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们

崇祯帝在万岁山上吊自杀之前,曾把三个太子召到身边来,令他们改穿民衣,同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到:“万一生还,一定要竭尽全力光复社稷。”然后这三个太子仓皇逃出宫。后来,反清复明的浪潮不断,这三个皇子成了复明者的利器,也成了初朝廷的心病。这就是所谓的“朱三太子”的来历。

自太子出宫后就没有了确切的消息。孰料,几个月后南北两地同时出现“太子”的踪迹,天下顿时风生水起。

  1645年,一个自称是太子的人在南京出现。经过多重审问,得知这个十八岁的“太子”是假冒的。这个假冒者,名叫王明之,由于长的像太子,被人利用并突击培训,出来冒充太子。

  谁知南方太子的风波还未平息,北方太子一案又被揭开。在南方太子出现的同时,在北京,一个男子突然光临周奎府第,自称是前明朝太子。周奎不认,并将其交给了当局。经过前明太监,锦衣卫的认证,都说是真太子。但是,因为舆论,政治的原因,这个“太子”被禁收到了狱中。没多久爆发内战,南京失陷。据记载,当清兵南下的时候,那个狱中的“太子”还被救出来被人拥戴过。后来又被豫亲王所得,之后竟没有了消息。


那些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们


谁是“朱三太子”

  南北两个“太子”疑案尚未尘埃落定,又蹦出个前明的“朱三太子”,而且愈演愈烈。这个朱三太子一出现,疑点颇多。

  首先,“朱三太子”之称,不伦不类。其次,崇祯帝自杀后,世传除太子外,尚有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四子永王朱慈焕在世。按皇子辈分排中,第三个皇子,也就是说朱家三皇子,应该是定王朱慈灿,而官家一直在追捕的“朱三太子”,却是朱家第四个皇子永王朱慈焕。最致命的是,“朱三太子”主要活动于康熙时期,此时前明宫中旧臣纷纷代谢,已无人能够为“朱三太子”验明正身。因此,虽多次拿获“朱三太子”,朝廷却始终无法判断真伪。

  1672年十二月,一场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起义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中。为首者叫杨起隆。为壮声势,他自称是朱三太子,定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五更时分,在京城“内外放火,同时举事”。

  杨起隆准备起事的消息当天晚上就暴露了,朝廷开始抓人。康熙帝闻之惊恐,下令关闭京师九门,大行抓捕。虽然最后诛杀了200余名起义者,但是康熙帝最终还是没有捉到杨起隆。


那些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们


  接下来,“三藩之乱”期间,以朱三太子名义搅和的人和事突然多了起来。这些朱三太子,身份颇多,但是都被认定为假的朱三太子。下面还有这些比较出名的“朱三太子”

魏枝叶,男,清朝,云南师宗州(今云南师宗)的一个秀才的儿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九月,昆明人李天极冒入广通县县学,与临安府(今云南建水)的生员朱六非伪造符谶,称魏枝叶是永历帝的孙子,称文兴年号,被贝和诺擒获。

朱一贵原名朱祖,台湾府凤山县人,祖籍福建省漳州长泰县,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移民台湾,是清代的台湾第一个公开复明的人。朱一贵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渡台,居凤山罗汉内门(今高雄县内门乡)。朱一贵侠义好客,豪放健谈。每有客至,他就宰鸭煮酒,述及国事政情,或崇论宏议,或悲伤感叹。康熙六十年(1721年),凤山县知县出缺,暂由知府王珍兼理,王珍把知县职务交由他儿子管理,但王珍的儿子利用职权横征暴敛,向百姓无休止摊派各种苛捐杂税,怨声四起。恰巧这时台湾地震引起海水泛涨,民间谢神唱戏,王珍以"无故拜把"为由,监禁四十余人。朱一贵对满清的压迫剥削、民族政策早怀不满。三月十五日,他与友人黄殿、颜子京、李勇、吴外等十六人聚会拜把,决定武装起义。四月十九日,黄殿、李勇、吴外带了一两百个义士,来到朱一贵家,给朱一贵黄袍加身。叛军队伍迅速壮大,到四月下旬有二万多人,五月上旬又有数万人投奔叛军。到最高峰时,参加叛乱人数达三十万人。六月十六日,清军在鹿耳门登岸,叛军被清军打的大败。二十一日,台wan府城被清军攻破。叛军准备退守诸罗,又遭蓝廷珍伏兵袭击。朱一贵率部退驻下前,再退沟尾庄。七月初六,朱一贵被部下杨旭、杨雄出卖,清军抓获了他。十二月十八日,朱一贵和其它叛军首领一起被送到北京凌迟。朱一贵被俘后,叛军或散或逃或继续抗清,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台湾才复归平静。而出走的杜君英、杜会三父子等人最终也被清军捕杀。咸丰四年(1854年)贵州舒光富起义后,追尊朱一贵为大明德宗兴天广道肃烈宣猷继文桓武景仁庄孝义皇帝(但朱一贵仅自称中兴王,从没称帝)。

朱光富(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满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奉天承命,复明灭清,吊民伐罪,恢复洪基”为政治纲领,以斋教为名号召会众,聚集平民,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杨龙喜诈称朱光富为明帝后裔,尊为大明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发表御札、眷黄、文告,派官委令,痛斥清朝统治者“严派军需,逼捐加赋,……百姓人人切齿,黎庶个个寒心”的罪行。决心“除暴虐,安良善”,“豁免三年粮税,永革加增踩戥”,号召“士农工商,各居正业”。以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朱光富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满清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明统宗朱明月称帝后,追尊朱光富为哀宗感天复道刚启毅功哲文坚武比仁运孝愍皇帝。

朱明月原名张保山,贵州遵义县新舟人。曾办团练,因故被县令拘押。获释后,冒姓朱,取名明月,自称是朱由检第十代孙,前往思南白号军农民起义军大营拜见首领刘仪顺。刘仪顺见朱明月年轻机敏,有胆有识,遂向部属宣称找到了"真主"。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刘仪顺在贵州思南岑头盖拥立朱明月为秦王。后与刘仪顺率白号军西征,攻凤冈、遵义、湄潭、绥阳、桐梓、连连得胜。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白号军推举朱明月为帝,改元嗣统,着力发展生产,积累实力。朱明月立志反清,机敏果敢,虽为贵为义军首领,但常常亲临前线,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撤退时又殿后、掩护部属,深受将士拥戴。号军先后建立了思南岑头盖、荆竹园、偏刀水、玉华山等根据地。清兵剿灭太平天国后抽调四川、云南及贵州的兵力围剿,义军阵地先后被攻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8月,清军唐炯部攻陷上大坪,清军抓获了朱明月突围时并将他凌迟。不久刘仪顺等也跟着被俘杀,起义宣告失败。成功突围等人上尊谥曰大明统宗赞天申道献德元威敏文忠武诚仁知孝质皇帝,不久残余势力被消灭。


那些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们


阴魂不散的“朱三太子”

  经过重重起事。康熙帝已经被层出不穷的“朱三太子”们弄得疲惫不堪。他最终决定做一个了结。他早发觉,朱三太子已成为民间和江湖上反清复明势力的一种号召、一面旗帜,他必须彻底清除他们,不留后患。


那些反清复明的“朱三太子”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