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皇帝如何處理他們關係?

中國古代的婚姻主要被賦予傳承子嗣的功能。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皇帝就會不加節制的擴充後宮。西漢皇室的婚姻制度疏闊,不講門第,不講等級,突出表現在納妃不論貴賤,不重貞操,不論行輩,具有相當程度的開放性。

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皇帝如何處理他們關係?

首先,選納后妃的主要條件是以色藝取人。如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再如漢武帝的李夫人。漢武帝非常喜歡音律,李夫人的哥哥恰好知音律,善歌舞,深得武帝的歡心。一次"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漢武帝非常喜歡,立即封了夫人。李夫人寵冠後宮,併為劉徹產下一子即後來的昌邑王劉髆。但是李夫人的命太薄了,入宮不久就生了病,臥倒在了床上,容顏憔悴。漢武帝多次去看望她,她都用被子矇住頭,拒而不見。《漢書·外戚傳》載:

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託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於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憫)錄其兄弟哉!

李夫人果真聰明,如其所料,其死後,被追封為皇后,他的兄弟得到重用。漢武帝對她是思念至深,並且招來方士,讓李夫人還魂,以解相思之苦。"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上又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李夫人的想法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皇帝與后妃之間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

其次,帝王對姬妾的寵愛絕不會凌駕於政治利益之上。如《史記·張良傳》載,劉邦最寵愛戚夫人,想要立戚姬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但是當他看到劉盈的羽翼已經豐滿,無法除掉時,為了政局的穩定,放棄廢立的想法。並對戚夫人說,呂氏真乃主矣,並作歌來表達其無奈又擔憂的心情。再如,漢武帝的鉤弋夫人。漢武帝寵愛鉤弋夫人,並且想要立她的兒子為皇帝,"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但他吸取了呂后擅政的教訓,"以其年稚母少,恐女主顓(專)恣亂國家,猶與(豫)久之。"最終藉故將鉤弋夫人送到了掖庭獄,賜死。後武帝問左右:"外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是非而曹禺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有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嬌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這就是典型的"殺母立子",漢武帝對鉤弋夫人雖然寵愛,但與江山社稷相比較,鉤弋夫人卻又不足掛齒。"主少母壯"極易形成女主專權,外戚橫行,所以漢武帝為了政權的穩定,毅然將鉤弋夫人賜死。

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皇帝如何處理他們關係?

再次,妃嬪輔佐皇帝,成為皇帝的賢內助。有的后妃知書達理,時時規諫君主。成帝時班婕妤。入宮以後漢成帝非常寵幸她,不僅因為班婕妤的美豔,更因為班婕妤飽讀詩書,通曉古今。漢成帝為了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製作了一頂大輦,想與婕妤同乘,但是班婕妤都依禮相拒。"辭曰:'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好。'"可見班婕妤與漢成帝是亦師亦友的夫妻關係,班婕妤用她的賢德來影響漢成帝,希望他成為一位明君。但趙飛燕姐妹入宮,媚惑君主,漢成帝逐漸冷落班婕妤,趙氏姐妹也刁難她。"鴻嘉三年,趙飛燕譖告許皇后、班婕妤挾媚道,祝詛後宮,署及主上。許皇后坐廢。考問班婕妤,婕妤對曰:"妾聞'死主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成帝聽到班婕妤的話,憐惜她,賜給她百金。班婕妤為了自保,"求共(供)養太后長信宮,上許焉。婕妤退出東宮,作賦自傷悼"。

有的后妃成為皇帝忠誠的侍衛,救皇帝於危難之際。漢元帝有一次去觀鬥獸,誰料一隻大熊跑出了獸圈直奔元帝的坐席。左右的侍衛皆驚慌逃開,只有馮婕妤捨身營救,縱身撲向了元帝擋住了大熊,使元帝倖免於難。

皇帝對妃嬪與對皇后是大不同的,皇后是一個家庭的女主人,在家中有絕對的話語權與權威,因而她們會直接而且理所當然的插手管理家中事物,皇帝也將後宮中的事務交給她管理,充分體現"男主外,女主內"。但是,嬪妃只是皇帝的妾侍,她們對家中的事務沒有話語權、參與權,皇帝對色衰的皇后不會廢黜,然如果妃嬪色衰,那麼她們就再也得不到皇帝的垂幸,只能在宮中孤老終死。

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皇帝如何處理他們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