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讀《三國志》的時候,哪個與《三國演義》有出入的情節最讓你震驚或意外?

冫礦泉水冫


劉備娶親弄假成真,《三國演議》小說裡描寫諸葛亮力主劉備往東吳成親,還用了許多錦囊妙計,諸葛亮儼然是成竹在胸,而《三國志》裡記載的卻是諸葛亮力勸劉備不要往東吳成親,因為太危險了,龐統原先在孫權手下任職,後歸劉備,一次劉備和龐統閒談,問龐統說:“你曾經在孫權手下任職,我曾聽人說當時周瑜勸孫權要加害於我,有沒有這回事?”龐統回答說“有這回事”。劉備聽後感慨說:“英雄所見略同,當時孔明力勸我不要親自去東吳,我認為曹操在北,疆場未靖,孫權必不敢貿然加害於我,所以敢去東吳,其實孔明勸我不要親自去東吳,乃萬全之策”。


為小人物立傳


讀了西普初期由史官陳壽所記載的歷史書《三國志》及元朝末年的小說家羅貫中所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我覺得羅貫中所寫的赤壁之戰的事件和三國志及一些歷史書所記載的赤壁之戰的事件的出入十分大,讓我感到震驚和感到意外。我一方面十分佩服羅貫中的文采及他將赤壁之戰寫的十分精彩,但另一方面我覺的小說永遠是小說,它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而歷史書就比較嚴肅和比較真實一些,但沒有小說那樣有趣味性。

在赤壁之戰中,像諸葛亮舌戰群儒及他用激將法智激周瑜。還有黃蓋用苦肉計,叫前來探望他的好友闞澤幫忙向曹操獻書,以及孔明的設壇借東風和龐統獻計。這些事件都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純屬虛構的精彩情節。

三國演義在赤壁之戰中另外有些情節也是張冠李戴和移花接木,例如像蔣幹這個人物,並非無中生有,歷史書是有記載的,但是蔣幹到周瑜的軍營探望時,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而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之後他才去看望周瑜,那是在公元209年。

另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中寫的草船借箭,這件事也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而是更晚的公元213年,而且借箭的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魏略》中卻記載說,它說孫權不是乘輕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將船掉過另一邊來讓曹軍的箭來射,使得大船二邊平衡,然後載著無數支箭安然回去。


黃昏客


在《三國演義》中,審配是作為袁紹麾下著名的謀士,在袁紹死後死守鄴城,哪怕是在城破後也誓死不降曹操,最後被曹操所殺。

三國演義當中的審配很多時候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不但能給袁紹出謀劃策,還能忠義守節而死,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正面形象了。

直接或者間接死於曹操之手,給讀者感覺是曹操打壓異己,嫉賢妒能,沒有容人之量。

但是看了三國志之後發現,審配不但名不副實,而且是袁氏陣營崩潰的罪魁禍首之一。

1、許攸叛逃是審配導致

許攸和審配在袁紹麾下時,兩人不合,但是估計互有勝負。但是審配竟然在袁紹代領許攸等人前往官渡和曹操戰略決戰之時,憑藉自己留守鄴城的有利身份,把許攸的家人捉了,準備判刑。

許攸家人貪財枉法估計被抓了個正好,審配不顧大局,反而要嚴加判處。這一來直接逼反了許攸。許攸叛逃曹操,把袁紹軍中虛實全部抖了出來,這才導致了烏巢之敗。袁紹官渡戰敗後十萬餘人只剩八百人逃回河北,審配就是罪魁禍首。

有人說,審配這是秉公執法,沒有毛病。

以史為鑑認為,要是審配一生清廉,厭惡貪贓枉法,從嚴執法自然無話可說,但是三國志記載曹操在攻破鄴城後從審配家裡查獲財物以萬數,可以說家財萬貫了,說明審配也不清廉啊。

“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三國志》

2、審配導致袁氏分裂

袁紹死前,本來有意讓袁譚繼位,但是審配同其他幾位謀士郭圖、辛評都不和。這老幾位和袁譚關係好。

因此審配故意矯詔和自己關係好的袁尚繼承袁紹位置。

這讓袁譚和郭圖等大怒,審配此舉直接導致兄弟相殘。

要不是袁譚、袁尚、等人互相攻打,曹操還沒那麼容易統一北方。

審配這樣一個自私自利的小心眼,再加上家財萬貫,簡直顛覆審配在《三國演義》中正直剛烈英勇就義的形象了。

我是以史為鑑,歡迎大家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