现的优秀之作,切不可轻易放过,这样的作品或许更具备传世的可能性。至于时下满天飞的所谓的名家之作,我倒不甚留意,这些名家里虽然也不乏后起之秀,而要从其间找到耐读的作品来,却是太费劲了。

进入晚年,多少人事都云烟似的淡化了、过去了,可这书架上排列的诸多选本,卷土重来,再一次盘踞要津,让我迷恋、珍惜,甚至还有些年轻时爱恋不舍的味道。

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