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独自做事情,让孩子成长

要让孩子独立起来,每一次都是由于父母的帮助,让他依靠别人,不直接动手做事情,如果离开了父母的帮助,,他就手忙脚乱的的做事情,被几件事情的困难就困住了,要培养孩子有独立动手的能力。

家长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事事姑息迁就,使孩子缺乏独立性,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以至于他从来没有机会意识到可以靠自己克服这些困难。这种依赖的心理又转化成了急躁的个性,一旦离开家长的怀抱,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孩子就会举步维艰,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事事不如人意、不称己心,以至于一个孩子到了十几岁,还是什么也不会做,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就以“不愿意做”为借口,掩饰自己“不会做”的本质,变得待人急躁没耐心、待事虎头蛇尾草草了事。

让孩子学会独自做事情,让孩子成长

无论是谁都不喜欢困难的问题和费力的事情,想要让孩子拥有耐心就应该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一旦他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也就能一气呵成地完成一件事、持之以恒了与其全面帮助,不如点到即止,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碰、去想。家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只给他点点提示,启发他善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但必须要保证孩子真正地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付出了努力。

让孩子学会独自做事情,让孩子成长

比如孩子临上学时发现红领巾找不见了,急得不行,自己没耐心找,要求家长帮忙寻找,家长是应该立刻着手东翻西找呢,还是应该对孩子说:“你想想平常会把它放在哪里?昨天放在哪里了?上回找不见它时,它是放在哪里的?扫一眼家里哪个地方有特别鲜艳的红色?”引导子子通过回想、类比、鉴别等方法来找到红领巾,这样孩子下回弄丢其他东西,就会利用已经学会的方法来最高效地寻找目标,降低“没耐心、没心情,不愿意自己费力寻找”的事发概率了。

平时也可以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训练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形成习惯,要让孩子逐渐从不会做、做得慢过渡到会做、做得快。让他在遇到问题时,第时间做出的反应是迅速集中精力、寻找办法、坚持不懈地解决,而不是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轻言放弃。与其全面呵护,不如为孩子提供磨炼的机会,让孩子尝尝失败的滋味,教会他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不再畏惧。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为自己梳头发编辫子,可是总也编不好,从而失去耐心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编辫子了,我根本弄不好,您给我剪个短发吧。”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是应该次次帮助孩子编辫子,让她可以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呢?还是应该对孩子讲讲以前遇到的困扰以及如何克服的呢?答案很显然了。

让孩子学会独自做事情,让孩子成长

马克华菲

孩子说:“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刚开始都会不熟练,编不好,没有必要因为一点点失败就完全放弃这件事啊,多做几次,就学会了,妈妈可以帮你一起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这次失败,只要找到解决方法了,你就会成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不对?你要是不去尝试,怎么能从失败中获得成功呢?”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锻炼孩子的意志是帮助他独立自主的重要环节,使孩子在“不如意,不称心”中测试自己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出现“不如意,不称心”的时候才不至于打垮孩子,能自信地在新困难出现时处理它们。只有不畏惧失败的出现,才能让孩子拥有把一件事坚持到底的耐心由浅入深,要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