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前陣子有幾天,我陷入了情緒的旋渦,心情難以平復。事情又是因為兒子~


那天晚上九點半,兒子告訴我還有背書的功課沒做完。一問才知,要背的是《出師表》,特別長,我想到前陣子兒子剛得過肺炎,多休息很重要,所以我就說,算了,這麼晚了別背了,同時我心裡非常不滿:明明知道今天有背書的功課,背書對於你又是最花時間的事,為什麼還要打兩個小時的遊戲啊!


兒子卻堅持要背,說語文老師今天明確和他說,明天要抽他背書。所以今天無論多晚,他必須背出來,要不然明天沒法交代。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我忍不住火了,又是心疼,又是怨恨,連珠炮似的一通說:“早知道,你幹嘛去了?要是今天少打兩小時的遊戲,不就可以早點開始背了嗎!你這下要背到什麼時候,明天上課能有精神嗎?你的身體怎麼會好啊!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你知道嗎……”


果不其然,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兒子告訴我他背到半夜兩點半!


這讓我足足難受了好幾天,直到我向一位心理學專家朋友一吐為快。說完以後我還在憤憤不平,沒想朋友對我說“你有個這麼好的兒子,你竟然還不知道啊!”


我一時費解,她繼續說:“你兒子多麼講信用啊!答應了老師的事,再晚也要完成。而且在自己已經很累的狀況下,堅持做應該做的事,這要多大的自律啊。”


她的話,就像一根針,扎破了我內心那個充滿了怨氣的氣球。砰!所有焦慮和壓力,一瞬間煙消雲散。


我原先只看到了消極的一面,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換一個角度去發現積極的一面,這既需要我們調整心態,還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積累教育經驗。


接著,我們就聊起了育兒,尤其是養育青春期孩子的經驗和感悟。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分享。哪怕你的孩子離青春期還很遠,有些心理學知識也值得你早一點學習。


成熟的成年人,是先有思考再有行為,而青春期的孩子的特點是,“行為”大於(先於)“思考”,所以他們說更容易發生詞不達意,或者衝動的言行。


比如有一天早上,我兒子起床後想自己乘地鐵去上學,那天很冷,我說“我和爸爸開車送你去吧””,兒子無表情地說“不用了”。


我第一時間心裡很失落,想“哎,就是不願意和我們親近,不想和我們多交流”。


不過我多問了一句“為什麼不讓我們送你呀,天這麼冷。”


兒子繼續無表情地說“想讓你們多休息。”


一瞬間,我被暖得說不出話來,很後悔剛才自己怎麼會那樣揣度孩子的心意。你看,這個年齡的孩子,行為背後有他的想法,但是他們還不善於表達,所以父母很容易誤解他們。


說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誤解,這又讓我想到很多青少年因為和父母鬧矛盾甚至自殺的事件。如果父母早一點知道青少年孩子的心理特徵,也許就會選擇“讓”——妥協,而不是“逼”——強勢,從而避免孩子一時衝動做出難以挽回的行為。

青少年,外形已經接近於成人,但是內心仍然是個孩子。他們依然需要我們大人愛他、管他、保護他。


大人衝動的時候,也容易說出氣話,例如“隨便你怎樣……”、“你大了,我不管你了……”。其實,孩子聽到你說“我不管你了”這類話,內心是特別恐懼的,他會覺得你不再愛他了。

當孩子內心失去被愛的安全感,他會接著失去自信,甚至自暴自棄。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所以,做父母的如果不知道該說什麼,那麼至少要明確知道不該說什麼,說錯不如少說。

我們太多家長,在看到孩子正表現出某些問題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因為我們自己曾經對孩子教育不當而導致的,然後,做父母的就陷入悔恨。


還有的父母,每天面對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誠惶誠恐,就怕自己說得不對或者做得不對,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就比如我,我的創業是從生下兒子開始的,所以兒子的童年時期就是我的創業初期。因為工作忙,我陪兒子的時間不多。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當我覺得兒子有問題的時候,比如他愛玩遊戲的時候、他因為課業而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都會不自覺地想到,這是不是因為我在他小的時候對他陪伴太少而造成的。我也因此內疚過、自責過,這是我心裡的一個結。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我的心理專家朋友提供了我另一個觀點:無論何時,你永遠都是你孩子最好的家長。


是的。不要懷疑自己對孩子的愛,更不要自責自己不稱職,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做出的某項選擇,一定是當時他權衡利弊之後認為對自己、對孩子、對家庭,總體來說最有利的選擇。

即便時光倒轉,回到那段時間,你的性格和當時的客觀情況,仍然會讓你做出同樣的選擇。

再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你回到當初,選擇了另一種做法,也不能保證若干年後的今天,孩子就會一切如你所願。

所以,與其後悔或者懷疑自己,不如向前看,珍惜當下,盡力去做對。

情緒管理,這是一個我們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課題。


我們既要學會安頓自己的情緒,還有責任教會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


成人容易犯的情緒錯誤是——過度表達;

而孩子的情緒問題往往是——不懂表達。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再來舉我家的例子,我兒子在家吃飯有時會邊邊吃飯打遊戲,我每次看到他這樣,情緒都會立刻湧上來。

如果我逞一時之快,劈頭蓋臉地說:你能好好吃飯嗎?不專心營養能吸收嗎?就這點時間都不捨得放下游戲嗎?甚至還可能說:你這個人怎麼就知道打遊戲?一天到晚打遊戲,我看你乾脆別吃飯了……這就是典型的過度表達。


我希望的結果是孩子不要邊吃飯邊打遊戲,但是上面的話所表達的意思卻遠遠大於了我的初衷,嘮叨、誇大、升級到人格批評,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最不喜歡的語言,會瞬間把孩子“推遠”,結果也不是我想要的。


換一種有剋制的表達,我選擇和兒子這樣說:“你覺得邊吃飯邊打遊戲這樣很開心嗎?”,他說是的,我繼續說:“可是我不開心。因為我看到你沒有專心吃飯,菜吃得很少,我擔心你會營養不良,影響健康。所以,我希望你不要邊吃飯邊打遊戲。”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這就較為正確的表達,誠實而恰當地說出自己的情緒。


你可能會想,難道這麼大的孩子還不知道我不願意看到他邊吃飯邊打遊戲嗎?還需要我們這麼說嗎?是的,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沒有表達出來的,對方都應該已經知道,而事實上,這是我們的一廂情願,你沒說的別人真的不知道。

再來說說孩子,他日常難免也會有暴躁、挫敗、悲傷、憤怒等情緒,我們還是要陪伴並且看出他的情緒問題,家長可以做的是:1、幫助孩子認知情緒、表達情緒;2、.幫助孩子想辦法解決。

讓孩子早一點了解關於情緒的名詞。比如高興、興奮、傷心、委屈、生氣……等,他知道的這類詞彙越多,越容易在溝通中講出自己的情緒。情緒一旦被講述出來,心裡的壓力就會減輕。

家長看到孩子情緒異常的時候,可以主動和孩子聊聊。比如,“為什麼你今天不太想說話的樣子呢?”,“你之所以感到不想參加,是不是因為……嗎?”,“一次的成績有偶然性,我對你有信心,你覺得最近哪方面特別難?”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現代社會,孩子的壓力也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更需要關心孩子的心理。有3點務必要讓孩子知道:


1、“對於媽媽來說,你比你的成績更重要”。(確認你會給他無條件的愛。)

2、“任何困難和痛苦,都是有價值的。” (鼓勵他在挑戰和試錯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3、“任何一個問題,都一定存在至少3種解決辦法。” (避免孩子走極端。)


我們對孩子的幫助也需要恰如其分,過分代勞的副作用不需要我在此多說。


比較推薦的方法有兩個:1、和孩子訂立適合他的“約定”;2、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1、約定。當你和孩子的意願有衝突的時候,你可以和孩子各自說出自己的種種想法,然後找到你們之間的交集(哪怕只有2、3項),來形成可行的約定。在執行約定的過程中,多鼓勵少批評。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孩子不願意練習鋼琴。朋友希望孩子天天練半小時,孩子不願意,說一個星期最多隻想練3次。後來朋友就和孩子訂立了“一個星期練3次,每次15分鐘”的約定。在執行時,孩子一開始一個星期只練了一次,我朋友表示“嗯,這周完成了1次,好過一次也沒練”;當孩子練了兩次了,她說“哇,有進步了,時間翻倍了”,一段時間以後,孩子基本上會做到約定的練琴時間。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2、家庭會議。就像班級有班會,公司有公司的會議一樣,家庭也可以開會。

家庭會議的過程,可以是各抒己見,也可以是頭腦風暴,也可以是純粹的討論但是沒得到解決方案。重要的是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以及培養家庭的民主氛圍。

育兒有一個“信念”的問題,信念就是你相信的事情,這聽起來很玄,但其實“信念”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判斷。

試想一下,如果你相信——孩子一旦缺少了管束他一定會懶、不學習、闖禍等等。那麼你的教育就會傾向於更多的“控制”,而孩子的反應也必將是“反控制”。

反之,如果你相信——孩子天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找到屬於他的人生意義。那麼你的教育風格自然會趨於“放手”,而孩子也會更加自主和自律。

“你兒子那麼好!你竟然自己都不覺得?!”一句話拯救我的焦慮


當然,每個人都有多面性,很多人是介於上面兩者之間,並且是千差萬別的。但是我有個建議,如果你想給自己更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妨每天想一想自己孩子的優點(不必都和學習有關),並且把它們記錄在本子上。

堅持做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育兒心態越來越平和,慢慢開始享受孩子成長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