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如果武將不答應,會不會變成鴻門宴?

紅紅火火講歷史


當宋太祖趙匡胤宴請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四位禁軍首領時,

已經有預謀奪取他們的兵權。那麼,宴席之上,如果有人忤逆了趙匡胤的意志,會否上演鴻門宴上刀光劍影、暗藏殺機的情景呢,答案是否定的

並不是說這些人可以握著軍權不放,趙匡胤就對其沒有辦法,而是這裡不像鴻門宴那般的矛盾尖銳,並沒有要立決生死。

項羽與劉邦不是君臣關係,而是兩股不同的力量,劉邦前來服軟,是實力不如對方的權宜之計。項羽對其態度的猶豫,則是過分自信的結果。項羽的心中,劉邦搶先入關只不過是未遇強敵,秦軍的主力在項羽面化為齏粉,還有誰人能與他對抗?

亞父范增則對劉邦有著清醒的認識,這個人從前貪圖財貨、喜好美色。但入秦以後,變得既不劫掠財物、又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要的是更大東西——天下。此人現在不除,日後必為大患,故此,范增屢屢示意項羽行動,但項羽遲遲未動。再召項莊舞劍,劉邦虧得樊噲相救,又離席而逃,從而保住了性命。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鴻門宴時的幾點

1、項羽並無殺劉邦之心,他不認為劉邦是威脅,是項羽的謀士要殺劉邦。

2、劉邦有著強烈的戒心,前來赴宴是韜晦之計。

3、鴻門宴上劉邦險些被刺身亡。

4、劉邦逃席而去,隱忍一段時間後,開啟了楚漢爭霸。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宴席上的主角宋太祖以及赴宴的四位將軍與彼時鴻門宴的項羽、劉邦相比,境遇大為不同。

石守信等參與了黃袍加身,是趙匡胤的忠實擁戴者,君臣名分已定。他們雖為禁軍將領,但並沒有獨立於朝廷的軍事力量,而且與趙匡胤還有著兄弟之友誼。

那麼,宋太祖為何還來這一手呢?因為趙匡胤要進行制度創新

他曾問宰相趙普:"自唐末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國家戰火不熄,生靈塗炭,這是什麼原因?怎樣才能長治久安呢?"為達到這個目標,總結了五代十國的教訓,趙普提出:"唯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

這就是宋朝制度設計的出發點,趙匡胤明確了改革方向,一天朝後,將石守信等留下喝酒,幾杯落肚,皇帝誠懇的言道:"我能有今天全靠你們,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我不會坐在這個位置上。"接著他的語音變得落寂:"其實皇帝的日子很不好過,我很羨慕你們,在宮裡沒有一天晚上能踏實睡覺。"

藩鎮的叛亂已經平息,如今國泰民安,皇帝何以如此?

趙匡胤解釋道:"這不難理解,誰不想當皇帝呀?"

石守信等坐不住了,這話分量太重,連忙跪下磕頭:天命已定,沒有人敢存異心。

趙匡胤搖搖頭,"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不欲為,其可得乎?"

黃袍加身,這幾個都是參與者。皇帝如此說,他們百口難辨,稍有不慎,就會大禍臨頭,跪在地下,自稱粗人,請求皇帝指點出路。

趙匡胤說,大家想要的無非是富貴,交出兵權,派你們做地方節度使,收入豐厚,我還會多加封賞,你們則可以買田置地,過幸福舒適的日子,我們再互相結為兒女親家,這樣,君臣相安。

次日,石守信等全都遞上辭職奏章,趙匡胤照準,都調往地方做節度使。皇帝也不食言,大女兒嫁給了王審琦的兒子,二女兒嫁給了石守信的兒子,妹妹嫁給了高懷德,弟弟娶了張令鐸的女兒。

趙匡胤謀定而後動,"杯酒釋兵權"順利達成目標,這也離不開四位屬下識大體的配合。

但如果這些人中有人戀棧不走呢?也不過是給宋太祖製造點小障礙,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將自己置於皇帝的對立面,豈非是自找不快。

在調動石守信等人之前,軍中地位最高的兩人,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都被外放出鎮節度使,實際上解除了軍權,可見趙匡胤對軍隊的控制能力,其他的禁軍將領也翻不起大浪。

對照鴻門宴的四點:

1、趙匡胤認石守信等為兄弟,朝中也沒人要對禁軍將領不利。

2、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忠心擁戴,毫無他想。

3、宮殿內沒有藏有伏兵,不會有血光之災,趙匡胤有把握達成目標。

4、石守信等順應潮流,換取自身的富貴,否則,只能是被貶被殺。

歷朝皇帝都有殺功臣的傳統,這裡有心態轉變的原因,也有現實矛盾的刺激。所以,如果眾人不在當時接受趙匡胤的方案,即便宴席上沒有刀兵,也不能確定其後不動用其他雷霆手段。

趙匡胤開創性的"杯酒釋兵權",既有兄弟情深的基礎,也顯示了他的高情商,不僅一舉杜絕了開國功臣、禁軍將領對皇權的威脅,還化解了開國君王與開國功臣的矛盾。可以說,他是用和平手段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將領們擁兵自重、經常叛亂、國家無法安定、頻於治亂循環的局面。


春秋硯


很可能會


用戶9759180290349


謝謝你的問題!

通過查閱《宋史》、《續資治通鑑》等史料記載,從當時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趙匡胤如果和武將們沒談攏,也不會變成鴻門宴,趙匡胤不會當場殺他們,但是很有可能會秋後算賬,給他們穿小鞋。

以下是我的分析:

  • 一、從軍事影響來看

和劉邦項羽的敵對關係不同的是:趙匡胤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是屬於直屬關係。項羽即使不殺劉邦,劉邦的部隊也不會聽他調配,但是石守信等人是趙匡胤的左膀右臂。如果當時就因為談不攏,把他們就地解決了,不等於是自斷手臂了嗎?萬一邊界又有敵人來進攻,難道次次都御駕親征嗎?另外,

石守信的手下們如果得知了他因為不聽話被弄死的下場,很有可能馬上就帶著他的禁軍要造反,趙匡胤不可能會給自己製造這種麻煩。因此,從軍事影響上來看,即便當時沒談攏,趙匡胤也不可能會弄的場面太難看,更不會殺了他們

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續資治通鑑》

  • 二、從策略方法上來看

趙匡胤平定天下之後,心裡就一直不太踏實,畢竟之前的五代十國太混亂了,很是擔心自己搶來的宋朝江山也坐不穩。於是,在某個冬天的夜晚,趙匡胤來到丞相趙普家裡,訴說了自己心中的鬱悶。趙普認為:“之前局面太亂主要是各個地方的政權太大,軍隊太強造成的。只需要奪他們的權,扣他們的錢,收他們的兵就好了。”趙匡胤當時就恍然大悟了。

普回答:“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鑑》

按照趙普的分析,奪權是第一步,權不好收的話就扣錢嘛!沒有軍餉,有兵也沒用。所以從方法策略上來說,趙匡胤沒有必要直接殺他們,而應該是採取:誰不聽話扣誰錢,給你小鞋穿,讓你過的很不舒服,乖乖的逼著你把軍權交出來。

  • 三、總結

對於當代的我們,“杯酒釋兵權”可以當做一個職場問題來看待。對於員工的升降、調配等問題,領導應該像趙匡胤一樣站在下面的人角度考慮,儘量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同樣,作為員工也不能死叫著某一方面的利益不放,更不能脫離上級的管控。穩定和諧的職場氛圍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鉗工雕歷史 越雕越精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