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邦的“白馬盟誓”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有可比性嗎?

大馬哈魚12


漢高祖劉邦,曾經在自己死前立下過一道白馬之盟,而宋太祖趙匡胤,生前也有過杯酒釋兵權,從兩者的性質上來看,兩者區別不大,都是削弱權臣的權力,但在一些細節上,兩者的差距又都挺大的。

劉邦立下的白馬之盟,是在建國一段時間以後,也是在劉邦去世以前,這段時間,劉邦已經把異姓王基本掃蕩乾淨了,韓信等曾經有可能功高蓋主的將領也都被害死了,這時候大漢王朝已經基本穩定,除了劉邦的皇后,呂雉呂太后聯合外戚差點竊取劉氏漢王朝以外,朝廷上下,大臣之中也沒有太多的威脅。

宋太祖趙匡胤就有些不一樣了,趙匡胤登基以後,茶不思飯不想,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對將領奪權,如此一來,大宋天下才能真的安穩。於是乎,趙匡胤聯合了昔日的手下,召集了一場宴會,宴會之上,趙匡胤將大門一關,聲淚俱下,暗示將領們放下兵權。如此一來,將領們若是不放下兵權,結局也只有被殺,因此,將領們的選擇很固定。當然了,這也是一場趙匡胤與眾將領之間的博弈。

從本質上看,這兩件事,目的都是為了集權,加強皇權,削弱將權,這也是歷來封建王朝的皇帝都要做的。

建立新的王朝以後,不管是哪個王朝都不能免俗,總是要針對權臣付諸一系列措施,多少都要有些動作,在這些人中,最嚴重的當屬朱元璋,朱元璋手段殘酷,直接將眾多將領,功臣全部砍殺,前後殺死的各級官員,家屬加起來一共也有十餘萬人。

除了朱元璋就是劉邦,劉邦在白馬之盟之前,也是先將異姓諸侯王一個個逼反,然後率兵一個個將這些異姓諸侯王擊敗。

劉邦的白馬之盟,說起來也只算得上是一個預防措施,因為在白馬之盟以前,異姓諸侯王就已經被斬盡殺絕了,立下這麼一個盟約,更多的也只是為了預防此後再出現異姓諸侯王奪權的事情。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一個奪權的措施,如果沒有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也少不了對這些將領刀劍加身,幸好杯酒釋兵權已經讓將領放下了權力,若非如此,想必趙匡胤也只能將各級將領一一處決掉了。

杯酒釋兵權與白馬之盟,本質上來講都是集權的措施,只是兩者在實行背景,以及操作細節上都有不同點而已。


魏青衣


以我之見,漢高祖的“白馬之盟”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同之處在於漢高祖的“白馬之盟”是對於同姓諸侯和下手將領,而“杯酒釋兵權”則是對軍隊高層領導

白馬之盟 是漢高祖在位時於劉氏諸王以殺白馬的方式訂立盟約,其內容如下

1.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2.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杯酒釋兵權 則是宋太祖通過酒宴威逼利誘高級軍官交出兵權,究其原因在於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亂局,以此加強中央集權而制定的策略

總結 漢高祖白馬之盟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中華大一統王朝,但宋太祖的以文御武,文官坐鎮中央,致使宋朝喪失了積極向外拓展疆域的精神


景粼玖序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盟誓”說的是“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說的是“武將可以貪汙,不可以貪權”。

這兩件事可以說有點可比性:它們的真實性都是存疑的。

劉邦可能根本就沒有和大臣達成什麼“白馬盟誓”,這可能是後世為了防止外戚或者權臣干政而偽造的“善意的謊言”。這件事說起來話就長了,我們只需認定:如此重要的大事件,史書上完全沒有記載,都是劉邦死後、呂雉開始膨脹之後,才有大臣開始提的,而且每個說法都不一樣。並且,燕王盧綰可是劉邦晚年親自冊封的一位異姓諸侯王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也不是這麼輕巧的,縱觀中國歷史,不殺功臣的開國之君有幾個?趙匡胤為了避免這種悲劇,不知花費了多少心思呢,難道真的一杯酒就能解決君臣之間的矛盾?“杯酒釋兵權”是解除了部分大將的兵權,但是隻要士兵還在,將軍就會在,趙匡胤只能喝完這杯還有三杯了。

至於其他的可比性,可能有很多,也可能沒有了。


國史通論


大家好,我是幻海塵封,非常高興與大家一起討論分享這個問題,下面是我的答案:古人講以信為本,作為君王固然有其無奈的一面,但是白馬盟誓和杯酒釋兵權是可以從側面看出二位君王的人品和在部下心中的威信。

白馬盟誓

白馬盟誓,是在劉邦打敗英布後,箭傷復發,劉邦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又害怕自己死後諸侯王造反,然後想出的這一個辦法,殺了一匹白馬,端著馬血讓大臣們起誓永遠輔助劉家子孫,不得有二心,從此就有這句“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白馬盟誓是在劉邦晚年仍不放心自己死後怕有人造反,然後想出的一個法子。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發生在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發生的,此時趙匡胤還是壯年剛剛當皇帝不久。宋太祖是一代英明的仁慈之主,他不捨得將自己手下追隨自己開國的功臣殺掉,又不得不面臨開國帝王必須面對的難題,所以採用了這種柔軟的辦法藉著酒醉與部下交心獲取部下諒解,讓自己的部下放棄高官,安度一生,子孫富貴的方法。

總結

二者對比,可見宋太祖在部下心中威信是極高的,部下相信他不會做兔死狗烹的事情,所以才紛紛放下手中權力。而漢初劉邦部下接連造反,可以看出,劉邦在部下心中的威或許很高,但是信卻很少,他們是不信劉邦會讓他們安度晚年富貴一生的,既然有了猜忌自然要紛紛反抗為自己謀得出路,所以才有了漢初諸侯王接連起兵造反。


幻海塵封


歷朝歷代的朝廷,都有兩個重要的使命,一個叫安內,一個叫靖邊。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朝之後,內部勉強算是安定了。劉邦想要完成靖邊的使命,就發動了對匈奴的進攻。劉邦出師的時候,可以說是自信心爆棚。劉邦是馬上得天下的皇帝,他的大漢江山,不是撿來的,是經過亡秦滅楚兩場大規模戰爭打出來的。

劉邦的開國精銳部隊,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都擁有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劉邦以為他很快就能完成靖邊的使命,沒想到掉進了匈奴人的包圍圈。劉邦為了活命,給匈奴人送錢送女人,可以說是備受屈辱。這場戰役,史稱“白登之圍”。白登之圍,是劉邦人生最大的恥辱,或者說是汙點。

白登之圍的恥辱,劉邦到死都沒有洗刷掉。一直到了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手上,大漢朝才洗刷了白登之圍的恥辱。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漢武帝慧眼識英雄,發現了衛青和霍去病兩個名將。

宋朝開國之後,趙匡胤一直在忙著安內的事業。趙光義接過哥哥的槍之後,就想完成靖邊的歷史使命。趙光義率領著大宋開國精銳,向契丹發起了猛攻,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場戰役,宋朝輸得很慘。宋太宗趙光義差點被打死了,非常狼狽地逃了回來。從那以後,宋朝就一直沒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趙光義人生的這個恥辱,一直也沒有洗刷掉。

圖為陳道明老師飾演的劉邦劇照,感謝原作者陳道明老師

李世民剛剛登基沒多久,連年號都來不及改,突厥人就打上門來了。突厥的鐵騎打到了大唐首都長安的大門口,李世民沒辦法,只好和突厥人簽訂了著名的《便橋之盟》。《便橋之盟》是李世民人生最大的恥辱,或者說是汙點。

在簽訂了恥辱性的城下之盟以後,李世民勵精圖治,積攢實力準備洗雪恥辱。三年之後,李世民向突厥發起了反攻。這一場戰爭,大唐軍隊在李靖和李績等人的指揮下,進展非常順利。大唐軍隊勢如破竹,不僅擊潰了突厥主力,還活捉了突厥的頡利大可汗。從便橋上的恥辱,到順天樓李靖獻俘,李世民只花了三年多時間,就徹底洗刷了恥辱。

劉邦的恥辱,要曾孫子才能洗白。趙光義的恥辱,到宋朝亡都沒有洗白。李世民的恥辱,為什麼能這麼快就洗白呢?這件事情,就得說一說劉邦、趙匡胤和李世民建國之後對功臣,尤其是對武將功臣的處理問題了。

劉邦開國之後,對武將採取了打壓和打殺的策略。彭越被殺了,韓信被劉邦打壓。大漢開國戰爭中最能打的韓信,在白登之圍前一年,由於害怕劉邦殺他,和劉邦離心離德,跟匈奴人勾勾搭搭。劉邦打匈奴,肯定是指望不上韓信,所以才要自己帶兵親征啊。

打壓功臣的舉動,很難說誰對誰錯。劉邦打壓功臣的舉動,讓功臣們跟朝廷有了芥蒂。劉邦不信任功臣,功臣也不願意為朝廷賣命。拋開打壓功臣的對錯不談,單說打壓功臣的負面影響,就在白登之戰體現出來了。大家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是韓信帶兵與匈奴決戰,他會犯輕敵冒進,中敵人埋伏這種低級錯誤嗎?

圖為張豐毅老師飾演的李世民劇照,感謝原作者張豐毅老師

趙匡胤開國之後,搞了一個大派對,把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們召集到一起喝酒。趙匡胤這頓酒,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杯酒釋兵權之後,經過戰爭考驗的名將們,個個成了富家翁,他們的部隊,都收歸朝廷統轄了。

杯酒釋兵權事件,讓朝廷加強了實力,避免了武將尾大不掉的現象,從這個方面來講,是有積極意義的。凡事興一利,必有一弊。名將們回家抱孩子了,部隊就得交給那些差一點的將軍統轄。重文抑武的策略,有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要打仗的時候,沒有將才可用。

能當皇帝的人,未必會打仗。劉邦御駕親征,差點就回不來,就證明了這一點。趙光義打仗的功夫,確實不怎麼樣,所以才會在契丹的交戰中吃了大虧,差點就回不來了。

李世民跟劉邦和趙匡胤他們不一樣,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並沒有清洗打壓開國名將,而是讓名將們繼續統兵,向突厥發起猛攻。大唐將士與突厥決戰的時候,李世民沒有像劉邦和趙光義一樣親自上場,而是留在後方搞後勤工作。

圖為陳建斌老師飾演的趙匡胤劇照,感謝原作者陳建斌老師

大唐與突厥的這場決戰,出動的兵力並不多,只有十萬左右。這一場戰爭的勝利,是典型的名將高超指揮藝術的勝利。李靖在後方糧草補給還沒有完全上來的情況下,率領三千騎兵,襲擊了定襄,取得了定襄大捷。

定襄大捷之後,李靖和李績等人,又屢出奇兵,襲擊了突厥的王帳。大唐與突厥的這場戰爭,從出兵到抓獲頡利大可汗,只花了幾個月時間。不到半年的功夫,就解決了突厥邊患問題,這樣的閃電戰,換另外一個人去指揮,是非常難辦到的。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李世民也像劉邦或者趙匡胤一樣,讓經過開國戰爭考驗的李靖和李績靠邊站,再換幾個差一點的將軍統兵出征,他們能像李靖一樣做到閃電戰嗎?如果做不到閃電戰,就只能等糧草輜重都運上來之後,與突厥人打消耗戰了。真要這樣打,誰勝誰負還真是未可知也。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名將,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劉邦和趙匡胤家族,把開國名將弄下去了,換一些差一點將軍統兵,這是他們靖邊失敗的主要原因,沒有之一。李世民不打壓開國名將,讓名將們出征,是獲勝的主要原因,沒有之一。對於劉邦和趙匡胤家族來說,打壓功臣確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們做了打壓功臣之事,就必須承擔打壓功臣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月夜luck


歷朝歷代,開國皇帝和功臣的關係都是一個難題。

漢高祖白馬盟誓

劉邦開國初分封了一批異姓功臣做諸侯王,但不是一家人他就放不下心,後來逐一地將這些異姓王剪除,這個過程免不了心狠手辣,最終諸侯王都換成了同姓兄弟。

做完這些他還是不放心,怕他死後異姓大臣會捲土重來,所以他殺了一匹白馬,讓大臣們發誓說“非劉氏而亡,天下共擊之”,就是要徹底斷了異姓為諸侯王的路。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是靠黃袍加身政變當上的皇帝,上位初政局還不穩定,他當然擔心手握兵權的功臣起兵再反了他。

在一次和功臣的聚宴喝酒,觥籌交錯中,趙匡胤開玩笑似的透露了自己的心思,那些功臣也都是人精,第二天上朝就紛紛交出了兵權。

不過當初酒宴上,趙匡胤許諾給功臣們的好處,之後基本都兌現了,給他們派到一些肥差上,和皇家聯姻等等。這些功臣都得以善終,君臣關係和睦。

對比來說,趙匡胤做的比劉邦厚道多了。

能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並稱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可以算一個。

漢光武帝退功臣而進文吏

和劉秀一起反王莽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都是功成名就,得享天年。

劉秀是怎麼做的呢?

建國後,他表彰功臣,都給予了他們崇高的官位,但同時解除了他們的實權。

另一面,他恢復西漢察舉制,重建太學,選拔出很多儒生文吏,填補原先功臣們佔據的職位。

劉秀既防止了功臣和自身產生衝突,又保全了功臣及功臣家族,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也沒有像劉邦那樣“狡兔死,走狗烹”,與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可並稱古代處理功臣問題的典範。


雲上歷史


我覺著兩者差別很大,劉邦是在滅了諸異性王后殺白馬而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是想以此控制諸大臣的權為,來加強劉氏中央集團的鞏固,是帶有威脅強制性的,此盟不久劉邦死後,呂后首先違背了此盟,大封諸呂為王幾乎呂家控制了朝政,呂后死後幸有周勃,陳平設計滅了諸呂,正如劉邦生前所言興劉者必勃也,劉邦出自於草莽,對待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哥們,是以殺戮結束的。而宋太祖趙匡胤則不然,杯酒釋兵權做的多麼好,鑑於唐朝的藩鎮割據,五代時走馬燈般更換朝代,天下人誰都想做皇帝,宋太祖對自己的寶座也感到憂患和不安,但他不是採取霹靂手段,而是把幾個位高權重和他一起創江山的重臣召集在一起,用談心的方式說出了問題的嚴重性,諸大臣驚出了一身冷汗紛紛跪地,求陛下給他們指出一條生路,宋太祖也沒有虧待他們給他們沒有實權的高官和厚祿,子女聯姻,以示共富貴,有宋一朝很少出現藩鎮作亂,把兵權集中在中央禁軍手裡,同時也出現邊境虛弱的弊病,宋太祖仁德之君也。謝謝。


韓I949


完全沒有任何可比性。

首先,白馬聯盟是劉邦的無奈之舉。漢初為了擊敗項羽,劉邦給予哪些投靠他的人非常高的待遇,而當政局穩定時,這些功臣又成了國家不穩定的定時炸彈。功臣們都想列土封疆。

所以老劉就用這樣一個方法來穩定他們,意思是,諸位兄弟,老劉我也知道你們都想要成為大王,而且我也不能怎麼樣你,比較你們手裡的兵不聽我的話。但是呢,我是真的不想給,也不能給,不如這樣,美女財寶土地你們順便拿,只要不封王,幹什麼都行。

而宋太祖呢,表面上是,大家喝喝酒,談談事,你們這些驕兵悍將是國家不穩定的分子,本想一了百了全殺了,但是念在舊情,你們回家當個富家翁,快快樂樂一輩子好不好。如果你們不聽話,看見外面的刀斧手嗎,就是為你們而準備。

所以呀,一個是無奈¬_¬`,一個是給面子,你說一不一樣。


鄉人談歷史


古代的開國皇帝,在為人處事方面,其實都有著不少的相同之處。比如說每個開國皇帝,都會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頭疼。畢竟功績太高,賞賜的獎勵越多,那很有可能就會出現擁兵自重的情況,但是不給獎勵的話,那也沒有辦法服眾。

所以歷朝歷代的君主,對這些開國功臣們,都是非常頭疼的。所以《史記》記載,劉邦在開國初期,就斬了不少異姓王,在自己死前還定下了白馬之盟,宣佈非劉氏不準稱王,否則天下群起而攻之。

而宋太祖在稱帝之後,面對這些和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則要比劉邦好一點,沒有直接動武,而是給了他們一個選擇的餘地:喝完酒交出兵權,大家快樂享受後半生。而這兩個行為,是一樣的麼?筆者認為,其實是相同的。

一、他們的手段和態度不同,但是目的相同

劉邦在對待功臣的態度上,其實和趙匡胤是有著很大的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他們兩個人的經歷上。劉邦我們都知道,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身份,將這些異姓王功臣們收入旗下。

所以在對待他們的時候,很大程度上,關係都是作為上下級的關係。再加上他們當時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勢力,而這些勢力又不受劉邦的控制,那劉邦為了避免日後被他們控制自己的子孫,那肯定就是選擇殺之而後快了。

但是趙匡胤不同,根據《宋史》的記載,他本身在還沒有黃袍加身之前,就是一路打上來的禁軍統帥。而在陳橋兵變之後,支持他的人都是誰呢?當然就是他在軍中那些老下屬老夥伴們。在這裡,就和劉邦出現了差異了。

劉邦殺的,幾乎都是異姓王,但是對待老鄉和那些一開始就跟著他的人,他還是很寬容的。而在趙匡胤這邊,一開始跟著他的人,就是幫助他稱帝的人。所以在感情上,他雖然擔心這些老朋友擁兵自重,但是又不好意思先下手動武,不然在外界看來,就是你老趙對不起幫你的兄弟,讓天下人恥笑。

所以他們對待開國功臣的態度,就決定了他們使用的手段。劉邦是要將那些異姓王斬了,徹底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消除隱患。然後將那些老實忠誠的老鄉們,選為大臣安心輔佐自己的孩子們。而宋太祖雖然目的和劉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安穩。

但是因為他們都是自己的老友的原因,所以他沒有選擇直接動武,而是選擇用較為緩和的方式,讓他們半自願地交出兵權。他們的後代,還是可以在北宋擔任比較重要的職位。可是他們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子孫們,能夠將自己的天下延續下去。

二、兩者的性質相同

白馬之盟的盟約,其實是一種半永久性的威脅。我們都知道,內容上,劉邦規定除了劉家人,其他人都不準稱帝,不然天下人都要共同攻打他。本質上這是什麼?是一種對那些異姓的人的威脅,是帶有一種強制性的逼迫。而此後違背了這個誓約的呂后,哪怕利用自己是劉邦的妻子的身份,都還是被陳平和周勃起兵消滅了。可見這個盟約的約束性,是很強的。

但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性質雖然看起來很柔和,但是背後的也是一樣強硬的。他用的,是用一種朋友之間比較交好的方式——

聚會喝酒,並且在宴會上,借一種比較緩和的氛圍,來和自己的老朋友們說這種比較嚴肅的問題。

本質上,還是比較柔性的解決方法。或者說,在他處理這種事的方法上,並不像劉邦那樣,沒有事前準備就直接動手了。當然,在場的武將在聽見趙匡胤的提議之後,都選擇了接受建議,乖乖將自己手中的權力交出來,讓自己的孩子入朝,而自己在家中安度晚年。所以我們也沒能知道,要是不接受趙匡胤的建議的話,會是什麼樣?

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可以說殺伐果斷,對這種事是輕車熟路。而在《宋史》中記載,當場的老朋友們,更是聽到之後直接跪下。這兩點一結合起來,其實趙匡胤背後的手段就很明顯了。如果不答應,也不是問題,但是他背後的安排,很有可能就會讓老朋友的家族就此消失。從在場武將的反應來看,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這個相處了幾十年的朋友,會做出什麼事。

所以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性質,其實和劉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表現的不是那麼明顯,另外一個是直接把不準兩個字,貼在了你眼前而已。


元哥說歷史


漢高祖劉邦和宋太祖趙匡胤都是為加強自己皇權統治,鞏固自己江山而採取的兩種不同方法是他們共同之處。不同之處也有:漢高祖劉邦的“白馬盟誓"針對的異性諸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針對的開國武將、軍隊高層。前者沒削弱軍事實力,後者猜忌打壓武將、重文輕武削弱了宋朝軍事實力,也埋下了宋朝滅亡的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