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是的,秦直道在历史上、在世人心里没有终点......

后世对秦直道的评价是: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久、所经地貌最复杂、路面最宽、修路历史最短、筑路难度最大、发生战争最多,也是民族融合最好的一条古代高速公路。史书记载,秦直道主体之外的工程,在秦始皇去世时还没有完工。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据说,由“累累白骨”所建的阿房宫,令项羽在恼怒痛惜中将其付之一炬。而传说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也见证了修筑万里长城,所倒下的无数血肉之躯。秦直道又何尝不是呢?

传说中在工程修建时,无数死去的士兵和民夫,他们的身躯也随着黄土被永远填埋,成为秦直道地基的一部分。所以唐代诗人陈陶才会在《陇西行》中发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叹。可惜,强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在历史巨人秦始皇去世后,秦国便在风雨飘摇中迅速土崩瓦解。

但秦直道却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一路走来,并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和传奇。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它看到的第一幕就是秦朝太子扶苏之死。扶苏因劝阻始皇镇压儒生,被罚到上郡监督直道修建工程。不过扶苏没能看到直道完工,就被弟弟胡亥赐死并自刎在秦直道上。

这是秦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汉代,呼韩邪单于千里迢迢到长安觐见汉宣帝的恢弘行帐,也曾出现在直道上。之后,以王昭君为代表的多位和亲公主,便以孱弱之躯担负起了整个大汉政权的天下太平。

在和亲的日子里,她们迎着风沙,踏着漫漫的秦直道,一步步远离长安,把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随风都抛在了身后。也把青春和生命,永久地留在了草原和塞外大漠。

在秦直道沿线,至今仍有不少与王昭君有关的遗迹和传说。

另外,汉末那位流落匈奴,涕泪写下《胡笳十八拍》的才女蔡文姬,也是怀着无限的凄楚,沿着秦直道踏上归汉的路途。更为传奇的是,秦直道的缔造者——秦始皇,他的遗体最后也是沿着秦直道,被紧急而又秘密地送回了咸阳。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在这里,历史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即便极富战略眼光,而又满腹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对此也是始料未及的。

而蒙冤屈死在直道上的一代名将蒙恬,他的英魂也许还会像生前一般,时时逡巡于他亲自勘测监造的漫漫古道上吧?

所以很多时候,人生,和历史的神秘莫测,竟是如此充满了相似性。

细数两千多年,这条狼烟滚滚、战马萧萧的直道上,究竟还涌现过多少血雨腥风,又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自秦汉三国魏晋直至隋唐、北宋,直道都深刻地影响着汉族中央政权和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

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和车骑将军窦宪,先后率大军北击匈奴,立下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赫赫战功:“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而且,“勒石燕然”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这场战争在后来的三四百年间,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格局:匈奴残部被迫向西迁徙,推动了欧洲板图上马不停蹄的民族大迁徙,也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覆灭。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到了东晋时期,匈奴铁佛族首领赫连勃勃怀着雄心大志,在直道附近建立了统万城,并利用秦直道长驱南下进攻中原,一举攻破晋刘裕占据的长安,并很快拥有了秦岭以北的广大土地。

当然,直道见证了赫连勃勃所创建的大夏国的辉煌,也目睹了在他去世八年后,大夏在北魏拓跋焘铁蹄下的覆灭。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突厥时也曾多次走过秦直道;到了宋代,古道上更是大战不断。但是,秦直道也是一条和平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

它是汉族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突地带,也是两种生存形态冲突的聚焦地。它,因此也被载入了汉匈民族的关系史。被永远记忆,并世代珍藏!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内地的粮食、铁器等通过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匈奴地区,凿井、纺织、冶铁等技术也相继传入了匈奴。而匈奴的骑射技术、生活习俗也随之传入了内地。今天,我们依旧能在秦直道上看到无以数计的和市遗迹,如“白马驿”“车路梁”“百户店”等。

千年以来,它们在漫漫直道上,向后人反复讲述着,那些早已久远的故事。

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晁错,曾上书汉文帝建议招募流民进行移民垦荒,这也使秦直道的周边出现了繁华的景象。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宋代以后,随着秦直道的军事作用的降低,开始了更多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融通。

这条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丝绸之路”的秦直道,因此成为中央王朝连接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成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其实,秦直道在秦时就已经创下了奇迹。

直道和纵横东西的秦驰道以及沟通印度缅甸的保山博南古道、贯穿陕西与四川的栈道等,共同构成了大秦帝国四通八达的交通及信息网络。这在同时代的世界,无可比拟:纵贯南北的秦直道与从咸阳通往各地的秦驰道,总长达到6800公里。而大约四个世纪后,前后相继修建了几个世纪的古罗马道路,长度才达到5984公里。

而且,罗马大道“5984公里”的数字,仅仅是无数条短道相加的总和,就已经获得了“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盛誉,让欧洲人足足自豪了一千多年。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的二百年,华夏大地的秦始皇,仅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已经修建了这样一条横贯南北、700多公里长的大道。而且史书记载,直到秦始皇去世,直道还没有完工——在内蒙古境内“道未就”。

元明以后随着中国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变化,秦直道的实用性不断降低。没有哪一条道路像秦直道一样,有着这么悠久深邃的历史。

千年古道,世事沧桑!

如今,曾经金戈铁马、熙熙攘攘的秦直道像一条漫长的虚线,在大地上时隐时现,不肯向后世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千年风雨的侵蚀之下,很多路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存的残余路面,早已是荆棘丛生、蔓草掩映。

只有嵌藏于泥土深处的车辙印痕,还依稀记述着当年战马嘶鸣、车轮滚滚的情景。

2019年7月的一个雨天,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富县子午岭的秦直道。寂静的山梁上,唯有灌木野草与直道相伴。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子午岭上,只剩下无边的冷清与寂寥。

任凭谁,也无法惊醒历史的喧嚣!在雨滴的敲打声中,直道踏着它千百年来的古老足迹,独自沉寂地依山而行。它满身风雨、步履不息地,把我们抛在身后。一路迤逦着,走向我们视线的尽头,走向它记忆中的远古,和山峦丘壑的深处......

只留下我们,面对着巍巍群山,慨然发思古之幽情。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金马门前集群贤,铜驼陌上集少年”,这是历史繁华而绚丽的典范。

但时移世易,《晋书 索靖传》记载,索靖曾预见到天下大乱,在一个风雨飘摇之夕,手覆铜驼长声叹息:“将来再见到你的时候,你该已经被层层的荆棘深深埋没了吧?”

公元291年,西晋发生了持续十几年的八王之乱,都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铜驼果真隐没在了荆棘蔓草间。追今抚昔,直道的经历又何尝不是呢?在羌管悠悠、寒霜满地里,它看到过秦皇汉武和唐太宗北巡的车马旌旗蔽日,绵延百里;看到过汉朝的铁骑步兵奔驰而过,杀向匈奴腹地;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也看到过将军两鬓的白发,和无数征夫们在月夜洒落的清泪;还看到过和亲公主和蔡文姬在牛马嘶鸣声中的,愁肠百回......后来,它或许也看到过闯世界的汉子,高唱着信天游,信步远去。

走过千年,秦直道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经历过繁华悲壮、看到过世事沧桑。它累了、倦了,退了、隐了!它,不想被喧嚣的尘世再度惊扰。

所以,至今还没有人能完整地走完秦直道。许许多多的谜团,像浓雾一般,萦绕在崇山丘壑间。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在寒来暑往、夕阳朔风中,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太史公司马迁当年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他在《史记》中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固轻百姓力”,是太史公对秦始皇修建秦直道工程功过是非的论断。

但神秘而古老的秦直道,就像矗立在乾陵的无字碑一样,在西风残照里已经沉默千年!一切,都付与他人,作了云淡风轻的笑谈......走过千年,秦直道就是一部煌煌史册。读懂了秦直道,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


秦直道:不可遗忘的辉煌与沧桑(下)

而今,行走在秦直道上,纵无家山黍离之悲,亦当有几分弹指兴亡之叹。燕子矶头、乌衣巷口。那些红廖月、绿杨烟,都像六朝金粉往事一般,随着风雨飘散!在无数的王国陨落,和红颜委顿间,都是些说不尽的兴亡沧桑,与唏嘘慨叹..... (本人原创作品,剽窃侵权必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