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壞情緒正在壞掉孩子,平和的情緒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之前看到一個話題叫做“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提及一名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那些在易怒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並總結出了15個特點:不斷道歉;想的太多;害怕讓人失望;永遠取悅別人;忽視自己的感受等等。

你的壞情緒正在壞掉孩子,平和的情緒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評論區有將近3萬條留言,每一條評論後面都是一個因為父母不良情緒造成永久傷害的孩子。一位網友留言到:我真的是在用我一輩子治癒童年。

是的,看似只是一次不經意的發火或者指責,但對於孩子來說那可能是一輩子的傷,可能永遠也好不了。

你的壞情緒會傳遞給孩子

關於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靜止臉”實驗:

當嬰兒面對一個笑盈盈的媽媽,他也會非常開心,配合著媽媽手舞足蹈,咿咿呀呀的說話,激發出各種積極歡快的情緒。

但當媽媽突然板著臉,面無表情時,孩子首先會感到困惑,之後想辦法吸引媽媽的注意,變得躁動不安。在做出種種努力依然無效後,孩子開始崩潰哭泣。

不僅如此,在媽媽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孩子明顯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他的身體也會感到不太舒服。

有沒有發現,當你情緒不佳時,你的孩子說話時都是小心翼翼、不再大聲,因為他們敏銳的感知到了你的不快樂;當你開心快樂時,孩子也會情緒高漲,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議。

你的壞情緒正在壞掉孩子,平和的情緒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就像心理學專家武志紅所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當父母能夠控制好情緒,理性溫和地跟孩子交流溝通,我想孩子耳濡目染,一定也會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今後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人生中的各種不如意。

控制情緒,是最強大的愛的力量。而好情緒,是你能給愛人和孩子的最好禮物。

你的壞情緒都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留下印記

布朗大學帕拉德(Parade)教授曾做過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在父母情緒容易失控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的變化。這項研究跨時15年,研究結果顯示:兒時父母通過吼叫來管教的孩子成年後與戀人或配偶的關係緊張。

朋友又在深夜給我打電話哭訴,因為孩子半夜了,作業還沒寫完。於是,她又衝著孩子大吼大叫。以前,孩子被罵了可能就會乖乖的聽話。可是這次,孩子也對著她大吼大叫,指責他只會發火。最後,戰爭繼續升級,她的老公也加入到指責他的隊伍中,讓她覺得自己竟然如此失敗,身邊最親的人都不理解她、不愛她。

記得,朋友孩子剛出生時,曾經一臉堅定的對我們說她一定不會對自己的孩子發火、指責,她要理性、平和的去對待孩子。

朋友從小就生長在父母高壓的環境下,一件事情做不好,就會迎來父母劈頭蓋臉的批評、謾罵。所以,他從小就很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所以,她深知父母的壞情緒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可是她現在卻又在重複父母的行為,因為這種情緒處理模式已經在童年時深深的植入她的行為模式中了。

心理專家稱,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父母的情緒處理,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不知不覺會在家庭裡形成一個文化氛圍,子女會潛移默化地深受影響,以至於在成年後帶有父母情緒行為的所有印記,甚至會複製父母的種種幸福或不幸的“故事”,這就叫做

心理文化遺傳。

父母平和的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之前追《奇葩說》,最喜歡陳銘,而他也成了實至名歸的BBKing。後來看他的專訪,談及自己的母親時,他說,母親是那種平時做事情從不著急,很少發脾氣。在他印象中幾乎沒有和人吵過架。即使他小時候犯錯了,母親也是耐心、平靜的溝通。

正是因為母親的平和,才教出陳銘這樣的處事穩重,不驕不躁,即便對手憤然立場,也能向對手躬身行禮的溫潤君子。

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以及安全感。

你的壞情緒正在壞掉孩子,平和的情緒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認真觀察,不難發現,那些父母性格溫和,情緒平和的孩子身上,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禮貌和教養一個不缺,看待世界也更寬容。而那些父母性格強勢,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孩子,總是更容易走極端,以及缺乏一種對世界最起碼的安全感。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不佳甚至情緒失控的時候,不要太過苛責自己,情緒是每個人正常的生理體現,但太過頻繁、不加以控制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有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當情緒失控時學會冷靜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情緒上來時,離開現場──走到另一個房間,數到十或深呼吸。等待自己平靜下來後再來管教或者與孩子溝通。當你心煩時,很想發作時,記得深呼吸,關注你身體的變化,嘗試慢慢放鬆。你需要不斷練習,通過練習逐漸讓自己來馴服自己內心的情緒。

2、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在減少、告別吼叫的路上,要學會理解並原諒自己,而不是自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真正接納那個吼叫過的自己。不要因為發脾氣、吼叫了內心充滿負罪感、自責,其實這並不利於你改善自己的情緒,可能會讓你處在壓力下,更不容易改變。

3、尋找自己的情緒觸發器

注意你的情緒觸發器和你的反應,有的時候可能是孩子的哼哼聲、哭聲,或者伴侶無理的指責、髒亂的家庭環境。記錄一切可能觸發你情緒的事件,並記錄發生的過程,當時你內心的想法。通過不斷的記錄,反思當時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它可以增進你對自己習慣和反應模式的覺知與接納,繼而做出改變。

要打破慣性,關鍵在於情緒失控時要保持正念,觀察、覺知自己的吼叫和後果,觀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讓自己感受到這種行為對自己和孩子的影響,嘗試打破習慣。而且一定不要太苛責自己,改變習慣是艱難的,不要期望一夜之間徹底改變。

蒙臺梭利曾經寫過一句話: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無論在克服不良情緒的路上,有多麼困難,都要記得,我們是大的,他們是小的,我們比他們更強、更有控制力,為了他們,我們得保持平靜和清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