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李商隱有一首《暮秋獨遊曲江》,全詩如下: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都知李商隱不僅身世坎坷跌宕,又情感細膩而多情,因此他的詩往往以深情綿邈動人。此首《暮秋獨遊曲江》被認為是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之一,詩以春天荷葉生長到秋天荷葉枯萎的時間變幻為引線,隱晦訴說他與王氏相遇又離別的故事。從暫別到相聚後的永別,王氏於秋天病歿,春恨秋恨皆已形成,徒留無限悵惘。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上可涵蓋中國文學整個的春愁秋恨傳統,下則細膩婉轉描繪一家情思,一大一小之間,伸縮自如,耐人尋味。其中提及的春恨與秋恨,則是筆者今天要著重探討的內容。

一、中國文學的經典主題——傷春與悲秋的由來

春愁與秋恨是中國文學永遠的話題之一。

中國的歷史悠遠綿長,文化厚重,文人士子很早就開始了對宇宙人生的觀照和探查,落到文學中,較為明顯的就是對"春秋"的情有獨鍾。這體現了古人的時間與生命意識。

孔子所整理的儒家經典之一《春秋》,以"春秋"命名,用春秋二季代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又因此書的存在,人們又把歷史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隨著後來文化的不斷髮展,春秋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春花秋月,春愁秋恨,春去秋來,傷春悲秋,春華秋實,春秋鼎盛……

春與秋都是中和的季節,寒未及嚴冬,燥未至酷夏,春種秋收,又利於農耕社會的生產習慣,諸侯會盟往來政治活動也便利,因此古人對春秋情有獨鍾,也不難理解。

春是一年的開始,萬物生髮,蓬勃生長,是最好的時節,堪稱人的少年時期,最是意氣風發,揮斥方遒,但同時,也是最短暫而容易逝去的。一旦把握不住,就很容易產生傷春之情。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而秋是冬季的鋪墊,葉黃而落,北雁南歸,寒風漸起,落葉歸根。是結束的預示,是青春的不在,是花季的逝去,堪稱人的暮年。經歷衰減,心性大不如前,比起春天的朝氣,秋本身的暮氣就足以讓人缺乏鬥志,產生悲涼蕭瑟之感。如宋玉《九辯》中的經典描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秋之氣,給人的感覺即是如此。

春與秋,雖風格截然不同,但本質都是讓人感嘆生機的逝去,年華的消散,由此而生春愁秋恨。就像是王國維的那兩句詞——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二、春愁與秋恨的具體內涵與經久不衰的主題生命力

春愁秋恨最基礎的一層解釋,在於人們天生對美景的賞懷與不捨。"兩岸白紅蓼,映一蓑新綠。""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君不見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皆是人間至美,這些形容也都極盡吸引人,人對於美的事物有著自然的傾慕,當面臨這些美景流逝的時候,當然也就容易產生依依不捨。

美景如此,人亦如此。

清代的沈宗騫論畫時說道:"人之顏色,由少及老隨時而易,嬰孩之時,肌嫩理細,色彩晶瑩,……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際,氣足血旺,骨骼隆起,……有光華髮越之象。若中年以後,氣就衰而欲斂,色雖潤而帶蒼……,若在老年,則皮縐血衰,摺痕深嵌,氣日衰而漸近蒼茫,色縱腴而少憔悴……"從作畫的角度細緻描摹了人之一世,由少及老的變化,宛如世間美好的花朵,從初開到綻放到枯萎,人的面色氣質最後衰敗,青春體力也不再歸來。這個描繪是相當準確的。

人的一生,往往童年時期最無憂無慮,少年時期最俊俏風流,青年時期建功立業,最怕的就是暮年,女子沒了容顏,男子沒了立業的基礎,若女子嫁了好郎君安穩一生,男子功業已建安享晚年倒還罷了,最怕的是一生抱負還未實現,年華便匆匆流走,而最沉痛的是,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是如此。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這就從詩中表面的對美景的賞懷不捨,浸入了更深處的,人們對自身命運的哀嘆。

來看看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這首《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鎮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詞人惜春,連花開早了都會擔憂,開早了自然落得也早,珍惜敏感至此,更何況見滿地落紅,花兒怎經得住這不斷地風雨侵襲,春還未好好賞玩,便飛一般地又逝去了,萬般愁緒湧來,讓詞人忍不住想要留住春天,可春天怎麼會回應他呢?四時更迭,春已將去,留春不住,詞人的痛苦難以消解,便苦於閒愁而不得解脫。

詞的下闕明看為陳皇后而傷感,實際是為詞人自己的命運而擔憂。南宋日益飄搖,政權腐敗,已難挽回,收復中原難如登天,他畢生的心願難以實現,抱負落空。此時的他已經有四十歲了,十幾年扶危救亡的希望,以為能有所成效,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屢受排擠打擊,眼見所見之景與所想之念難以調和,如今又不得不接受調轉,前路更加灰暗渺茫,他心中的糾結苦悶可想而知。

這首《摸魚兒》,傷的不是春,是辛棄疾自己正在逝去的年華。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三、春恨與秋恨究竟哪個更愁人?

說了這麼多,春愁與秋恨皆是感嘆年華逝去,美景不再。那麼春愁與秋恨的具體區別究竟在哪裡呢?春恨與秋恨又哪個感情更強烈?哪個更讓人難以解脫呢?

先來說說春恨。春恨分兩種,一種是早春時節的春愁。這有點類似於未雨綢繆。春天是美好的,百花齊放,人間勝景。文人看到此等美景,提筆賦詩,抒發感情,有時候覺得這情景實在太美,一想到它很快就將過去,便提前感慨,"春風堪賞還堪恨,才見開花又落花。"(唐·雍陶《過南鄰花園》)像這種春愁還算好些,畢竟正在經歷,提前生出珍惜之情,那也還有無限的機會去賞玩,正好用心把握,不管是對春景還是對青春年華,都還尚可補救。因此春愁又常被稱作"閒愁"

最具代表性的是馮延巳的《鵲踏枝》:

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說的是一種長存於心的愁緒,分明才是初春,又分明官至宰相,受皇帝欣賞,卻偏偏還是哪裡總有不可消解的愁,因此稱"閒"。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另一種是暮春或初夏時節的春恨。即春已基本過去,一年中最美好的時段已經要結束,彷彿人的年華也已經流走,想抓也抓不住了。就像《紅樓夢》中黛玉葬花,那已經是初夏時節,花落了滿地,黛玉由花聯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由悲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是憐花,更是憐己。"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她的擔憂和悽然,盡在這首《葬花吟》裡了。


中國文學的經典“悲傷”主題——“傷春”與“悲秋”


與春愁相比,秋恨則來得更加慘烈與傷情。秋季,花草已經是殘敗枯萎了。李璟的《攤破浣溪沙》開頭就寫:"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年華老去,功業難成,青春不在,唯留蕭瑟淒涼。隨著春而後的好歹是夏,也是蓬勃生髮的季節,而秋則大不一樣了,春夏為陽,秋已轉陰。緊隨著秋而來的,則是萬物歸一的冬。一切歸於寂靜。

人生的秋季一旦到來,那才真是徹底沒有機會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劉禹錫)""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春恨已過,秋恨又來。一切都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就像宋代賀鑄《踏莎行》所吟的——"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