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 餘歡水十年前曾打算創業外賣平臺

「最近有個熱播的網劇《我叫餘歡水》,一開頭講的就是主人公在十年前打算和朋友一起創業做一個外賣平臺,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現在看來,要是當年餘歡水真的成功了,那現在商家的日子可能會好過一些。」

美團和餓了麼兩家外賣平臺最近的態度出現了一些鬆動。

4月15日,美團外賣表示將對武漢部分商戶返還佣金。具體情況為公司將在武漢推廣“商戶夥伴佣金返還計劃”,對武漢範圍內優質餐飲外賣商戶,尤其是經營情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商戶,按不低於3%-5%的比例返還外賣佣金。部分在疫情期間受影響較大的武漢新老優質商戶還會獲得3個月的佣金調減優惠;除此之外,此前餓了麼也決定在全國80個城市為餐飲企業提供免費的戶外廣告機會。

而外賣平臺受到的非議之聲卻並沒有因此而平靜下來,仍然有包括餐飲企業、相關協會和其他商業零售企業對外賣平臺的高佣金表示不滿。

說到底,外賣平臺的佣金究竟是市場行為,這其中一定與互聯網企業包括送貨員、程序員在內的高人工成本有關。近日美團也稱美團外賣從誕生以來,持續虧損五年,即便在剛剛盈虧平衡的2019年,四季度外賣平均每單利潤也不到2毛錢。

但更重要的是,平臺為商戶提供服務的價格,最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即外賣平臺在行業內的競爭充分程度。

眾所周知,繼百度外賣2017年夏天被餓了麼收購之後,有全國範圍有影響力的外賣平臺就剩下了餓了麼和美團兩家。

其實,平臺和商家的關係並不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問題,這個問題伴隨著整個商業化、市場化的歷史進程。在傳統商超一統天下的時代,有供應商和零售渠道的矛盾;在百貨或購物中心領域,有品牌和商超運營方的矛盾;在互聯網電商時代,同樣有平臺和品牌的矛盾。傳統商超被供應商詬病的是“上架費”,購物中心被詬病的是“漲店租”,電商平臺被詬病的則是“二選一”。而這些矛盾在本質上,和外賣平臺與商家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區別。

但幸運的是,在傳統領域在行業內競爭的平臺型企業還“不夠少”,而且在線下,平臺的絕對話語權和渠道影響力還沒有線上那麼大。

那麼,為什麼現存的外賣平臺會這麼少呢?疫情發生以來,不僅僅是餐飲企業,包括一些傳統零售超市、商場也都嘗試尋找新的外賣平臺。比如有的餐飲企業通過自己的企業公眾號向消費者營銷,並由餐飲企業自己的員工提供送貨服務;比如有的商場通過自己的社交賬號提供外賣服務,服務周邊3-5公里的消費者;有的中小餐飲企業為了節省外賣平臺抽取的佣金,推薦用戶通過電話等其他形式下單,他們願意為這部分用戶提供全單15%的優惠——這意味著平臺對他們的抽成在15%以上。

但是,以上這些目前還僅僅是嘗試,我沒有看到哪一種模式有很好的推廣效果,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們想出來的辦法都沒法替代平臺,因為單個企業提供的服務根本不能被稱為“平臺”。

人們在使用外賣平臺時,大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要消費什麼,平臺給他們提供了眾多的選擇,這才是平臺的魅力和價值。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消費場景:先打開手機裡的平臺App,再思考我需要選擇哪個品牌。而這種提供海量消費選擇的能力,是單個企業平臺所不具備的。

因此,在沒有真正的平臺足以與現有的外賣平臺競爭之前,沒有更好的市場手段促進平臺全面降低佣金。如果平臺認為他們的收入最終真的不能支撐他們的運營成本,那麼外賣平臺模式可能最終將走向消亡,他們畢竟是逐利的企業商業行為,市場是唯一值得尊重的標準。

最近有個熱播的網劇《我叫餘歡水》,一開頭講的就是主人公在十年前打算和朋友一起創業做一個外賣平臺,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現在看來,要是當年餘歡水真的成功了,那現在商家的日子可能會好過一些。


我要餘歡水。


閆巖/文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