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以前几乎被奉为养家教子的圣典,年岁长点的人都能时不时来上几句书中的经典之言。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而在教子方面,尤以《围炉夜话》见长。因为这本是清人王永彬岁末冬日闲散之余,与儿孙晚辈们围坐在炉火边的闲言碎语,经仔细斟酌推敲之后留下的智慧之言。他在原文的开头中写道:

“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王永彬生于乾隆,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在同治年间逝世,享年78。生逢乱世,在西方炮火和文化的强烈攻击下,他能够如此恬淡,如此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并悟出自己的心得,真是难能可贵。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书中当时记下的警语有些对今日的我们已经不再适用,但时至今日,当我们从浮躁的生活里静下来,回过头来看这本经世之作,仍然不乏真知灼见。

近些年,在“孩子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鼓吹下,快乐教育已成为主流,老师已不敢拿起教鞭,全社会兴起对原生家庭的声讨,致使父母的过错被无限放大,似乎孩子的所有过错都是我们家庭和教育的过失所致。现在的孩子,似乎心灵已经脆弱到容不得一丁点儿照顾上的疏忽与管教,只能让他们尽情释放天性,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养。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变得更好更快乐,而是开始变得更不知满足更飞扬跋扈,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犯罪也变得日益严重,目前甚至不得不修改未成年法,加大对他们进行严惩的力度。而这本《围炉夜话》中的一些教子警言,却使我们眼前一亮,惊觉处处是真知灼见,对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如一壶醒酒汤。

从小教孩子养成自己的个人气质

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个人气质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露,如果没有后天的刻意修正,很可能恶习就会伴随终生。而书中写道: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译文:教导子弟晚辈就要从幼年开始,以便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时正直宽大、光明磊落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切记应该保持忧患意识,不能没有自我砥砺的修养功夫。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所以说,教导孩子养成一身正气、落落大方的样子,应该从他们还小时的微小之处就该培养。遇事时时加以纠正,事后让他们懂得反省,这样就能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在理解中渐渐吸收。

因为任何人都反对说教,任何人都反对脱离事实的空谈,而尤其针对还未经事的孩子,他们还不能理解那些道理,那些深刻的道理他们听起来一头雾水,根本不可能真正接受,所以我们还是省省心,不能把自己的愿景当孩子照做的事实。

少时的磨砺都在生活中,并非只有到了学校才开始学习,因此少时的玩是最好的实践与历练,也是最好的成长。

把孩子当人看,孩子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有独立感受的生命个体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需求,也能根据身边的人对待他们的态度调整他们的行为方式,他们的自我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的。我们说一个人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往往是我们能相信他能做成某事,也能承受某种可以承受的压力。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负起某种责任,他也会变得积极向上,充满自制力和正能量,因此,书中指出: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儿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译文:教育自己的孩子应当严格,这样才能用刚正之气来压制住他们浮动的躁气,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对待邪恶阴险的小人,我们可以采取尊重的态度,因为尊敬的态度可以感化他们不正的心术。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现在我们可能最缺失的就是对孩子“严”了,一来是因为现在富裕少子,二来是因为现在专家都在说小时候的经历会造成终生的心理创伤。但是大家忘了,没有承受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受伤。其实我们要做的是鼓励他们约束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如果真的受伤了,我们需要的是帮他们分析、理解问题,找到让他们释然的方法,而不是一切包办,帮他们屏蔽。

从小长到大,谁还能避免受伤呢?主要是看我们能不能面对、如何面对。一个在成长中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成年后走入社会会遇到更严重的问题,那就不仅仅是受伤这么简单了,很可能是抑郁或崩溃。

所以既要拿孩子当孩子看,正确引导他们;也要拿孩子当成人看,给他们信任与尊重,让他们变得自重自爱。

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要用爱来浇灌,还要以严教来让爱浇灌入心

现在大家都反对棍棒教育,但任何事也不能因其不好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家长和老师的小小惩戒都谈之色变。育人重在一个“育”字,因此“育”一定要有一个天花板,让孩子知道不可无法无天,要有敬畏之心,要懂得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蹦跳,不可超出这个界限。

没有界限的人生是无趣的,正如余华《活着》作品中的福贵,在家境优裕衣食无忧的时候,他是个穷奢极欲的浪荡公子,对一切满不在乎,人生似乎没什么意义,而在以后一次又一次失去之后,他却知道了家人温情的珍贵,知道了金钱的重要,更明白了生命的无可取代,一无所有孤身终老的他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珍惜每一个活着的当下,诠释活着的意义。书中写道:

每见待弟子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弟子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较为上达。

译文:那些平常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人,才容易使子孙养成良好的品德;对待子孙姑息迁就的,子孙大多道德行为败坏,这绝对是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一些后辈原本聪明,却忽然做了品德低下的事;一些天资原本愚笨的后人,后来却成为品性高尚的人,这都是父兄教导培养的缘故。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溺爱是爱,但它泛滥成灾,让人避之不及;严爱是爱,滴滴珍贵,点点尽数流进心里,滋润孩子的心田。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而在“教”里不严,则教就只是一种行式,没有孩子切实执行的行为的“教”还不如不教。大家说“严师出高徒”,它的意义就在于此。

“严”并不一定非要打骂,而是言必行,行必果。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一声无声的叹息,都让孩子感到如千钧重担压心头,即是“严”。这样的孩子会认为不达到老师要求,就对不起自己。

对成长中的孩子要一视同仁,不过分溺爱也不轻言放弃

对优秀的孩子,我们不要一味夸奖优待,而使他们生出优越之感,对经常犯错捣乱的孩子,我们也不要一味训斥打压,而是与他们交心,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以一视同仁的眼光对待孩子,不仅是对坏孩子的公平,更是对好孩子的公平。

因为有差别的爱,造就的是离真正健康的人格越来越远的两极分化,最后殊途同归,都可能成为人渣。书中道: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爱之能勿劳乎),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

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译文:当子弟们尚年幼,天性还没有流于浅薄之时,教导则容易被领会施行,应该按照孔子所说的“爱之能勿劳乎”的言辞去教导他不辞劳苦,不要因为过分宠爱放松教导而助长子弟们的放纵心态。当子弟们已养成了坏的习气时,教导就难以被领会奉行,这时则应以孟子“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言辞来培养他们,不要轻易放弃而断绝了子弟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成长中的孩子不管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我们都不能放松其教导。虽然恶作剧不值得提倡,但自视过高、骄傲自满同样是一种恶习,我们不得不防微杜渐。

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当“好孩子”遭遇“坏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坏孩子的错。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都要做到就事论事,使事中的疙瘩都解决清楚不留疑问,不要让疙瘩在任何一个孩子心中像癌细胞一样任意隐留、肿大、扩散。

每个孩子都存在着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用对待甲的方式对待乙,但爱他们的眼光应该是一样的,千万不可厚此薄彼。

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一个厚此薄彼的人,是不能得到人们尊重的,同样,孩子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父母。书中道: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吾所见亦多矣。

译文:刻薄地对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儿孙;不尊敬师长的人,必定没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我见得多了。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许多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含在口里,而对别人的孩子却极其刻薄。这样势利的人,必定没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有,也是口是心非。

这样的人,势必让孩子厌之,但由于耳濡目染,孩子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成为这样的人。当某些恶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察觉不到,往往不以为意,但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却能瞬间察觉并厌恶。如果你不想自己孩子沾染上某种恶习,最好经常自省己身,严格要求自己。

从旷世奇书《围炉夜话》里见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们自省的

《围炉夜话》是一本修身齐家、立德立业的书,全是由一些短小精辟、富含哲理、劝诫世人的小品文组成,其中的为世、处世哲学当然不仅仅限于教子育儿了,对现在缓解焦虑、治愈抑郁的心理问题,以及跳出无效社交、无效努力、扩大舒适区的学习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有许多指导性的建议,这不愧是一本从生到死、包罗人生万象的精辟好书,它能指引我们各个时期、各种状态下的生存之道,以不变应万变。

现在冬日将近,我们也能体会到温暖炉火边,小酒配红泥,爷孙就着氤氲的热气饮下一杯暖胃的茶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人生的无常,享受着存在的真实,互拥着耗过一个个漫长清冷的冬夜的脉脉温情。如此,围炉夜话,刚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