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孩子和媽媽一起睡覺既然如此重要,錯過了,就再也來不了

經常聽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之前養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是會伴隨人終生的。

孩子在幼兒時期跟誰待的時間多了、一起睡覺的時間多,性格和習慣也都會比較接近。

所以,寶寶一生的性格是與三歲前和哪位家長陪伴睡眠有關的。

和一位朋友聊天時他說:他的寶寶和他不親了。

朋友帶3歲的孩子去參加婚宴,宴席上有朋友打趣地問小孩:

“你最愛爸爸還是媽媽啊?”

孩子歪著頭思考了一下,奶聲奶氣的說了一句

“最愛奶奶,因為奶奶最愛我”。

朋友大概沒想到會得到這樣一個答案,尷尬的笑了兩聲就轉移了話題。

回家後朋友心裡就炸開了,自己因為平時上班忙,還常常熬夜加班,所以孩子一直是跟著奶奶睡的。

平常孩子表現的就和奶奶親,倆人性格都越來越像,朋友本來就很不舒服了,現在孩子又說出這樣的話,更是讓朋友下定決心要孩子和自己睡。

可是,孩子現在卻不大接受自己,白天跟玩得挺好,可是一到晚上還是跑到奶奶房間睡,怎麼哄都哄不回來。

朋友現在真的很惱心,又很內疚,感覺這個媽媽當得真失敗……

其實,有類似煩惱的家庭不在少數,媽媽們由於工作繁忙、產假短等原因,不得不將陪娃睡的工作交給老人。老人們也出於對媽媽的關心,主動承擔起鬨娃睡的任務,只為讓媽媽睡個好覺,儘快恢復身體。

其實,無論哪種原因,都是出於一家人對孩子的愛,誰都沒做錯什麼,只不過並不知道母親的陪睡對孩子的重要性。

01

從小跟媽媽睡的孩子,性格更優秀

客體關係大師溫尼科特說過:不存在嬰兒,只存在母嬰。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嬰兒都無法單獨存活,嬰兒的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精準地反映母嬰關係的質量。

當孩子還在腹中時,他跟媽媽是一體的,子宮裡那種黑暗溫暖、羊水環繞的環境,讓孩子感到無比的安全。

當孩子出生後,脫離了子宮環境,就需要通過媽媽的愛撫、擁抱、肌膚接觸來重新獲得安全感。媽媽陪伴孩子入睡的過程,也是母子間交流情感的最佳時機。

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但是卻能夠咿咿呀呀地回應媽媽,這說明孩子內心愉悅,有很強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非常非常關鍵,帶著安全感長大的孩子,心中有底氣,因而自信心更足,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強,能很好地融入集體。

02

母嬰關係不良的孩子,內心孤獨、冷漠

記得在高中的時候,班裡有個女孩,一直不合群,顯得格外孤單。

大家排隊領早餐,她永遠都在在隊伍的最後;課上同學們積極踴躍發言,她坐在最後一排,低著頭不舉手;回宿舍後,她遠離舍友,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安靜看書;體育課時,同學們都三五成群一起遊戲,只有她孤獨的站在牆角看著同學們......

那時候我一度以為她有自閉症,可是,她心理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性格上很冷漠、孤僻。

直到後來工作,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是由母親親手帶大的。那些孩子孤僻的性格與童年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在小的時候通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係模式與長大後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

03

孩子跟老人睡,影響心智發育

老人的身體機能逐漸呈衰退趨勢,就算精神頭看著好,但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和年輕力壯的成年人不同的。

老人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同時,吐出來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往往還帶著身體內的病菌,這對孩子的呼吸有一定的干擾,孩子在吸入氧氣的同時,還吸入了老人吐出來的病菌,孩子容易生病。

而且老人的睡眠比較淺,容易翻身,有的呼吸系統不好的話還會打呼嚕。老人起夜比較頻繁,起床的時候往往帶著一連串的咳嗽,這對寶寶的睡眠有很大的影響,孩子也會跟著夜醒。

大家都知道,睡覺的時候各器官的發育比較快,小寶寶要能發育的好,睡眠質量就要高要求,因此最好別和老人一起睡。

04

不要太早分床、分房

有的人,想多陪孩子睡,卻因為生活原因不能如願;有的人,有條件多陪孩子,卻整天想著跟孩子分房。

確實,分床睡也是很多媽媽非常糾結的問題。不過大家需要明白一點:分床、分房是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只要孩子能在3~10歲這個階段完成分床就可以,而不是說一到了3歲就必須分床。

寶寶太早和父母分開睡,可能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母親拋棄了,從而傷害到心靈。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因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而失去信任他人的能力。

所以,3歲前,媽媽們睡覺時儘量多陪在孩子身邊;3歲後,如果孩子對分床很牴觸,那就不要硬逼迫孩子。有時候順其自然,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分床反而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孩子的成長不應該假手於人。爺爺奶奶更多的陪伴也比不上爸爸媽媽陪著一起睡。陪孩子睡覺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小的一個方面。

在家庭關係中,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明顯直接的,千萬不要小瞧和孩子的相處時光,孩子有了父母的陪伴,你會發現他們擁有不一樣的快樂容顏。

作為父母,我們真的要明白,很多時候,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用科學有效的好方法,才能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好更輕鬆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