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长江日报-长江网4月15日讯 4月14日,经营一家汽修店的黄新(化名)在店里忙活。很难想到,一个多月前,黄新参加一支十多人的“特种部队”:在江汉方舱医院下面,他们穿戴的防护设备比医护人员还要多,负责每日清理、消毒方舱内成百上千患者的排泄物。这支“掏粪队”里就有黄新等三个家境不错的“80后”志愿者。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抽粪管道需两个人一起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里气味太浓烈,我们都当过兵,不想当逃兵”

“伙计,我这里需要人帮忙,你有没有时间?”2月4日,黄新接到江汉区城管局公厕管理中心职工方智的电话。

“我们从小玩到大,我知道他要我去做什么。”黄新答应了,又叫上了两个好朋友胡飞(化名)和小尹。三人有的经营汽修店,有的在做生意,疫情防控期间都闲了下来。

第一天,黄新开着自己的奥迪A4L私家车和另外两个朋友来到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这里正在紧张施工,将改建成江汉方舱医院。连黄新都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他们仨每天都给这个方舱医院“掏粪”。他的这辆车也成为他们的通勤车,两个同伴每天都打趣他,“黄老板,我们上班去啰。”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80后”志愿者黄新每天开着自己的奥迪私家车从隔离点去方舱医院掏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到干活的现场,我们都懵了。”黄新说,武展的化粪池建在地下室,进入后要穿过一条狭长的走道,大约走了20米才到化粪池。地下室地面瓷砖上似乎长了藓,一踩一滑。泵房设备坏了,走道里的灯也坏了,大家打着手机一点点前行,那味道太难受了,呆了一会就觉得辣眼睛。

“我开始以为就是像普通公厕那样,在地面上抽粪水,没想到是这样。”黄新说,进到地下室后就有想走的念头,但看见还有几位师傅都在干,就留下来了,“这里气味太浓烈,但我们都当过兵,不想当逃兵,有任务先上,遇到问题等做了再说。”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地下室内满溢的粪水,让疏捞人员小心翼翼行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很快熟悉了抽粪车的操作,最麻烦的是穿防护设备。胡飞说,除了穿医用防护服,手套要戴两层,里面是医用手套,外面是很厚实的长筒手套,脚上是长筒雨鞋,裤脚也被扎得紧紧。头上除了N95口罩、护目镜、头套外,还要戴一个头灯,“一天下来,脑袋就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疼”。

2月5日晚,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他们也进入了实战状态。第一次,方智带着他们三人下到地下室,先将抽粪车上近30米长的管道拖到化粪池,这个管子是牛皮做的,又粗又重,他们几个人各抱一段,灯光昏暗,地面又滑,大家一点一点拖,越往里走那味道越呛人,总算把它拖进了化粪池。

“会不会感染?我们干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励就扛下来了”

他们仨正式组建的“地下兄弟班”,每天上午7点多从酒店出发,一天有早中晚三个班次,除开吃午饭和晚餐时间,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与脏、臭、累相比,恐惧是他们最大的挑战。“刚开始,我们也怕,手机里看到这个病毒会从粪口传播,而我们天天要接触这么多病人的粪便。”胡飞说,会不会感染?越想就会越怕,我们干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励就扛下来了。

为实现“应收尽收”,江汉方舱医院1500余张床位很快就住满了患者。

黄新他们的压力也每日剧增。从第一天只用抽一两车,逐渐增加到七八车,最高峰时一天要跑十五六车。特别是方舱医院早晚用水高峰的时候,化粪池隔不了一个小时就满了,就得马不停蹄跑,他们经常忙到晚上11点以后才得空吃饭。

方智说,江汉方舱医院运行的前10天是这支队伍最忙的时候,黄新等人负责的西边两个池子难度最大,因为那个地方只进得去小型抽粪车,所以得不停地抽、运、排。“没办法,一天要安排9个人攻西边的池子,6时到12时,12时到18时,18时到次日0时,0时后再派应急组待命。”这期间,还遇到两次抽粪车坏了,不得不连夜去买新车。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地下室通往化粪池的狭窄昏暗的通道里,疏捞人员前行留下“最美背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胡飞说。

【记者手记】:

当过兵的人敢上不服输

黄新和他的伙伴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武汉城市个性里就有“不服周”的基因。刚开始,他们因为“讲胃口”帮朋友的忙,来了后他们也害怕,但“当过兵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几个年轻人相互照应,谈笑间居然把“帮忙”当“工作”坚持了下来。并肩作战的城管职工无不称赞他们:“事来了他们就上”“能吃苦”。黄新和他的伙伴们越做越觉得“我们蛮骄傲”。(记者王震 通讯员黄红梅 杨志国)

“我们年轻,扛得住,我们不冲难道要年纪大的人上?” “地下兄弟班”:开着奥迪到方舱医院掏粪的80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