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企業“撤離成風”?你信了嗎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國的經濟和社會都遭受了不小衝擊。近日,有關外資企業撤離中國的言論引發了各界廣泛深入的討論。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支持經濟全球化,推動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在4月20日舉行的發改委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袁達指出,隨著中國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外資基本盤總體上是穩定的,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經營逐步走向正常,訂單完成情況不斷好轉,外國投資者信心逐步增強,一批外資新項目即將落地,這充分說明中國投資環境的穩定性和堅韌性。


“外資大規模撤離”是真的嗎?

外資企業“撤離成風”?你信了嗎

4月15日,廣西欽州港無人機航拍景象。

據路透社和彭博社的報道,當地時間4月9日,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提到,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迴流的政策是,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按照他的解釋,“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埋單”。

在美國之前,日本產業經濟省也在4月7日推出了一項總額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這一計劃中的“改革供應鏈”項目稱,將花費約合158億元人民幣用於資助日本企業把生產線從中國轉回日本國內或向其他國家轉移,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消息一出,外資是否會大面積迴流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事實上,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帶來的一個變化是,很多國家更加警惕本國供應鏈、產業鏈的安全問題。“外資企業會考慮生產佈局多元化,防範因疫情防控導致邊境封鎖,進而造成原輔材料和中間產品跨境運輸受限等問題。”

“2019年,外資企業的進出口總額是12.57萬億元,佔我國外貿總值的四成左右。部分外資企業還在半導體生產、電子消費產品加工等領域有較大影響力,在我國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龐超然分析說,作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外資撤出的不利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外資大規模撤離是否可信?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表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重要地位不會因為疫情影響而改變,當前也並沒有出現供應鏈、產業鏈因疫情影響向國外大規模轉移的現象。

多位受訪專家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企業調整生產佈局是正常的經濟活動,撤離不是‘腦門一熱’就能做出的決定。”專家指出,外商選擇在一國投資,往往會綜合考慮資源、市場、效率、政策等多重因素,因疫情置這些因素於不顧而選擇大規模撤離,既不符合企業整體戰略,也違背經濟發展規律。

“一旦撤離,企業將面臨高昂的轉移成本,只有在動力非常強的時候才會考慮這樣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洪俊傑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企業在一國長期形成的經營網絡要想實現轉移並不容易,“即使政府出資覆蓋轉移成本,但轉移之後產生的問題,如市場需求小、生產成本高等,政府卻不能進行兜底。”


“用腳投票”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4月16日介紹,據監測,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對全國8700餘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據有關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高峰強調說。


外資企業“撤離成風”?你信了嗎

上海一季度實到外資同比增長4.5%,新增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15家。

外國政府出資呼籲企業迴流,企業卻繼續“用腳投票”,一些外資企業的新一輪投資計劃正在有序開展。美國零售巨頭Costco4月9日正式入駐蘇州高新區,計劃建成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大型會員制倉儲式超市;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1月20日發佈的《設計招標公告》顯示,豐田將與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資興建電動車工廠;星巴克將在江蘇崑山投資1.29億美元建造綠色環保的咖啡烘焙工廠……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在全世界優化配置資源是務實之需,不過在當前複雜的國際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非經濟因素摻和到企業經營中來。”洪俊傑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說,在疫情背景下,不止我國,全球跨境投資都將出現萎縮,但中國依然會是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


內外兼修,以內為主

這種吸引力一方面來自中國“全球市場”的地位難以撼動,另一方面來自政策支持下中國越來越好的營商環境。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佔據全球第一。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在華投資的企業除了在中國生產出產品然後出口,還可以就地向龐大的中國國內市場供應。

“如果失去中國市場,一些企業將陷入困境。比如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特點之一是研發成本高,往往需要龐大的市場來消化研發成本。”洪俊傑表示,日企也是如此,“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很高,產品大多流向中國市場。如果日資撤離中國轉向其他國家,很難同時兼顧市場需求、資源匹配和勞動力素質等多個因素。”“目前的研究顯示,沒有哪個國家能承接我國這麼多的產業活動,也沒有哪個國家達到了我國的市場規模。”


外資企業“撤離成風”?你信了嗎

△ 湖南長沙重大項目建設逐步復甦。圖為4月17日,工人在位於瀏陽市的長沙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主廠房施工現場作業(無人機照片)。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層面還相繼推出政策紅利,為外資來華創造條件,其中一個重磅文件是從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法》。《外商投資法》頒佈前,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415億元、增長5.8%,新設外資企業超過4萬家,繼續保持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外商投資法》的落地將不斷顯現對我國未來吸收外資的促進作用。

而在疫情背景下,為了穩外資,政策層面也仍在不斷髮力。如商務部4月1日印發《關於應對疫情進一步改革開放做好穩外資工作的通知》,從5個方面提出24條具體舉措和工作要求。“全球疫情防控吃緊的情況下,我們率先穩住形勢,給外企提供了良好的復工復產環境,這在世界其他國家是很難做到的。”洪俊傑坦言。

“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改革開放依然是我們的法寶。”洪俊傑指出,當前任務的重點是持續擴大開放,內外兼修、以內為主,打通市場阻塞,落實《外商投資法》和《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袁達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聯合相關部門,重點做好加快復工復產、加快實現復產達產、深化國際合作三方面工作。

他指出,從中長期來看,這次疫情或許將對國際產業鏈的調整帶來一定影響,但大趨勢不會改變,我國制度優勢和完整產業體系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不管外界環境怎樣變化,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深化改革開放,在健康醫療、智能製造等領域,積極打造新的國際合作增長點,帶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發展。”


來源 / 中國報道

撰文 / 《中國報道》見習記者 陳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