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水終有澄清的一天》選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自選集(少年版)》。

林清玄,臺灣著名散文家,三十歲以前獲遍臺灣各項文學大獎。之後,他相繼完成“身心安頓系列”、“菩提系列”、“現代佛典系列”、“人生寓言系列”,他的作品先後被推為“臺灣最暢銷作品”、“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青少年最佳讀本”、“中學生優秀讀物”,他被海內外譽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他的許多文章被多個國家和地區編入中小學教材,也是中小學語文各類考試閱讀經常選擇的素材。

林清玄的好多文章取材於生活中的尋常事,而又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有寓言故事的風味。先敘後議的文章結構,發人深思的開掘昇華,給人留下了處處洞明皆學問的豐厚哲思。

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讀書是淨化心靈的過程,讀書是聆聽教誨、感悟反省的過程,也是尋找突破、從容釋然、自我超度、自我修行的過程。

林清玄的這篇文章,文風淡雅,如清風拂面,掃去浮躁和煩惱,掬一方安詳面對世間的一切。任他風霜雪雨,我自坦然面對,泰然處之。

掩卷沉思,我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諸葛亮的“非寧靜無以致遠”,陶淵明的“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

世間有太多的不如意,凡事執著,斤斤計較,動輒被外在的不如意而憂心忡忡,甚至延耽自己的正事,終將一事無成,成為挫折的玩偶。

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文中那缸水,隨著時日澄清自是必然,用不用明礬,澄清只是早晚問題。孩子們貪玩惡戲,也是年齡使然,天性所趨。倘若費盡心思去看守,而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耽誤其他的正事、改變既定的目標追求,那就適得其反,事與願違,入不敷出,徒增煩惱,本末倒置了。

索性放手那些不如意,轉而按自己的正常節奏計劃,紮紮實實做好自己能決定的事,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煩惱自會離開,自我也會不斷的提升,豈不更好?

孩子們惡戲攪水,猶如世上諸多的不如意,在紛繁的社會里,我們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忽如其來的波折,有些你根本無法迴避。

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必然的,有些是偶然之中帶必然的,無論我們怎樣的小心翼翼,怎樣的謹小慎微,那些不如意的事遲早會來。

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調整情緒,泰然處之,大不了從頭來過。與其盯著煩心而又無力改變的瑣事,不如轉而向自己能決定,能把握,既定的大目標邁進。

與其執念於不開心,不如選擇自己感興趣,有能力,能成功的方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終將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水終有澄清的一天》文章開頭以清水的來之不易張本:

第三段寫放明礬進去,等兩三天才慢慢澄清。水澄清很難,玩水就會罰站。

第五段一個“全都知道這個教訓”,可見呵護清水的重要和異常地用心,並且極具普遍性。

而第六段一句“但是,不玩自己家的水,並不表示不玩別人家的水。”承上啟下,為下文喜歡惡戲的孩子們攪混水,我們用心看護,異常緊張,埋下伏筆。

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第七段,惡戲的孩子衝進院子,每個水缸都攪一下,然後呼嘯著跑走。用生動形象的動作描寫,寫出孩子貪玩的天性。

第八段,“這可惡的舉動,使我們又憤慨,又緊張”,用栩栩如生的心理描寫,讓我們感覺到當時劍拔弩張,怒目圓睜的對峙場景,如臨其境,惟妙惟肖。

第十段,“這使我們更陷入痛苦之中。”一波三折,又為下篇媽媽解勸我們做了鋪墊。媽媽的一席話,用語言描寫的方法,一個寬容大度,收放自如,從容坦然,參透佛理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接下來,果不其然,十二段“我們聽了媽媽的話……水,也自然地澄清了”,印證了媽媽的話,結構上照應題目和結尾,鋪設成一條線索。

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第十三段拓展開來,由此及彼,延伸到自己被誤解、扭曲、誣陷的時刻,混亂之中,需要的是安靜如實的生活。“當我們的心清明,水缸的水自然就澄清了。”境由心生,世間萬事無不同理,此時,已不是幾缸清水而已,已延伸至一切為人處世,中心由此得以深化,寓意由此得以彰顯。

十四段,由水缸歷歷在目,想到一個潔身自愛的人,“心境就有如水缸的水,來自天地,自然澄清”,“智慧與情境的清明追求,卻是生生世世的”由物及人,以水喻人,給我們折射出一個潔身自愛,追求清澈空明的雅士形象。

最後一段,“只要我們一直邁向更高的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境界決定眼界,態度決定高度;結構上回扣中心,緊湊呼應,渾然一體;情感上步步激情,層層深入,水到渠成;寄寓著追求境界,追求寧靜,追求清明,追求超脫的深刻寓意。

品林清玄散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15段文字讓思想如上梯子

林清玄以其獨特的視角,總能從貌似平凡的生活瑣事,開掘出豐厚的哲理,佛理。

這篇文章看似平淡不驚,選材不奇,娓娓道來,實則內涵著豐厚的生活哲理,嵌入一種遇事坦然安詳,笑對人生,正視挫折的佛理!可謂是短小精悍,意味雋永!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人買了一箱梨,天氣熱怕梨壞了可惜,每天挑幾個最差的吃掉,每天都是如此,最後卻吃了一箱爛梨。

人生亦如吃梨,因為在意每天不開心的事,一輩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陽光一點,你就燦爛一輩子! 珍惜當下,積極快樂!沒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時刻留意不要讓自己栽在壞情緒上。

林清玄很多散文名篇,含義頗深。《水終有澄清的一天》就是其中特別富含哲理的一篇佳作,願與大家共勉!


作者簡介:白恩亮,漢語言文學本科學歷,任教於涉縣原曲中學。99年發表處女作,筆耕不輟。中國現代作家協會、中原詩詞研究會、河北作家藝術家採風學會、邯鄲市作家協會、涉縣作家協會會員,《現代文學作家》特約作家,中國詩歌報第五創作室副主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