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成倍提升

美國心理學家希爾伯曼的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兩週之後,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從5%—90%不等:;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方式,正是我們最常使用的,聽課、閱讀、看視頻,但都屬於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討論、演練、教學、應用,則是主動學習。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成倍提升

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不同,學習效果大不一樣。學習內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幾種學習方式,都是被動學習或個人學習;而學習內容的留存率達到或者超過50%的幾種學習方式,都是主動學習或參與式學習。

一般認為,學習過程由學習者本人發起的叫主動學習,學習過程由學習者之外的因素髮起的叫被動學習。而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中,我們都推薦主動學習,因為:

1、主動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心態,是自己自發地想去學習。被動學習是相對來講消極的學習態度,是因為外界的種種原因如父母的壓力、就業壓力等等被迫去學習。

2、主動學習的人不會三分鐘熱度,能堅持更長時間,而且能夠自己去找資料,能夠更加積極的瞭解他所學的東西。被動學習的人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一旦有更讓他感興趣的事情發生了,他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學習。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成倍提升

我們如何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

1、將學習的權力交給孩子

陶行知在武漢大學演講時,抱去一隻公雞,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把米,按著雞頭逼著它吃米,雞隻是啼叫不吃。他把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著還是不吃。後來,他把手鬆開,把雞和米都放在講臺上,不一會雞就開始吃米了。陶先生以此批評了“強迫學生去學習”的做法,強調要啟發學生“自覺地學習”。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成倍提升

就像我們很多家長過度關注孩子學習一樣,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天在旁邊陪著學習,字寫的不好、題做錯了全部在一旁指點,不會做了父母一力承擔講解,卻從來沒有想過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探索。長而久之,孩子會失去主觀能動性,凡事依賴父母。只有當孩子真正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不需要你強迫,他也會真正去主動學習。

2、讓孩子擔任老師的角色

黃執中在《好好說話》節目中這樣分享:“我經常會做一種練習:每次看書,當讀到一個段落覺得,哇!這個想法好妙啊!這個觀念好棒哦!的時候,我都會合上書,然後試著把它教一遍,假裝你眼前有個同學,他不懂這一段的內容,然後呢,我要說到讓他懂......這樣下去,你每讀一本書、每遇到一個有意思的段落,都要對著那個假想的同學教一遍,然後,那些好東西才會真正的成為你內在的一部分,才會漸漸長進你的身體裡。”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成倍提升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充當學生,鼓勵讓孩子作我們的老師,請他將他學到的知識教給我們。當只有他真正的理解並掌握了這些知識,他才能夠講出來。或者鼓勵他多參加一些知識競賽或者分享活動,這會激發他學習的動力,願意去深入研究學習的內容。

3、與孩子共同討論或建立學習小組

朋友圈中有一位爸爸對待孩子學習非常上心,但卻從不壓迫孩子學習。從女兒小學三年級開始,他就開始輔導女兒開始奧數學習。每次,一碰到比較難的題目,他都會和女兒比賽誰做的快,誰的解題方式更巧妙、更快速。每次通過他們相互之間的分析、對比,女兒總是有更多的收穫。從女兒上初中後,這位爸爸就基本再也沒有未女兒的學習操過心,尤其是數學,因為小的時候已經打好基礎。後來,這個女兒全額獎學金去了世界排名40的加拿大理工學校學習。

讓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成倍提升

所以,在孩子碰到難題時,不要急於告訴他答案或者如何去做,與他一起研究,這個過程會激發更多的學習樂趣,讓孩子願意去探索。也可以將年級相仿的孩子組成興趣小組,讓他們自由發揮,學習或者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這會完全激發主動學習的意願。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主動學習的習慣:不要按照你的意願把孩子的時間安排滿,要多留一些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多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準”;在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干擾他;在孩子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幫助他;不要急於把結果告訴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自己去發現。

將學習的權利交給孩子,讓他去探索、發現,通過自己主動學習獲得的樂趣對於孩子來說是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